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竹科 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竹科 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周品均

科技

攝影/陳俊銘

998/999期

2016-02-04 14:03

2015年,景氣低迷,外加紅色供應鏈追擊搶進的迷思,讓竹科面臨最寒冷的冬天。但走訪竹科業者,卻能感受到與落寞街景截然不同的生命力,甚至,一場寒冬,喚回了他們在創業時的拚搏熱情。

中午十二點,本應是新竹科學園區車流繁忙的時間,但在竹科主要幹道園區一路上,卻連一輛車都沒有。一名在竹科工作十多年的光電業員工嘆了口氣:「竹科可能就這麼沉淪下去了吧。」

 

這是竹科最冷的一個冬天。從二○一五年下半年開始,竹科廠商營運便提早進入冬季。一位竹科大廠的主管說,以往,公司一樓大廳總能看到客戶或供應商來來去去,「生意好的時候,想借一間會議室都很難,現在,隨時都能進去用。」這股寒風有多凜冽,更能從一句玩笑話看出。

 

「大概是去年三月吧,」業者私下講起,當時正在看營收報告,對比了一下手中訂單狀況,這時身邊同事補了一句:「第一季,應該就是今年高點了吧。」沒想到,總結全年營運成績,這句話竟一語成讖(編按:第一季受農曆年節工作天數較少影響,多為營運淡季,接下來營運通常會向上成長。)。而根據竹科管理局統計至一五年十月的資料,一月與三月營收,正好是十個月當中,營收最高的兩個月。

 

不只業績數字令人心寒,紅色供應鏈的席捲,更讓不少竹科人感慨萬千。「他們有錢、有市場,還有高階人才,遲早要打造出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竹科人談起紅潮,語氣裡盡是擔憂。一方面怕被取代,另方面,過去不被竹科人放在眼裡的中國半導體廠商,現在竟成台灣半導體廠的大金主。

 

「就連我的朋友,都在問有沒有趙偉國(中國紫光集團董事長)手機。」說話的是一位半導體下游封測業老闆,他說,每周往返中國的班機上,總能看見許多同業面孔。這些現象,對曾頂著新貴光環的竹科人來說,不只是心理不適應,更是現實上不得不低頭的痛。

 

去年才剛過完三十五歲生日的竹科,不只是台灣科技業的根,更是台灣經濟命脈,每年貢獻台灣經濟約新台幣一兆元產值,占整體GDP(國內生產毛額)約五%。如今,同時面臨景氣寒冬與紅潮來襲,從馬路街景到員工表情,都是一片漠然。

 

但是,竹科真的就要一路沉淪了嗎?

 

迷思 》竹科的困境,來自中國?  群聯董事長潘健成:跟中國合作是解方之一,因為,你一定要想辦法擴大市場!

 

「放心啦,竹科絕對有生命力,不會垮掉,要取代竹科很難啦。」十六年前靠著竹科這片沃土白手起家的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一邊說話,一邊揮揮手,否定外界的唱衰之論。

 

群聯不在竹科,但四十一歲的潘健成,曾經被冠上「竹科最年輕創業家」的頭銜。他生於馬來西亞農村,九歲就跟著父親種田,十九歲時帶著十二萬元新台幣隻身來台,二十六歲白手起家。他創立的群聯,誕生於新竹工研院育成中心地下室,如今,已是一家市值逾四百億元的公司。對竹科、對於「生命力」,潘健成知之甚深。

 

十六年來,他看著竹科跟隨著每一世代資訊產品的更迭而起伏,當大家掀起「紅色供應鏈將取代竹科」,甚至是「竹科業者將求售刨根」的悲觀論調,潘健成卻認為,竹科的困境,不是來自中國。

 

「而是產業發展這麼多年,已經沒有那麼多空間容納小公司。」潘健成分析,以前各種電子產品的功能,都被手機所取代,加上手機成長有限,產業自然走向應用瓶頸,「其實,辛苦的不只是竹科,韓國、日本的情況都是一樣的。」

 

