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大學選才方式大變革:活用科技,適性揚才

大學選才方式大變革:活用科技,適性揚才

2017-09-18 16:56

資訊科技不但是孩子在學習與活用新知時的重要媒介,更成為大學科系的耀眼新星。 而學生在高中時是否曾選修與自身潛質相關的課程,也是大學端選才的重要依據。

我家大小子從國中開始就是個超級電影控,在重重課業壓力之下,不僅抓緊空檔狂看電影,更利用兩個暑假自編自導自演了兩部電影;到了高中,他的電影魂更加速壯大,每有影展必追、爭取參加電影營隊、把音樂課的製作當成年度大事;此外,他還動員同學拍微電影參加比賽,寫小說劇本、自創粉絲頁記錄電影心得。

在過去我們的年代,這樣的孩子絕對會被視為不務正業的玩咖,與根深蒂固的「勤學」價值大相逕庭,他必定是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更是父母心中無可救藥的墮落分子。

然而,在這個選才方式不斷變革的時代,我反而要跟這個反骨的兒子獻上感謝,因為不勞老媽出手,小子就自個兒順應著自己的興趣與潛能發展方向,一路累積了大大小小各種鮮明的「自我學習履歷」,能自我探索、樂於自主學習、順性累積各種相關經驗值,這不正是新課綱所強調的選才條件嗎?

樂在其中的「學習型玩咖」,才是潛力股

教育部曾針對大學端十八個學群做「選才需求」的調查,發現在教改這些年來,不同的學群都發展出自己鮮明的選才趨向,在傳統學科之外,學生個別的「學習歷程」反而更具決定性。例如:「外語學群」看重的是學生相關的檢定證明;「社會心理學群」則強調自傳、讀書計畫與服務學習經驗等;「大眾傳播學群」則 看重作品、競賽表現與學習檔案。

除此之外,大學端在面試時會探測學生「統整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以及選擇該系的動機,這是因為大學各科系都體認到,與其選擇「高分績優卻沒有明顯動機」的學生,不如選擇對該領域具有興趣、有熱忱、有想法、對自我有清楚認知的孩子。

而這幾年執行的結果也發現,透過「多元入學方案」進入大學者的學業表現,反而比「考試入學」者好,退學率也低,這或許是因為學生所選、所學符合其性向潛能,因而上了大學後無怨無悔、樂於學習,所以學得更好。

曾混過幫派而浪子回頭、榮獲美國教育學會「實踐家獎」的台師大教授謝智謀曾對於「什麼樣的人能被大學面試官吸引」這個問題提出看法,從中可以得知尋找「潛力股」將成為大學選才趨勢:

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這科系。
對生命充滿著熱情,對事物充滿好奇。
自信但不自傲,謙卑但不自卑。
有一份屬於自己專業或生命藍圖的勾勒。
對國際視野或一些族群的需要有特別關注。
對於專業知識的思維與理解,相當充足;對於未來專業領域的路,也非常清楚。

因此,就升學的現實來看,過去父母想盡辦法幫孩子找名師、強逼補習、巴不得孩子把全副精神都花在重複練習傳統科目之上的做法,已不完全適用,而且反而有可能讓孩子落入「高分落榜」的窘境,因為除了成績之外,若是孩子拿不出實質的表現來佐證自己具備與該領域相關的優勢,也可能成遺珠之憾。

國英數理不再一枝獨秀,新科技急起直追

今年國中會考有一則新聞很吸睛,雲林有一名考生拿下「測驗題全對、作文滿級分」的超優成績。他在受訪時表示,「家裡平常不開電視,沒有網路,也沒有手機,在家裡的時間都是在閱讀。」不料這則新聞引起了抨擊,有人以為,與科技隔絕的學霸或許離名校愈來愈近,但卻可能和現代世界愈來愈遠。

