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不是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

不是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

2017-01-26 16:11

當生活形態固定下來,即使後來發現這個生活形態會造成自己的不便,人們也很難做出改變。因為你已經太熟悉這個生活型態,即使它會造成不便,但至少可以預測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因此寧願不做改變。

不是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

當生活形態固定下來,即使後來發現這個生活形態會造成自己的不便,人們也很難做出改變。因為你已經太熟悉這個生活型態,即使它會造成不便,但至少可以預測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因此寧願不做改變。

換個角度來說,是人自己不斷地決定不要改變,因此只要消除這種想法,生活型態就可能改變。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生活型態都是自己選擇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毫無理由就選擇了自己的生活型態,生活型態的形成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阿德勒將這些因素稱為生活型態的「素材」,人則會依照這些素材來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

所以,即使父母按照在與孩子相處時將「培養正確信念」做為教育目標,孩子也可能不接受那樣的信念,換言之,他不一定會形成那樣的生活型態。即使如此,父母及老師仍舊要提供給孩子適當的幫助,他們才會更容易形成正確的生活型態。

目的論──「去處」比「來處」更重要

父母或老師在面對孩子不適當的行為時,多是用責罵或處罰的方式來制止,但大部分時候都只能暫時勸阻孩子的行為,很快他又會重蹈覆轍。

孩子之所以不停止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想要引起父母及老師的注意;既然他的行為目的是引起注意,如果父母及老師用處罰這樣表達注意的方式去制止他,只會讓他繼續不適當的行為。認為引起注意就是孩子做出這些行為的「目的」──這樣的見解就是「目的論」。

阿德勒曾經說過,即使是心理學家也很難回答「為什麼」這個問題,因為這樣簡單的詢問,很難讓人理解「為什麼」到底有哪些含義。即使問孩子「(為什麼)要做那種事」,也不會得到令人滿意的回答。因此,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詢問孩子「為什麼不聽老師說話」或「為什麼總是不寫作業」,孩子就會給我們答案。

因此,當阿德勒對這樣的行為做出詢問時,他想知道的不是行為的「原因」,而是「目的」。他認為,在背後推動人類活下去的並不是「原因」,而是人類自己設定、並主動追求的「目標」。換句話說,就是不問「來處」,只問「去處」。

與目的論相對的就是「因果論」,這也是一般大眾較常聽到的理論。例如兒子不聽老師說話的「原因」,是妹妹出生導致他有了不安全感;或是缺乏父母的關愛,會造成孩子不去學校——這就是「因果論」的運作方式。

以情緒來說明目的論與因果論的不同,就像我們常會說「一時火大所以打了孩子」,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情緒是因,行為是果」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
 
我們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利用情緒,並不是被情緒推動、受它支配。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情緒的出現是為了讓對方聽我們的話,照我們的願望行動——我們認為憤怒會讓對方聽話,便創造出憤怒來達到目的;而悲傷則是為了引起對方的同情所創造出來的。就像這樣,情緒並不是藏在我們自己的心中,而是存在於我們與對方之間。

因果論認為憤怒導致我們怒吼,目的論則認為我們為了怒吼才創造出憤怒;因果論認為不安導致我們不敢外出,目的論則認為我們為了不外出才創造出不安。總之,我們首先都會有一個目標或目的,為了實現它才採取行動或創造情緒。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目前仍居住於此。高中時期便立志成為哲學家,就讀大學時更曾多次前往教授自宅與其論辯哲理,在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期滿後退學。除了専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特別是柏拉圖),更於1989年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發表多篇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相關著作、並從事演講活動,目前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心理師及顧問。譯有阿德勒的著作《個人心理學講義》、《人為何會罹患精神疾病?》,並著有《阿德勒:走過人生關卡的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等書。

書名: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出版:方舟出版
 
目錄

【前言】 
 
「如何找到幸福?」──阿德勒心理學可以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 岸見一郎

第一章 屬於所有人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其人其事

【了解他的生平】
【了解他的人格】

第二章 勇氣,是人類獲得幸福的根基——阿德勒心理學的親子教養與教育

【親子教養與教育的目標】
行動和心理上,都要達成明確的目標
生活型態是——「我們對自己及世界的定義」
不是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
我是有能力的,而且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人際關係的觀點】
從人際關係中,才能觀察出個人行為的意義

