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理財 etf 台股 殖利率 2024總統大選

sakulu 逆浪前進

sakulu 逆浪前進

循著迤邐的海浪,綿延青翠的山巒,臺11線輕巧地切開海岸山脈與太平洋,位於一旁的豐濱鄉新社部落,面對巍峨的高山與浩渺的大海,他們不得不學習謙遜,抱著崇敬的心,與族人一起共享上天賜予的喜樂。

文/楊凱婷 圖/李復盛 採訪協助/潘銀華、小島友米、李佩璇、新社部落族人、幫工及漁人 出處/《原視界TITV雙月刊》12期


 

循著迤邐的海浪,綿延青翠的山巒,臺11線輕巧地切開海岸山脈與太平洋,位於一旁的豐濱鄉新社部落,面對巍峨的高山與浩渺的大海,他們不得不學習謙遜,抱著崇敬的心,與族人一起共享上天賜予的喜樂

每逢春夏之際,火紅鮮豔的莿桐花漸次綻放,花蓮新社外海的飛魚又到了最肥美的產卵季,噶瑪蘭的捕魚季節也隨之展開,部落裡的族人在傍晚時分聚集在小湖船澳的海灘上,他們凝視著海平面上閃爍的波光,全神貫注地看著水的擾動,觀察著浪花的拍打與流水的走向。 

每到黃昏時候,三三兩兩的小卡車便會不約而同地聚集在小湖船澳——他們是靠天吃飯的漁人,備齊漁網和甜酒,順著水流的波動,團結齊心風光啟航;他們是sakulu的幫工,憑藉著船底下的水管借力使力,齊力將竹筏從沙灘推向大海。

莿桐花開 飛魚汛期


根據姚瑩所著的《東槎紀略》中記載,噶瑪蘭族人雖然沒有精密的月曆系統計算時節,他們善於利用周遭植物的生長變化來分辨四季,並依四時而改變生活運作型態。當每年莿桐花開時,族人即知曉飛魚汛期來臨,穿起捕魚裝、推船出海,與大海拚搏。

5號大哥潘銀華是道地的噶瑪蘭族人,他承襲祖父和父親的傳統,以莿桐花開作為計算時間季節嬗遞循環的起始點,並遵循時令從事農耕、播種或捕魚、打獵,與大自然的步調同行並進。

新社部落在4月的第2週舉行盛大的海祭,祈求族人在海上平安、漁獲滿載而歸。「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常跟著爸爸上船捕魚,而真正捕到我人生中的第一條魚是我15、16歲的時候。以前我們習慣在白天捕魚,但捕到的魚都很小;自1960年代開始在長輩的建議下,我們改為晚上出海捕魚,不僅飛魚肥美豐碩,也不必飽受嚴酷烈日的曝曬。」5號大哥回憶道。

以前族人都是舉著火把,乘著竹筏出海捕魚;現在他們則是乘著有保麗龍膠管補強的竹筏,開著照燈華麗出航。隨著時代的推演,從前的捕魚器具和設備,當然不能和現在比,但談及漁獲量的部分,答案卻是相反的,5號大哥感慨地說:「以前我們只要出海隨便抓都能抓得到魚,但現在捕撈器具實在太先進了!小魚根本來不及長大,尤其是在這10年間漁獲資源驟降,無論出海捕魚還是潛水抓九孔和龍蝦,都不比從前了。」

然而,「唯一不變的是我們噶瑪蘭sakulu的文化!」5號大哥炯炯有神地解釋道。每到飛魚季的傍晚時分,族人會紛紛騎著摩托車、坐在小卡車上聚集在小湖船澳前,不分男女老幼,在彼此的問好談笑間,幫忙船家推船出海,他們是噶瑪蘭獨有的sakulu──幫工。有些族人因為礙於沒有考取船員證;有些族人則是礙於無法克服海浪強擊帶來的不適感,他們以自己的勞力幫忙船主推船出海。船主在晚上約莫10點,會帶著漁獲回到港口,其他幫工待船回港後,再幫忙把船拉回岸上,取下船上的漁獲、整理漁網,而船主也會將當日收成的魚,均分給幫工們。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互助精神不滅


