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人生是你的,別太在意人家怎麼說

人生是你的,別太在意人家怎麼說

2014-09-30 17:07

人到中年,都會覺得年輕時的美好夢想和嚮往,不過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在生命中的每個十年,我們都會擁有新的命運、新的希望和新的渴望。
——歌德(Wolfgang von Goethe) 

工作與轉變

人生,不是一條通往成功的直線,而是一連串螺旋式上升的圈圈……

人到中年,都會覺得年輕時的美好夢想和嚮往,不過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在生命中的每個十年,我們都會擁有新的命運、新的希望和新的渴望。
——歌德(Wolfgang von Goethe)
 

很多名人常喜歡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童年時的某個夢想。但說這種話的人,通常不是在硬掰,就是他們的人生真被小時候所發生的某些事情「綁架」了。

正如歌德說過,人類最自然的成長,不是緊抓夢想不放,而是不斷地放棄原來的夢想,並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創造新的夢想。大多數人都會隨時製造新局面,並為將來打造新希望,以及實現希望的新方法。人生,不是一條通往成功的直線,而是一連串螺旋式上升的圈圈——每走完一個圈,會遇到一個新的起點,為你帶來新的體驗,引發新的夢想。

無論你是突然發現一份曾經很適合你的工作,如今變得了無趣味,或是哪天驀然回首,發現自己根本入錯了行,老實說,都不必太意外。就像你看到有人突然決定放棄一份高薪又高階的工作,也不需太驚訝。這種轉變,有時候是由內而起的(你明顯感覺到人生無趣),有時候則是因為外在的改變(不是你自己改變了,就是公司出了問題),無論哪一種,我們通常都會想設法維持現狀。不過,一旦我們所面對的,是真正重大的人生轉變,那麼想要維持現狀就很難了。

人生很失敗?或許是你太胸懷大志了……

在我們的文化裡,這種螺旋式上升的人生曲線,常會受到干擾。比方說,我們很看重財富與地位,因此常會要求自己得胸懷大志──訂下(並努力去達成)一個又高又遠的人生目標。這種對成功的高度重視,往往讓很多人放棄了自己真正有興趣、也會樂在其中的行業。我們常會這樣合理化自己的胸懷大志:就算最後沒能達到目標,但只要結果不差太多,也仍是一項很不錯的成就。

問題是,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絕大多數這樣設定人生目標的人,終有一天會覺悟,發現自己的人生有多麼失敗。當一個人訂下遠大的人生目標,意味著他將很可能無法從事真正符合自己志趣的工作,並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與滿足感。過度看重財富,不但會讓一個人放棄原可來滿足感的工作與生活,也會讓他覺得自己心裡深處所發出的聲音(例如「這不是我真正想過的生活」),是不切實際的。

不斷求新求變的企業,如今更讓我們無時無刻都處於改變中。從組織再造、併購、技術創新、策略轉向到新產品推出,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像這樣的時代,人們會因為社會處於高速變化而獲得獎勵。過去幾個世紀裡,會獲得獎勵與受到尊敬的,是那些能維持社會現況的人;但是現在,我們講求「創新」,經濟如今得靠創新,不創新,整個經濟──以及大部分人的飯碗──都會遭殃。

於是,我們有了一個依賴高速變化的經濟,以及一種鼓勵創意與創新的文化。我們的工作生涯,再也無法不受外界頻繁變化的影響,而當我們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應付工作上的改變,自然也很難好好處理人生中的轉變。

轉變,是以「結束」開始的。想要變成一個不同的人,你必須「先」放棄你原來的樣子;想要能以新的方式處理問題,你必須「先」放下現在的方式;想要以嶄新的視角看待問題,你必須「先」放棄原本的觀點。任何轉變,結束總是最先來到,即使看上去似乎相反;而你的第一要務,就是學會放手。