在他的觀察中,竹科業者與中國合作, 只是對抗寒冬的解方之一,「因為市場在那裡!當整體市場往下掉,你一定要想辦法擴大市場。」潘健成坦言,為何日本、印度來找他談設公司事宜,他不考慮,「因為印度市場還沒到(不夠成熟),而日本市場沒有潛力了。」

 

但,與中國合作,並不代表「求售」於中國;相反的,潘健成與許多竹科業者一樣,悄悄在做的,是想辦法將莖脈跨海延伸,藉此壯大台灣的根。

 

時間拉回去年一月九日,潘健成出現在中國安徽省合肥市,當時與他見面的不只有合肥市市長張慶軍,還有主導中國半導體投資的大基金(國家集成電路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操盤手丁文武。四個月後,群聯就宣布透過投資公司,以不超過一千八百萬美元在合肥設立合肥兆芯電子公司。

 

「中國現在很清楚,就是要有些產業在它的領土,你不去,它就自己來(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潘健成要透過孫公司在合肥設立新公司,「我的目的就是趕快進去卡位。」這是他要吸納中國市場養分的策略。

 

雖然方法不同,但接受紫光合作入股的力成董事長蔡篤恭,也明確表達了類似態度:「我們是要拿這筆資金,繼續在台灣擴增高階技術與產品。」又或者像台積電,準備以獨資方式登陸設廠,同樣與刨根無關,而是要試圖吸收中國市場的沃土養分,度過寒冬。

 

當然,與中國合作不是唯一選項,在這孕育著近五百家公司的竹科裡,也有一群人選擇積極找尋新的出路。

 

潘健成

為了擴大市場,潘健成想盡辦法將莖脈跨海延伸,藉此壯大台灣的根。(攝影/吳東岳)

 

迷思》訂單減少,找不到新動能?  義隆電子董事長葉儀皓:找新創公司合作,就是為了掙脫代工宿命,並且革自己的命!

 

位在竹科創新一路上的老字號IC設計公司義隆電子與旗下公司義晶,在去年的耶誕前夕辦了很不一樣的記者會。這一天,站在義隆電董事長葉儀皓面前的人,不是法說會上的熟面孔,而是先前於Google創立的奇點大學受訓而聲名大噪、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的葛如鈞。

 

一個頭髮斑白、穿西裝打領帶的竹科老將,與戴著圓形鏡框、文青風十足的年輕人,一起發表新產品,對這家已經二十二歲的IC設計公司而言,是個全新的嘗試。

 

攤開義隆電的客戶,都圍繞在NB,宏碁、華碩、聯想、三星⋯⋯,只要喊得出的品牌,幾乎都是它的客戶;但這場發表會上的主角,卻是距離半導體供應鏈很遠的新創公司,而他們合作的產品,是才剛起步的VR(虛擬實境),一台能拍三百六十度影片的微型攝影機LUNA。

 

「他們(LUNA團隊)第一批下給我們的量是五萬台。」葉儀皓透露。試著計算,五萬台所使用的晶片,只占義隆電單一產品線不到二%比率。像這類新創公司的訂單,規模極小,考量開發成本後,擺明會是高風險、低報酬的生意。就連葉儀皓自己都說:「應該很少同業想做。」

 

但為什麼義隆電卻做了呢?「它是一種革命啊!」這位已在竹科打拚一輩子的老竹科人,眼睛散發著宛若創業時的光芒,分享著一台攝影機能為智慧家庭帶來多少變革。

 

義隆電跨出的這一步,接軌的卻是台灣科技業最有想像空間的未來。要擺脫以往為國外大廠代工的宿命、紅色供應鏈的殺價競爭,必須尋找新的可能;義隆電是用過去累積的研發能量,成為新創業者的「圓夢供應鏈」,押注的,是未來新創公司遍地開花的可能。

 

事實上,就連給人「積極擁抱陸資」印象的聯發科,都展現出轉型突圍決心。

 

過去一年,最常見到聯發科亮橘色企業識別的地方,竟是在各種新創初期的創客(maker)比賽現場,談起的不再只是手機、電視,而是微波爐、智慧玩具等天馬行空的產品。聯發科成軍滿一年的創意實驗室,就提供這些創客與新創團隊技術開發的協助,甚至協助打樣與後段生產媒合。

