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誰讓享譽百年的老鋪賣混充茶?

誰讓享譽百年的老鋪賣混充茶?

鄭閔聲

焦點新聞

shutterstock

926期

2014-09-18 12:49

「台灣製造」商品又掉漆!士林地檢署調查,多家知名茶行涉嫌以低價進口茶偽裝台灣高檔茶牟暴利,連百年老鋪「嶢陽茶行」也涉案!茶農憂心,政府再不把關,台灣茶的形象將被摧毀。

「堅持傳統工法的小農,這幾年的生存空間,一直被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進口茶壓縮……」周末傍晚,一位獲獎無數的製茶業者,坐在昏暗狹小的店面裡感嘆著。他拿起剛燒開的熱水熟練地沖洗茶具,然後抬起頭說:「進口茶不是不好,只是不該被當成台灣茶賣;政府再不解決冒充台灣茶的問題,就等於摧毀老祖先留給我們的茶文化。」

九月五日,士林地檢署認定,多家知名茶行涉嫌聯手在中國購入低價茶葉,再輾轉運往東南亞取得產地證明,循正常管道進口台灣後,竟偽裝成高檔台灣茶販售,不法獲利至少上億元。儘管多數業者被檢方約談時矢口否認,但這起混充茶葉事件,勢必再次重挫消費者對「台灣製造」商品的信任。

 

公開的祕密?偽冒茶氾濫,百年老店淪陷


整起混充事件之所以受到注目,最主要在於遭檢方約談的茶商,在業界皆非沒沒無聞,其中,又以多次入選台北市十大伴手禮的百年老店「嶢陽茶行」最負盛名。負責人王端鎧雖對檢方表示,「只是向上游進貨,其他都不知道。」仍被諭令以三十萬元交保。

嶢陽茶行的歷史,可回溯至清朝道光年間。一八四二年,祖籍福建安溪的王擇臣飄洋過海來台定居,並於彰化鹿港開設三元茶莊,販售家鄉出產的鐵觀音與烏龍茶,在台灣士紳階級之間頗受好評。事業有成的王家衣錦還鄉前,還在鹿港文武廟正殿捐獻兩支樑柱,回饋鄉里。

一九二一年,王家第三代王淑景繼承祖父手藝,在廈門創立嶢陽茶行,產品不僅銷遍中國東南沿海各省,就連新加坡、越南、菲律賓等國華僑也趨之若鶩。日後因中國戰亂不斷,嶢陽在一九三七年轉往香港開設分公司;一九五三年,台灣嶢陽茶行正式成立。

這家歷史超過一百七十年的老字號茶商,目前由第六代王端鎧經營。二○○四年出任嶢陽總經理的他,改變長年以批發為主的營運模式,以創新思惟打造品牌形象並積極拓展門市,試圖融合東方文化與西方時尚。

王端鎧成功地讓消費者相信喝茶也可以很「潮」,但百年老店的深厚基礎,才是嶢陽能與同業區隔的無形資產。

「歷代傳人秉持百年傳承精神與製茶工序,以對茶的高度鑑賞力,由挑茶、選茶、焙茶到評茶,每個步驟都充分傳達對茶葉品質的堅持。」這段充滿自信的文字,正是嶢陽網頁上的「自我介紹」。

連一家公開宣示「售出的每一包茶,都是百年茶行信譽保證」的業者,也被捲入偽冒茶風暴,可以想見,市面上琳琅滿目的「高級台灣茶」,名不副實者勢必不在少數。儘管檢方將偵辦重點放在業者引進了依法禁止進口的中國茶葉,但隱藏在事件背後的真相是,偽冒高檔台灣茶的越南茶早已在市面上流竄多時,政府部門卻毫無因應作為。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一三年台灣進口茶葉超過三萬公噸,其中有七成以上來自越南;而農委會評估,台灣茶葉年產量僅約一萬五千公噸。也就是說,在市面上流通的越南茶數量,已超過土生土長的台灣茶,但政府並未追蹤進口茶葉流向,當然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混充進口茶的廠商。

 

2013年各國茶葉在台市占率


進口茶去向不明  歸類工業產品,無品管認證
 

「我們從七、八年前就聽說有人在賣越南茶,也找過農會與鎮公所反映多次,希望政府能管一管進口茶葉賣到哪裡,公布買進口茶的廠商,卻一直沒有得到回應。」一位在杉林溪經營茶園的茶農無奈地說。

「政府必須落實履歷認證和溯源系統,才能確保消費者買到貨真價實的台灣茶葉。」長年投身茶文化推廣的非常境界文創執行長田竹英指出,台灣各地農會與地方政府已陸續推出茶園證與產地標誌等認證機制,確保茶葉來源,但這些機制只是鼓勵性質,並未強制執行,對進口茶葉也沒有相應的品保認證,才讓業者有機會以進口茶葉魚目混珠。