工作生涯上的改變,會為你接下來的人生帶來多大影響,取決於兩個因素。首先,要看引發你這次改變的原因有多重要;其次,要看改變發生的當時,你內心是否正在經歷重大轉折。舉個例子說:你失業了,照理講這是個大變化,但如果在此同時,你的內心沒在渴望什麼新發展,那麼你所面臨的,就只是個收入問題而已。相反的,假如你原本預期能升職,結果卻沒如願,照理說這不算什麼大事,但如果此刻你正在重新評價和定位你自己,或處於中年危機之中,那對你的衝擊就會很大。

人生是你的,別太在意人家怎麼說

我們工作生涯上的轉變,也常會與周圍的人相互影響。三十年前,當我打算離開老師這一行時,我覺得在「新的我」與「舊的我」之間,要有一點空檔。我擔心的是,假如我在心態與生活上繼續是個老師,那麼一旦我想不出接下來要幹嘛時,我就會傾向繼續當老師。我有一種直覺,就是在那幾個月裡,最好做些臨時性的工作就好。所幸當時我老婆有份全職工作,而且我們也有點小積蓄,才能如願以償。

當我告訴系上老師我有這個打算時,一位同事問我:「那你要去哪個學校教?」我試著解釋,我不打算教書了,這樣才能以全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工作。他聽了很訝異,但沒再說什麼。一週後,我在餐廳遇到他,他正在和一個朋友吃飯。「我才正在跟鮑伯提起你要離職的事,」他說:「不過我忘了,你說要去哪個學校教書來著?」我提醒他,我跟他講過我不打算再教書了,結果他說我沒告訴過他。「不再教書了?」他一臉驚訝:「這可真是好大的改變啊!」

他的反應,害我還一度懷疑自己記錯了。又過了一週後,我終於確定不是我的問題。因為他再次忘記我說的話,並且第三度對我的決定表示驚訝。原來,他其實也不滿意自己的工作,早在幾年前因為認定自己年紀太大,放棄了轉換跑道的念頭。職場上充滿了這樣的人,老覺得別人的退休、換工作、升遷乃至於被開除,都得跟他們一樣。

迎接一份新工作所必須面對的挑戰,就像迎接一段新感情,每一個人都得經歷一段調整期。不過,「調整」是個容易被誤解的概念,暗示著面對新環境,你只要像調時鐘一樣,改一下錶盤上的時間就行了。然而,轉變真正的重點,不是外在環境的改變,而是你的內在──你必須打從心底放下原來的自己,然後從新環境中找到一個全新的你。

秋天來了,就別硬要葉子留在樹上

影響你工作的,不只是職場上的改變;你在職場以外的轉變,也會對工作帶來影響。你也許把工作和家庭分得很清楚,但事實上,如果你的個人生活——無論是健康、經濟支出、性生活或精神狀態——出了問題,你的工作熱情和精力都會打折扣。

有時候,生活上的變化的確會激發你更高的工作熱情,但更常見的,卻是分散你的精力。你的主管可能會不解地對你說:「你最近怎麼了?你以前工作滿認真勤奮的,最近怎麼……」當然,這時的你正在面臨轉變。但如果主管只看到你不再有熱情、表現不再像過去那麼好,很可能會嘗試鼓勵你重新燃起熱情,例如讓你換個部門,或是給你某種警告之類的。

但這麼做的主管顯然沒抓到重點,因為你不只是對工作失去了興趣,或是對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到厭倦,而是你正打算放下你舊有的一切——曾經讓你很在乎的人與事,現在你卻不怎麼在意了。想透過獎勵或懲罰來激起你的工作熱情,都將只是做白工;好比秋天已經來臨,卻試著讓葉子留在樹上一樣。

我們可以回頭再來看看唐的例子。唐的人生出了什麼變化,同事們都不清楚,但是他上班時心不在焉,大家卻都看在眼裡。校長找他懇談,唐也只能說自己會更專心更努力工作。

唐之所以迷惘,不僅是因為他逐漸發現到婚姻問題影響到他的工作表現,而是他發現,讓他在工作上提不起勁的原因,同樣讓他無法扮演好丈夫和父親的角色。人生走到這裡,唐感到全面空虛。

接下來的幾個月,他想了很多。他發現,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在工作上似乎都會面臨一個重大的轉變,那就是:工作上的熱情,從來自「這份工作有機會展現才華」,變成了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也就是說,以前在乎的是「怎樣培養更多能力」,如今會想的是「培養更多能力來幹嘛」?