傾聽著浪花聲,凝視著稻浪,由山、海、田交織成的新社部落,也聚集了樂天知命的噶瑪蘭族。為避開清兵的追殺,噶瑪蘭族人自蘭陽平原逃到花蓮豐濱,因為看見拉拉板山閃著光芒而定居於此,拉拉板山不僅是噶瑪蘭族人發跡的聖山,也是指引漁民回家的天然燈塔。問5號大哥捕魚時在外海要怎麼認得回家的路,他想都沒想的指著山笑說:「我們有拉拉板山啊!」

隨著四季的更迭,5號大哥的身分也會有所改變,在春天他是播種施肥的辛勤農夫、到了夏天他是出海捕魚的討海人、來到豐收的秋天他是收割的農夫也是打山豬的獵人、而在寒冷的冬天他既是整地的農夫也是漁獵的漁夫。依偎著湛藍太平洋的海梯田,漫出一片綠意,他們承襲祖先以土地為本,用雙手辛勤農耕捕魚。即使靠天吃飯很辛苦,但????號大哥仍舊練得一身好功夫,不論是要上山還是要下海都難不倒他。「雖然這裡的生活條件不如都市,沒辦法賺大錢,但這裡是我們噶瑪蘭的祖地,只要過得健康快樂就好了!更何況年邁的父母親也都在家鄉,那為什麼要離開部落呢?」5號大哥篤定地說。

新社部落就像個大家庭,族人的團結共享並非只有展現在sakulu的幫工文化中,就連平日裡,他們也會互相幫彼此插秧、收割,分享自家的蔬菜水果,在日常生活中交織成緊密的情感連結。

孩子啊 像飛魚般洄游吧!


新社部落如同其它原住民族部落一般,母語和文化的傳承面臨了挑戰,人口外流嚴重則是另一大隱憂。留在部落的族人殷切地期待他們的年輕孩子像飛魚般洄游,終歸能回到族人共同生活的土地上。5號大哥嘴上牽掛的沒有別人,正是他在外地擔任職業軍人的兒子,他期盼未來可以帶兒子一同出海捕魚,一如父親教導自己一樣,把畢生的經驗傳授給兒子,願他也能繼承噶瑪蘭的文化。

現年52歲的5號大哥表示,sakulu的幫工文化打從他出生以來一直存在,且一直伴隨著他與其他族人共同成長,從很久以前,祖輩就領著他們的孩子代代傳承下來、參與部落的事務,船主和幫工其實都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大家也在這樣的文化中一點一滴地凝聚對於部落的認同感。


sakulu的全盛時期在1960年代,當時每次出海就有60多艘竹筏;如今,部落的竹筏剩不到10艘,出海只有6、7艘,且漁獲資源一年不如一年,枯竭的漁獲及日漸減少的漁船,讓族人開始擔憂噶瑪蘭文化的傳承之路。  

「以前年輕時,我不懂得向長輩請教噶瑪蘭的語言與文化,直到耆老一位位相繼離世,噶瑪蘭的色彩也隨之褪去,下一代並不熟悉我們的族語,只會用羅馬拼音,我不敢去想像這個文化斷層的落差有多大,只希望我們噶瑪蘭的文化能一直流傳下去。」5號大哥眼神擔憂卻堅定,散發出一絲柔光,看著噶瑪蘭的聖山拉拉板山說道。

延伸閱讀

台積電下修全年半導體市場展望!SoIC將問世、CoWoS供不應求…預期AI營收貢獻5年內突破20%

2024-04-18

00919漲不動、00939和00940依然破發...台股大跌,只買高股息ETF風險很大!如何做到空頭不賠錢還小賺?

2024-04-19

台股多殺多暴跌如再來一次,接刀還是砍?年領百萬股息退休工程師:先拿捏4件事「最怕補太急沒子彈」

2024-04-17

台股爆殺1000點!台積電法說不如預期、以色列傳炸伊朗核設施…半導體股殺聲隆隆「慎防多殺多」

2024-04-19

台股站上2萬點後 如何笑傲股海 早日實現財務自由?秘訣就是「用正確觀念來破除交易的心理魔關」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