【決定行為的「目的論」】
目的論──「去處」比「來處」更重要
行為目的——引起他人注意
行為目的——挑起權力鬥爭
關心未來的目的,不要在意過去的原因

【如何因應孩子的不當行為】
不懲罰,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當孩子自認無能,會以報復作為誇耀
無視問題行為,轉而關注適當的行為
不稱讚,別讓孩子依賴父母的肯定

【遭到挫敗的勇氣】
「追求卓越」和「自卑感」,是人類共有的心理現象
「優越情結」和「自卑情結」,則是病態的產物
你現在就很好了,不需要「變得特別」

【如何讓孩子重獲勇氣】
用鼓勵取代稱讚,只要共享喜悅、表達感謝
肯定孩子的存在,就是最好的「鼓勵」

【課題的分離】
在解決問題之前,先確定「這是誰的課題」
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才能升級成共同課題
自己的課題,必須自己承擔行為的後果
只要從旁守護,不要過度干涉

第三章 接受現在的自己,重視對等的關係——橫向連結與健康的人格

【每個人都是對等的存在】
壓制與干涉代表什麼樣的人際關係?
認為溝通無效的人,一開始就沒有溝通的意願

【競爭的縱向關係】
縱向關係:上對下、有能對無能的判斷評估
橫向關係:人無優劣,只是責任和目標不同
人類是向「前」進,不是向「上」爬

【協力的橫向關係】
在橫向連結裡,才能互相協助與鼓勵
在對等存在中,無需炫耀優秀或證明自己

【讓自己幸福的三個要件】
接納自我——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信賴他人——這個世界並不危險
貢獻他人——懂得付出、給予回饋

【為他人著想的共同體意識】
人最根本的理想就是擁有「歸屬感」
「社會意識」也可能被濫用為強制的工具

第四章 只有自己能夠決定自己——阿德勒心理學的基礎源起

【希臘哲學與阿德勒】
柏拉圖——「真正原因」與「次要原因」
亞里斯多德——「四因說」
阿德勒——孩子被寵壞是「結果」還是「目的」?

【行為目的之善】
在希臘語中,「善」的意義是指「有益處」
不能無視於狀況,便決定什麼是「絕對的價值」

【人只活在自我定義的世界】
人都是依從自己的關心去了解世界
每個人私自的感受,並沒有對錯之分
有用的鼓勵,要存在於對方構築的現實中

【反對決定論】
自卑情結是逃避人生課題的藉口
我門無法從經驗或條件來判斷一個人

【一切由自己決定】
既然生而為人,就永遠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人在所有情境中都有選擇的可能性

【個人的主體性】
個人的解釋和運用,才是最有意義的關鍵
不是做不到(cannot),而是不想做(will not)

第五章 人生,就是對自己負責——阿德勒心理學的人生行動指標

人生的意義,要靠自己去給予
即使被討厭,也要自由地活下去
不害怕失敗,才能真正向前邁進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為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所有的「自由」,都伴隨相對而來的「責任」
不要用「人生的謊言」來逃避自己的課題
寬容看待差異,他人也不必滿足我的期望
真正的自立,也包括在能力不及時尋求協助
不要期待被體諒,而是要用語言直接表達
人無法相互了解,所以更需要努力溝通
拋掉過去,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抱持「樂觀」主義,而不是「樂天」主義
從做得到的事開始,就是改變世界的起步

延伸閱讀

00919股價27➝25元,套牢了怎麼辦?存股達人:持有27張0056曾住套房1年半學1招「不怕全套在山頭」

2024-03-28

0056、00878、00713這3檔高股息ETF差在哪?她從50萬開始滾出5千萬身價:這樣做月月領息更安心

2024-04-06

存股0056+00878+00919,她年領168萬股息、42歲提早退休:帳面-450萬跳+900萬「投資用錯方式,ETF也會慘賠出場」

2024-01-25

0056最新季配息又拉高!除息日、最後買進日曝光…現在快40元能買?年化配息率還有這麼高

2024-04-02

1個理由,我把00941全賣了!她年領168萬股息、42歲提早退休:台股2萬點,存股只留這3檔ETF

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