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配息 玉山金 pimco esg 房地產

當你決定大學時,就決定了未來的另一半!兩張圖看50年擇偶變化:原來門當戶對是一種演化

當你決定大學時,就決定了未來的另一半!兩張圖看50年擇偶變化:原來門當戶對是一種演化

2020-07-07 11:00

「當我進入『某所長春藤大學』,我知道我會在這裡預見未來的配偶。學校裡的女性也心知肚明。我們全都明白今後自己理想的伴侶候選圈從此變窄了。然後無論我娶誰都會是同一種類型...」

 

同質性更高(門當戶對的婚姻)

 

關於這一點,我想先分享一件趣事。大概10年前,某個用過餐的傍晚,我帶著微醺和身旁一位從長春藤大學畢業、目前正在歐洲任教的美國人聊天。隨著話題逐漸轉移到人生、婚姻和孩子,他的看法讓我非常訝異。他認為不管娶了誰,他會居住何處、住在哪一種房子、享受什麼樣的假期和娛樂,甚至小孩會讀哪一所大學,結果都是一樣的。

 

他的理由是:「當我進入『某所長春藤大學』,我知道我會在這裡預見未來的配偶。學校裡的女性也心知肚明。我們全都明白今後自己理想的伴侶候選圈從此變窄了。然後無論我娶誰都會是同一種類型:她們都是受過良好教育,來自同一社會階級的聰明女子,讀著同樣的小說和報紙,穿著大同小異,對餐廳、健行路線、住家地點、開的車,和來往朋友的偏好也差不多,甚至是照顧小孩的方法和小孩要上的學校。所以不管我娶誰,在社會地位上都是一模一樣的。」然後他補充道:「當時的我還不知道這一點,但現在我非常肯定。」

 

這件事讓我震撼不已,而且始終盤踞在我的腦海裡。這和我們所珍視的觀點,像是我們都是截然不同的獨特個體,還有婚姻大事至關重要會影響往後的人生等,南轅北轍。我朋友說的恰恰相反:他可能愛上甲或乙或丙或丁,但不管是在華盛頓、芝加哥,或者洛杉磯,他最後都會住進一個富裕社區裡看起來幾乎一樣的房子,和類似的朋友圈來往,孩子們也會去類似的學校就讀,然後從事一樣的競賽活動。

 

他的說法非常有道理。當然,這是假設就讀同一間大學的人們彼此結婚。如果他中途退學或者在校內始終找不到合適的伴侶,那麼結果可能會稍有不同(好比,比較普通社區裡的房子)。他的故事很戲劇性地描繪了社會化的力量:幾乎每一個就讀於頂尖學院的人都或多或少來自同樣富裕的家庭,而且幾乎每個人都有著大同小異的價值觀和品味,然後這些幾乎沒什麼差別的人們彼此通婚。

 

近年來的研究清楚呈現了同質婚姻(類似教育背景和收入水準的人彼此通婚)的盛行。一份援用美國社區調查(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數據來進行文獻研究的報告指出,1970年配偶彼此的教育程度相關性趨近於零,然而截至2010年的每個10年,相關係數都成正數並且不斷成長。另一份研究則對此趨勢有不同解讀。該研究著眼於美國「年輕」男性和女性的婚姻數據,年輕的定義為在20至35歲之間結婚。

 

1970年,美國收入排名前10%的年輕男性只有13%的人娶了收入也是排名前10%的年輕女性。到了2017年,這項數據拉高至29%(圖六A)。同一時間,收入排前的年輕男性也越來越少和收入低的年輕女性結婚,比例從13.4%持續下滑到低於11%。

 

(圖片來源:《只有資本主義的世界》)

 

換句話說,1970年代美國年輕男性迎娶高收入和低收入女性的比例相近,但如今對高收入女性的偏好已經擴大為低收入女性的3倍。女性的變化則更劇烈:高收入年輕女性嫁給高收入年輕男性的比例從13%上升到26.4%,嫁給低收入男性的比例則減半(圖六B)。1970年代年輕女性對男性收入高低無明顯偏好,現在對有錢男性的偏好則是低收入男性的5倍。

 

各項調查的樣本均為當時:(1)20 至35歲之間;(2) 已婚;(3)受僱(有正收入)的男性與女性組成。婚姻件數(排名前10%的男性娶排名前10%的女性,反之亦然)在圖六A和圖六B其實相同,但百分比略有不同,原因是男性和女性的人口數不一樣。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第221項,基礎數據來自美國當代人口普查,
https://www.census.gov/programs-surveys/cps.html.(圖片來源:《只有資本主義的世界》)

延伸閱讀

結婚前,我們女人找對象的標準是:他要能給我安全感...結婚10年,老公卻好像先實現了這個願望

2020-06-16

50歲沒結婚,連房東都嫌!一個中年大叔的哀傷啟示:租屋只能一陣子,買房才是一輩子

2020-05-04

同住一個屋簷下,卻比陌生人更生疏...心理師觀察40歲夫妻:以為結婚就能維持關係

2020-03-13

結婚了,另一半卻不讓我知道他的財產狀況,怎麼辦?婚後你該懂的法律事

2020-02-11

「對不起,我不要再當媳婦了!」結婚23年,我寫了一封「給公婆的辭職信」

20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