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綠藤生機 以芽菜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綠藤生機 以芽菜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年輕的熱情、接軌國際的創意,以及讓社會更美好的心,催化綠藤生物科技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相遇,彈奏出有機環保與循環經濟的美妙樂章。

三位畢業於臺大財金系學生,懷抱著「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理想,於民國九十九年創立綠藤生機,為臺灣第一個開發出有機活體芽菜栽培技術的團隊;並在一〇四年正式通過認證,成為臺灣第三家國際B型企業;一〇五年更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綠色小巨人計畫的輔導下,研發出新式芽菜泡殼,在製造過程中降低了三十七%的碳排放量,且消費者可在家重複使用,真正達到循環經濟的願景。
 
有機綠色悄悄改變社會
 
綠藤生物科技營運長廖怡雯曾經是戮力追求社會成就感的菁英,卻在畢業後第六年與同學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這社會常常令人感到沮喪,幸福且擁有豐厚資源的我們能為社會做點什麼?」商學院的專業訓練讓他們發現,透過產品和「對」的服務可以「每天」影響與改變消費者行為,而當愈多人加入這個「每天」,就愈有機會帶來改變的力量。因此,綠藤的夥伴深切了解創業是可以掌控並創造更具理想性與利他性事物的最佳途徑,對照現代充滿繁複加工的飲食,他們希望讓簡單、真實的食物重現在消費者餐桌,找回最初的純粹。
 
在臺大園藝系教授鄭正勇與橘子工坊創辦人林碧霞博士的指導下,他們踏出了第一步,在不斷地嘗試與失敗中開發出活的有機「芽菜」,還原食物最原始的風貌,不僅保留一〇〇%植化素,消費者買回家中還能繼續生長,並因此研發出潔淨栽培的專利,以省水裝置垂直栽種,投入臺灣農業的創新與開發。
 
此芽菜盒的誕生來自廖怡雯每次去林碧霞博士家吃飯時,桌上都會有一盒芽菜,好奇心驅使她開始探討,而後驚訝地發現芽菜是最原型的蔬菜、是人類餐桌上理想食物的最佳型態─未加工、真實且營養高。
 
綠藤創立的前半年一直在試驗,透過不斷地拜訪與現場試吃活動,期望透過好的商品逐步改變消費者行為;經過了五年努力,綠藤每月繳出上萬盒芽菜的銷售成績單,活躍於各大有機與頂級超市中,成為新創事業裡的一顆耀眼新星。相較於成敗,年輕的廖怡雯表示,「綠藤更在意『影響力』的發酵,我們希望透過商品,從吃的延伸到用的,最終帶領消費者回到原型的健康生活型態。」
 
為達此目標,綠藤希望以好的產品與更多消費者溝通,追求企業與社會的永續發展,這樣的理念促成了綠色小巨人計畫協助綠藤在永續環境的道路持續前進。過去,綠藤舊有的芽菜盒採用公版泡殼包裝,賣場上識別度不高,且容易於選購、運送時因手壓、堆疊造成泡殼的變形,而產生八十四公克的二氧化碳。
 
綠藤在銷售量成長後,開始思考使用的耗材如何更環保,期望透過Redesign促成Reuse。在進行再包裝計畫時,綠藤堅持投料只能變得更少,兼顧大小與容量的適切性,避免食材浪費並增加回收率,同時也希望能通過產品碳足跡查證。輔導團隊與綠藤幾經討論,審慎評估產品生命週期,透過不間斷地研究與綠色設計手法,研發出新式樣泡殼,包材具識別度與合宜強度,製作過程中大幅降低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目前新式芽菜盒所盛裝的活芽菜產品,已進行碳足跡盤查輔導並通過第三方認證。
 
更特別的是,芽菜泡殼大小經環保產品設計研究分析,重新定義最適切容量,讓食物能適量食用完畢減少剩食浪費;該創新設計的芽菜盒也於綠藤一號概念店「發芽吧」增設回收示範點,增加回收的便利性,並配合講座與活動宣導回收觀念,充分體現了循環經濟的價值。
 


B型企業持續自我提升的精神
 
「這就是我們當初的目標─開『好』的公司、員工樂於上班、敢於食用並分享自家產品,更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榮耀。」廖怡雯表示,對綠色的堅持與有機的具體實踐,讓綠藤第一次申請B型企業便順利得到認證。
 
三位共同創辦人欣賞許多國外企業均是B型企業的典範,進而促使動念申請,綠藤團隊發現申請B型企業是接軌國外優質企業最佳途徑,並刺激自我進步的最好方法;更重要的是它重視企業每年自我檢驗並改進的精神,「這提醒我們除了不要違背初衷之外,還要持續改善的腳步。」
 
綠藤將初生之犢的勇氣發揮得淋漓盡致,一開始就認定經營會有困難是正常的,只要想著如何解決就好,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分享給綠藤一句話:「吾心信其可成則千方百計,吾心信其不可成則千難萬難。」這句話時刻敦促他們持續努力,綠藤如今在全臺已有四百多個銷售據點,期望明年擴及到臺中、高雄等地建立推廣據點,讓消費者多一些體驗、多一些思考。
 
「這社會有太多事情需要改變,綠藤將努力讓自己更具影響力,才有能力讓一些好事發生!」廖怡雯握緊雙手,滿是即將迸放的力量。

延伸閱讀

青少年真的有叛逆期嗎?

2017-03-13

不想上學!數理資優班生墜樓亡 「老師我很矛盾,忌妒差他一兩名」 她曝青少年有兩次憂鬱高峰

2021-09-14

「如果家沒了,我們該怎麼辦?」她賣房助青少年找回自己…現在快無家可歸,每一筆善款都是光芒

2022-09-26

怕暴露隱私、被貼標籤 青少年寧可對網友訴苦 接不住學生 輔導機制因何失能

2023-08-23

金馬獎爭議過後 台灣電影人何去何從?

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