對此,農委會茶改場副場長陳玄表示,農委會對於台灣生產的茶葉,有各種產銷輔導與分級機制;然而,進口加工用的大宗茶葉,過去被歸類為「工業產品」,並不適用於類似制度。

台灣區製茶公會總幹事范德光則強調,台灣烏龍茶的外形、品種與風味,與進口茶葉有市場區隔,且進口茶葉絕大多數為大宗商用茶,不可能加入混充為台灣烏龍茶。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絕大多數的越南茶,其實是由台灣廠商栽種的台灣品種,除了農藥殘留與生產流程管控的差異之外,無論外觀、風味都與國產茶十分近似,就連行家也沒有把握能喝出其中差異。

茶齡超過四十年的台灣伍中行董事長吳傑熙,就曾與兩位專家花了一個下午不斷反覆沖泡、品嘗,試圖找出阿里山與越南烏龍茶的細微差異,結論卻是「真的分不出來」。

正因消費者無力辨識,政府監督機制的責任相形之下更吃重。偏偏在業者與專家眼中,商品端標示管控不力,正是造成混充茶亂象的另一癥結。

「政府不但沒有追蹤進口茶流向,連產地標示也不嚴格要求,我們隨時可以在市面上看見售價比產地收購價還低的『台灣茶』,一般小型茶農或茶商該怎麼生存?」吳傑熙直言,進口茶不一定就是劣質茶,但政府單位對標示不實的業者視而不見,放任低成本的偽冒茶流竄,對堅持不賣混充品的茶商是重大傷害。

 

 


規範變「洗底」來台加工就可視為台灣茶

 

事實上,政府並非沒有規範,只是規範得令人匪夷所思。根據監察院二○一○年的調查,主管食品安全與標示的衛生署(現衛福部)竟認為,茶葉只要是在台灣混裝加工,即可依「實質轉換地」原則,將產地視為台灣,無論原始茶葉來自何地、比例如何摻配,就算只混入一%台灣茶,茶葉產地也可標示台灣,形同大開方便之門,讓業者將進口茶葉「洗底」,成為高檔台灣茶。

即使監察院早已發現問題,並對衛福部、農委會提出糾正,但四年過後,政府機關對國產茶的「規範」方式,依舊沒有任何進步。

陳玄指出,台灣茶葉用量龐大,加工「拼配」在所難免,只要進口茶葉在台灣完成的重要製程或附加價值率超過三五%,即可視為「實質轉型」,在包裝上標示為「台灣茶」。但「實質轉型」的認定細節,他則表示農委會與業界尚未完全達成共識,仍須持續溝通。至於拼配茶產地與比例標示,則依經濟部標準局規定辦理,農委會未明確規範。

范德光則認為,進口茶類經過台灣的優良技術加工拚配,再以台灣茶名義高價輸出國外,能賺取龐大外匯,台灣不應將機會拱手讓人。

但一位多次獲獎的茶農痛批,「政府的怠惰不作為,將賠上台灣茶形象。」當有廠商開始將成本低廉的進口茶葉,以國產茶名義傾銷回台,勢必危及既有業者生計,並造成負面連鎖效應,「如果觀光客知道他們買的茶,其實不是來自台灣,台灣茶的市場價格當然會掉;茶行為了生存只能繼續壓低成本,最後不管哪裡出產的,都只會是廉價茶了。」

吳傑熙也舉不產茶葉卻以「英式紅茶」聞名全球的英國為例,強調品質分級與認證機制的重要,「我們必須承認,台灣人喝的茶葉有一半以上是從國外進口,只要政府對茶葉的產地、品種、風味、農藥殘留、加工方式都訂出標準,就能有效區分『台灣烏龍茶』與『台式烏龍茶』,不但能讓消費者放心,更能帶動台灣茶葉精品化,提高附加價值。」

有人以「全世界的港口,就是台灣茶的分布座標」,形容台灣茶如何暢銷全球,曾幾何時,卻連台灣人都無法確定,自己喝的是不是正港的台灣茶。將「結合茶藝與產業文化,形塑『台灣茗茶』優質形象」列為二○一五年年度焦點施政目標的農委會,是否應該提前展開行動,挽救岌岌可危的台灣茶形象?

延伸閱讀

寶林刻意漏報「這分店」繼續營業、拿過期保單稽查「最高罰300萬」!粿仔條曾供貨雙北10小吃店

2024-03-28

食物中毒?「寶林茶室」1死8通報!他們都吃了2種食物…衛生局揪3缺失、急診醫疑「這毒素」釀禍

2024-03-26

寶林茶室中毒事件》米酵菌酸有多「殺」?當年葬禮上的「一杯啤酒」 讓總統下令舉國哀悼3天

2024-03-28

老公不聽勸all in,5月停損在最低點慘賠700萬...妻子無奈:我心裡過不去他虧損很大這關

2022-05-31

00940跌破10元申購價!等不到4/1愚人節上市「淨值剩9.97元」 他賣房all in慌了!證交所這麼看

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