上班族的世界,太清楚什麼叫「能力」了。所有績效,所有獎勵,都跟一個人的能力好壞有關;職場專家會教你如何找到自己能力中的強項;公司裡的調職和升遷,要看你的能力;想在商場和專業上出人頭地,同樣要看你的能力。

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早則三十五歲,遲則五十五歲,擁有更好「能力」將不再是你最在乎的一件事。一個醫生會說:「沒錯,我是個好外科醫生,但一遍又一遍地做著相同的事情,究竟有什麼意義?」水電工、社工和大廈管理員也有相同的感嘆。當然,如果給他們一個全新的環境,一切從頭開始,昔日的激情也許會暫時被點燃,但那注定只是曇花一現。無論如何,一個人在乎能力的季節已經過去了。

唐不斷苦思,他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漸漸的,一切變得清晰了。大半生都花在理論和思想上的唐,現在渴望有實務經驗。他喜歡寫作,但沒什麼寫書計畫。就在這時,唐聽到了那家報紙要轉手的消息。

就像生命中大多數的轉變一樣,唐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要適應轉變過程中的生活,可能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在決定真正想要從事的工作前,唐依然做著原來的工作。這對唐來說是件困難的事,因為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恨不得立刻拋開一切。但他不再掙扎了,一旦決心要做什麼後,唐發現教書工作不再那麼難以忍受了,他開始將精力慢慢移轉到未來的新計畫上。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在轉職過程中都這麼幸運。例如唐倘若因為表現太差而先被炒魷魚了,那麼在完成轉變之前,他得先找份工作才能餬口。轉變的過程需要時間,至於需要多久則與每一次的轉變內容有關,想用人為方法縮短過程,是完全沒有用的。

工作和愛情一樣,都有其自然的節奏。重點在於:找出你工作上的變動,與你人生轉變之間的關連。你的生活狀態如何,無法用什麼試紙,透過顯示變紅或變藍檢測出來。想要理解發生在你人生中的某次轉變有什麼意義,你不僅要花費心力,也需要時間。

換工作,別只顧著想得到什麼……

當你身處轉變,首先要問自己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能幫你找出生命的特定時刻發生的這些轉變,對你的一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問題1:此刻,我該放棄什麼?

轉變,必定始於放手。正像我們在第二章提到的,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常會來到某些分界點,在這些分界點上,過去對我們來說無比重要的心態、信念、面對挑戰的方式、對於未來的期望和目標,以及對別人的看法,會突然間全變了。例如一對年輕的父母錯怪了孩子之後,會自以為「有的是時間」彌補,但有一天他們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機會不等人。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可以很瀟灑,享受著更多的機會和選擇;但到了五十歲如果依然過著這種生活,就可能要為此付出很高代價──例如珍貴的感情,以及更上一層樓的工作機會──攸關一個人後半生過得如何。

想一想,在生命中的這個特定時刻,你應該放棄什麼?也許能幫你找到轉變的意義。

遺憾的是,在轉變發生時,人們往往更喜歡問的是:接下來,我能得到什麼?就算你能有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這個答案也不會為你這次轉變帶來的真正意義。不先面對結束,就不會有真正的開始;不面對結束,你只會不斷追逐各種看起來不錯的好處與機會,實際上對你的成長沒半點幫助。因此,先問問自己:此刻,我該放棄什麼?