在我們高度懷疑孩子濫用新科技做為娛樂等毫無建設性的活動時,其實新科技已成為世代難以脫離的學習沃土,就像植物的生長無法沒有陽光、空氣和水一樣。

所以,我看到鄰家小六的孩子在研讀記憶性科目時,懂得用手機錄下自己的念誦,然後反覆地聽,這樣背得又快又不費力;他也常將筆記拍照,成為獨家小抄,隨時可以研讀。

暑假時,我家喜愛生態的小子自行上網修習生態課程,並接受網上測驗,因此拿到了志工證書。

放學時分,孩子的一群好同學在公園聚集,他們時而表情嚴肅、時而談笑風生,比手劃腳,其中有人拿著手機不停地拍攝,同學們跟我說他們在做報告,享用拍攝戲劇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報告—「拒絕陌生人搭訕的九種方法」。

段考前,高中孩子跟我搶電腦,因為老師把課程都做成影音、把重點都整理成簡報檔,上網就能讓老師的原音重現,還有條理分明的文字重點,多感官輸入,簡直就是私人家教!

也有尚在念小學的同學很快就用自學的方式成為程式設計高手,幫同學設計了非常順暢又有趣的遊戲軟體。

科技,絕對是孩子必須追求的目標,也絕對是手段,他們別無選擇的,必須用「科技」來緊追「科技」,才可能鍛鍊出堅強的競爭力,這是不可能改變的趨勢。

近來教育部針對大學十八個學群做了「選才需求調查」,沒想到重要科目竟然有所洗牌,雖然國文、英文仍是大學端最重視的科目,但緊接著排行在第二名、第三名的科目,既非數學、也非理化史地,而是「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

此外,竟然有高達十一至十二個大學學群認為上述這兩個領域都非常重要,也就是資訊科技所需要的運算思維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以及數位資訊素養;而生活科技則側重跨領域的整合能力以及動手實作的能力。反倒是傳統的主科— 數學,其重要性竟落到第四名,更遑論史地理化等傳統考科。

與時俱進的必、選修課程

108新課綱為了順應時代變遷的需求,也新增了四大必修課程:國高中增加了 「資訊科技」,小學增加了「新住民語言或本土語」,「生命科學」融入綜合活動成為必修,高中增加「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

而在「加深加廣的選修課程」調查中,不同屬性的科系更細分出自己的選才特色。例如「資訊學群」最重視的是「進階程式設計」與「科技跨科專題實作」,接著才看重英文與數學;而「管理學群」除了國文、英文、數學之外,看重「進階程式設計」與「科技跨科專題」;「大眾傳播學群」則看重「藝術跨科課程」;「遊憩運動學群」看重「健體領域跨科課程」,學生在高中時是否有修習相關加深加廣的課程,將成為大學端選才的重要依據。

以下兩點,就是新課綱重要內涵,也是最重要的選才依據。請各位老師與家自長務必留意:

讓孩子吸取資訊科技的知識與技能。
讓孩子對自我潛質有清晰的認識,使之能主動熱切追求相關知識技能,並拓展經驗。

再回頭談談我家的電影狂小子!事實上,只要考試不滅,莘莘學子傻傻拚考科的精神就不會消失。因此,無論教改再怎麼改、考試比重再怎麼調降,在體制內升學必定仍是「考」海無涯無盡處。

即使電影狂小子在高中三年已經累積了一筆又一筆的漂亮學習歷程,但是當學測將近時,我得誠實的說,我對他「務實、認真面對考試」的期盼絕難消失,畢竟還是得拿出漂亮的成績才能先取得基本的入場券。因此,我告訴電影小子:「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面對學測時,還是得認份的複習「考科」、 投注心力訓練己的考試反應!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 彭菊仙

出版:時報出版

書名:誰說分數不重要?:體制內教育的求生術,幫孩子找到分數背後的自己
 

延伸閱讀

台積供應鏈起風了!

2024-03-13

上醫治未病-預防醫學在台灣

2024-02-27

還沒開始就結束的電動車派對

2024-02-05

比特幣將迎接「減半」利多?

2024-01-10

建立對話機制 正視兩岸共存

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