 

如同義隆電擺脫傳統只服務大型客戶,選擇成為新創團隊最殷實的合作夥伴,蔡明介也開始著眼於台灣未來的新創能量。聽起來,對於現在的業績毫無貢獻,然而,這也代表這群竹科老將正在轉換思惟,在景氣寒冬裡,固然有尋找生路的急迫性,但也讓他們開始思考更長遠的轉型計畫。

 

政府政策也正積極打造新創環境,像是行政院去年推動的台灣創新快製媒合中心,就將新創團隊與台灣原有科技產業鏈串在一起,包括聯發科、盟立等竹科公司都表態願意成為新創團隊的夥伴。當然,還有一群竹科的廠商選擇更專心在自己的利基型領域,繼續默默耕耘,等待春天的到來。

 

傳統IC設計廠求突破,葉儀皓(右一)給予葛如鈞(中)許多技術上協助,還稱讚新創團隊的行銷點子。 (圖片來源:義隆電提供)

 

迷思 》紅潮來勢洶洶,台灣沒優勢?  盛群總經理高國棟:紅色供應鏈本土化還需要時間,我們會加快腳步往前走!

 

好比說盛群半導體,這家已經在竹科十八年的微控制器(MCU)公司,雖然沒有做手機晶片與面板相關晶片的聯發科、聯詠等IC設計公司名氣來得響亮,然而,盛群的產品卻已進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舉凡家電、汽車儀表板等,都是盛群的客戶。

 

像盛群這樣的公司,它的接單不像手機或面板IC,出貨以百萬、千萬計量,盛群面對的是市場、客戶都很分散,客製化需求高,即使短期內受到景氣寒冬與紅潮崛起的衝擊相對沒有手機、面板等相關IC公司高,但危機意識卻也激發出他們創業初期的熱能。

 

「中國要建立本土供應鏈需要時間,台灣業者當然不能坐著等,要跟我們過去追趕美系廠商一樣,加快腳步往前走。」盛群總經理高國棟表示。這一年來,盛群舉辦產品發表會的次數不比過去少,也不敢缺席任何一次接觸客戶的機會。

 

而竹科展現的生命力絕不僅如此,一股新的力量也在悄悄崛起。一五年,竹科的生技廠商就從五十八家成長至六十八家,竹科管理局副研究員彭文祺透露,「很多生技廠商排隊等著進竹科,都還進不來。」

 

儘管寒風冷冽,但新的竹科大夢正在醞釀著,有人正從中國吸取養分,有人從新創事業尋找活血,有人加快腳步避免紅潮追擊……,呼應著潘健成的結論:「竹科人,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高國棟

面對市場與客戶都很分散、產品客製化需求高,高國棟力求技術更精進,才能不被紅潮吞沒。(圖片來源:資料室)

 

竹科

成立時間:1979年

園區範圍:新竹、竹南、銅鑼、龍潭、宜蘭與新竹生物醫學園區

廠商數:約520家

總開發面積:1348公頃

年產值:約1兆元

延伸閱讀

地震捐紙鶴沒用又麻煩,他直呼特級污物...災區「不歡迎物資」曝光,這款泡麵上榜!專家解答原因

2024-01-08

紗窗當大門、屋頂漏水 破損老屋是13歲少年僅有的家 台灣逾1.2萬弱勢家庭居住環境惡劣 借鏡日本能登地震 展望會籲捐款助修補家屋

2024-02-19

花蓮7.2地震災情、鐵公路資訊不斷更新!9死946傷...天王星大樓受困老師尋獲「為救貓不幸罹難」

2024-04-03

「損失最多的有1億!」未受地震波及的飯店也被不斷取消預約…日本旅宿業者揭當地災後困境

2024-01-25

花蓮7.2地震狂搖餘震不斷!國家級警報為何沒響?這6處都沒收到...氣象署說原因!各科技廠影響狀況一覽

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