問題 2:若說生命如舞台,在你的人生中,此刻正等待登場的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一種內在的需要,來自你的內心,儘管通常是透過某種外在事件才會引起你的注意。它可能是一個念頭、一個白日夢,或是一個像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一直在替別人打工」或「我一直想當志工,為什麼拖到現在都沒行動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可能來自一個老朋友突然打來的電話,告訴你他最近做了些什麼;也可能是一本有趣的書,講述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無論它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想法,還是一個打破你平靜生活的小插曲,都是某種一直被你忽略的訊號,提醒你有些東西正等在你的門外,想要引起你的注意,希望你敞開大門迎接它。

我之所以為上述兩個問題定出先後次序,是因為第一個問題能讓你意識到:有些事,就該讓它們過去,這樣才能騰出空間,給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我稱之為「翻開生命的第二章」。事實上,你會發現,自己經常徘徊於這兩個問題之間。有時候,你會覺得第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那正是你當前的問題;有些時候,你又會覺得第二個問題更緊迫。

美妙的生命,如四季般變化

就像我先前說的,每個人面臨轉變的結束和開始過程都不相同,但這些迥然不同的情況中又存在著許多共同性。接下來我們將借助印度教關於生命四季的論述,來進一步探討工作上的轉變。

學徒期:你真的長大了嗎?

從十八歲到二十五歲,通常被稱為成年期。我們在此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這個階段做準備;一旦邁入這個時期,意味著一個人真正成年了。但正如我們所見,有不少人在人生這個重要的轉變關頭,懦弱地停下了腳步,結果是自然年齡已成年,心理上卻仍未準備好。

人們通常以為,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結婚、離家或大學畢業,為他們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這種想法,其實倒果為因了。事實是:人的內心先發生了變化,才會有工作、結婚等這些外在行為。

從家裡搬出來住,並不等於你就真正獨立。但如果你內心也真正獨立了,那麼搬出來住這件事,就會是非常重大的改變。

進入職場,是這個階段的一個重要轉變。通常,就算你的工作有薪水,這筆薪水都不足以撐起一個成人的世界。你的身分認同,不是來自你的工作;更可能的情況是:你仍然是個懵懂的孩子。

這時期的你,會面臨很多大轉變。和其他重大轉變一樣,成功的起點,就在於你放下過去所熟悉世界的那一刻。在這種時刻,一些古老的部落,或是那些保存傳統風俗的社會,會透過特別的儀式來強化這種內在轉變,並戲劇化地表現出來。

並不是所有的社會都會如此重視「學徒期」。有些人會認為,孩子長大了就是要轉大人,儀式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每個人所要扮演的新角色,早已被預設好了,沒有選擇的餘地,每個人都只能成為社會希望並需要他成為的那種人。但即便如此,這個階段都是人生成長的一大轉變關頭。

家庭期:打造自己的世界

如果一個人在學徒時期結束時,能建立及經營一個家庭,意味著他的人生道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想與某個人白頭偕老──如果願意,還可加上生育子女,有助於一個年輕人成為真正的大人。現在的他們,要打造的是屬於自己的世界,不再是父母的一部分了。

從二十多歲開始,一直到五十多歲這段時期,多數人的生活重心是工作和養家。古印度人稱這個時期的人為「當家的」──每個人都扮演著諸多角色,承擔著種種責任。

這個人生階段的轉變,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組織的變化引起的(例如公司被併購了、主管被調職了等等),另一種則來自個人因素(升官了、死黨提前退休了等等)。這些外在變化,都會讓員工開始轉變,但很多公司的管理者往往沒有認知到這一點,他們總是希望員工們自我調整,隨遇而安。

這個階段的前半段(也就是年輕的時候),這些外在變化以及所引發的內在轉變,大都和一個人的「獨立」有關。比如說,獲得升遷可以讓邁向獨立的你心裡更篤定;隨之而來的加薪,則讓你更能享受獨立的生活。在此期間,你會多次嘗試或拒絕不同的工作,體驗各種工作環境,以便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你就像開著貨櫃車,不斷把貨物塞進貨櫃裡帶走。

一直到這個階段的尾聲,你的生涯將邁入「卸貨」的過程──在現代社會裡,我們稱之為:退休。

家庭期的結束:中年離婚,是逃避的徵兆

一般來說,現代上班族的工作年限約有四十年。但是人到中年,多數人都會遇到一段困惑期,心頭總是模模糊糊的有一種感覺,一種說不出來的不對勁。其中有些人會感覺特別強烈,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困擾。在印度人看來,這個發生在中年時期的轉變,是因為人們的生活重心由家庭轉向了自我內省,正在變成「林棲者」。

很多「中年危機」的典型跡象──換新車、突然離婚、行為突然出現變化──都是一個人邁入這個新階段的轉變有關。不過,一般人都會認為這麼做的人,顯然是在逃避真正的問題。成為一個「林棲者」,意味著你得懂得穿透繁瑣的日常生活表面,看到生命深處的自己。在這個時候,倘若生活上出現這類改變,往往會讓一個人無法專心面對真正的課題。當一個人在這個年齡還不斷變來變去,通常顯示他仍在逃避,依然不願擁抱此刻的人生轉變。

這個階段的你,需要回過頭去,看一看自己曾經走過的路,重新對自己進行評價。如果不這樣做,遺留的問題將會在未來幾年內,為你的生活帶來嚴重破壞。印度人認為第一個孫子的出生,是一個人成為「林棲者」的轉折點,因為孫子的誕生意味著你的子女已經能夠擔起責任,成為家庭的核心了。
不過,對生活在現代社會裡的人來說,這一切聽起來可能會非常怪異。對很多人來說,還在進行事業的最後一搏。我們對生命自然的轉變點一無所知,也無法事先列入職涯計畫中,但這並不等於轉變就不存在。正因為缺乏了解,當轉變出現的時候,我們常常會不知所措。

在四十歲或四十五歲之後出現的轉變,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會為我們帶來頗嚴重的後果。這個時期的轉變,通常始於失落感──覺得一切了無生氣;過去一直有效的方法,突然不管用了;曾經覺得有趣的事物,如今感覺乏味。而當我們意識到應該與過去告別時,失落感則會被空虛感取代──發現自己的成就如此渺小。然後我們會說(如果有足夠勇氣的話),自己一事無成,搞不好一開始就入錯了行;我們會想提前退休算了,儘管還沒有足夠的錢來養老。

會這樣講,意味著我們被眼前的問題所蒙蔽,沒發現潛在的人生模式。在我們的文明中,古老社會的轉變儀式不是早已失落,就是被看成毫無作用,這使得我們在面臨生命的轉變時,總是無所適從。生命由不同的篇章組成,並按照特定的順序自然上演。每一個篇章開始時,都會伴隨著一些提示。然而,我們已背離這種智慧太遠,以至於都不知道自己錯失了什麼。可是生命本身還記得,並且試著提醒我們。

生命最後篇章:現在的樣子,是過去轉變的結果

轉眼間,那個稚嫩的年輕人已過中年,成堆的心理勵志書向他湧來。《如何優雅地變老》、《退休指南》這類作品不斷重複著同一個觀點:退休後,你會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而且只要願意,你還可以繼續工作下去。

但這些作者們沒有說清楚的是:退休之後,繼續工作究竟是什麼意思?他們只是說,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奉獻給別人而不求回報。年輕時的我們必須承擔很多義務,現在我們總算可以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比如說盡情享樂、四處旅遊,或者含飴弄孫。這些書所給的建議,不外乎美食、旅遊、健康,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幫自己辛苦一輩子的工作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借用印度人「生命四季」的看法,人生這最後一個階段,稱為「遁世期」。這個時期和年輕氣盛時不同,人們對人生、對自我都會有更深的理解。就像以家庭為中心的生活,是建立在「學徒期」的基礎上,人生最後的階段——「遁世期」也會體現出你在「林棲期」學到的東西。

你過去所學的,對你現在面臨的轉變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你現在的樣子,正是你過去幾次轉變的結果。轉變會使你喪失舊有的身分,但同時也為你帶來新的、從來沒有體驗過的人生。面對轉變,你必須放棄一些從前緊抓不放的東西,然後耐心等待,等待新的生活、新的自我自然浮現。

年輕時,你對人生可能會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但只有在經歷歲月磨練、年事漸老後,你才會真正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拄著拐杖在林中漫步,唯有在此刻,才有時間靜靜、深刻的思考人生教給我們哪些事。

沒有人喜歡失去,在面臨轉變時,人們總希望能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全部帶入下一個生命階段。可是他們卻不懂,在生命的某個時刻,放手才是回應生命的唯一正確抉擇。不屈不撓是一種很寶貴的特質,但閱歷豐富的老人都明白,這種特質有時候也會讓人錯失生命帶來的訊息。不願接受失敗(從我們慶祝運動和戰爭獲勝的狂歡中,就可看出這一點),使得人們失去了獲得成熟必須學到的寶貴教訓。那些即將走向生命終點的人有責任告訴年輕人,如果守著上個季節的果實留戀不捨,就無法在下一個季節迎來繁花盛開3。

生命最後一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個人的人生收穫留給後人。當然這並不是說,年長的人要倚老賣老對年輕人說教,而是說要教會年輕人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歷練沉澱成智慧。

讓老去的你,來告訴年輕的你……

關於退休後的生活安排,我們的傳統觀念是應該改改了。目前所有相關的討論,都不脫下列主題:如何安排更好的生活;如何制定可以讓老人繼續工作的制度;改善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從飲食下手,「讓你永保青春」;銀髮族的投資理財,確保年老時仍然可以擁有穩定的收入等等。所有這些,讓老人們忽略了他們真正應該做的事。工作了一輩子,在這生命的最後篇章,你要做的事已跟金錢收益無關了。重要的是你真正應該回饋給社會的事,也就是:你前三個人生階段的豐碩果實。

〈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威廉.布瑞奇William Bridges
桃李滿天下的成長導師。畢業於哈佛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在大學裡教過美國文學,後來轉換人生跑道,成為心靈成長導師。多年來開課無數,並受多家大企業延攬,包括AT&T、惠普電腦、摩托羅拉等,都曾邀請他演講授課。《華爾街日報》曾經票選全美十大最重要的成長導師,布瑞奇就名列其中。
這部《轉變之書》是他最受肯定的作品之一,出版逾三十年來,始終廣受讀者歡迎,曾獲選為「史上最重要的五十本勵志經典」,是美國歷年來最暢銷的成長書之一,幫助了數以萬計讀者面對生命中的轉變,順利度過人生的難關。從學校畢業、換工作、搬家、結婚、離婚、寵物去世、家人往生……,都是人生必經的改變,布瑞奇用這本書提醒我們:別讓這些生命中的改變困擾你,相反的,積極把握這些轉變,好好與過去告別,迎接一個重生後的自己,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吧。
 
出版:早安財經
書名:轉變之書
 
目錄:
 
第一部 我怎會變成這樣?
1    是的,你再也回不去了乾脆缷下包袱,輕鬆前行吧
2    放手,怎麼這麼難?生命中的兩大轉捩點
3    要和他分手嗎?家庭與轉變
4    上班好苦,Why?工作與轉變
 
第二部 轉變三部曲
5    讓過去的自己死亡轉變三部曲之一:結束
6    每一首歌,都有休止符轉變三部曲之二:過渡期
7    與心中的老人告別轉變三部曲之三:生命新「起點」
 
尾聲

延伸閱讀

退休金要存1431萬才夠?專家傳授1招:退休後無腦月領5萬,加上勞保勞退「本金根本不用1千萬」

2024-03-03

54歲突收到公司優退通知,60歲退休計畫全亂...跟資遣有何不同?勞保年金請領秘訣、職場中年關鍵9問一次看

2024-02-20

家庭主婦32年沒勞保,退休竟能月領1.5萬!做對1件事,勞保國保「雙年金」同時領到老

2024-02-14

家人繳一輩子勞保…年金領沒幾年就過世!家屬能領哪些錢?專家:2.4萬戶都忘了「這筆」有10年期限

2024-02-22

退休月領5萬「勞保年金王」再多1位,為何能領這麼多?愈晚領愈划算?專家揭最佳請領年齡:多人不知善用這機制

202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