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配息 玉山金 pimco esg 房地產

台灣,一直在進步!台豬解封、通姦除罪、黑洞之眼、新住民發光……

台灣,一直在進步!台豬解封、通姦除罪、黑洞之眼、新住民發光……

陳亭均 研究員/蘇柏昀

政治社會

攝影/吳東岳

1248期

2020-11-18 10:24

2020年,新冠肺炎帶著強大的毀滅性席捲全球,這是災難瀕臨城下的一年,也是人類直面挑戰的一年。台灣防疫做得出色,經濟表現也如同地球上的「角落生物」繼續正成長。今年,台灣甚至因防疫有成、被世界看到。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挑戰一直來,台灣一直挺住並且前進,撥開烏雲,學會教訓,找到了烏雲金色的鑲邊。

秋天的太陽照在台北醫學大學君蔚樓的玻璃帷幕上,帶勁地反射出很刺眼的光線,從這座建物望出去,就是高聳入雲的台北101大樓,現代主義像在遙相呼應的建物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拼湊出人類對「進步」的渴望。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瞇著眼站在露台,耐不住陽光戴上了美式雷朋太陽眼鏡。藍亭來自美國中西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St. Louis),特別的是,這位紅髮藍灰眼珠子的愛爾蘭移民之子,今年將取得另一個身分:他即將成為台灣人。

 

內政部日前公布8名歸化國籍的高級專業人才,其中一人就是藍亭。早在1979年9月第一次踏上台灣開始,他已和這裡結下不解之緣。經過40年終於被官方認定,正式成為這個東方島國的一分子。

 

藍亭是科學人,他不相信神話,「就像胡適說的,不要迷信,包含迷信『進步』也一樣。」不過,藍亭一路伴隨著這個島嶼走到現在,確實親眼目睹台灣「靠自身力量成為一個民主、言論自由、重人權的國家。」他認為,「台灣的民主化過程和防疫成果,都值得世界進一步了解!」

 

另一位「歸化者」藝人吳鳳,2018年也取得了台灣身分證。他來自西亞古國土耳其,「一個進步的國家,是包容尊重的國家。我認為台灣是進步國家!」想起遙遠的家鄉,在那裡,宗教還是常常凌駕一切,吳鳳有感而發:「台灣人做的決定是為了人民,而不是為了神明,這裡可以自由選擇,自由討論。有沒有錢不代表進步!自由才是。」

 

吳鳳現在定居台北天母,剛買了一棟房子。他走到在地主祀五穀先帝的道教廟宇三玉宮,站在香爐旁雙手合十。吳鳳信的是伊斯蘭教,但他不是向道教神祇祈願,而是對這片多元包容的土地致敬。「我真的變成台灣的一部分了!」吳鳳咧嘴笑說,「如果你做好事,無論是從媽祖、阿拉,還是任何一個神那裡,有一天你會收到祝福,我在台灣學到這種包容。」

 

全球疫情肆虐、台灣表現亮眼 超前防疫、固守民主,「社會進步指數」大躍進

 

新冠肺炎今年在全球肆虐,災難當頭,但直到現在,台灣依舊能在防疫同時,維持民主機制的運作。今年史丹佛經濟學教授瓊斯(Charles I. Jones)與賓州大學經濟學教授費爾南德斯|維拉韋德(Jesús Fernández-Villaverde)聯合發表了一篇《總體經濟結果與COVID-19:進度報告》,分析疫情對全球30國的影響,西班牙經濟衰退7%,比利時每百萬人就有800人死亡。相較之下,台灣不但疫情死亡率極低,GDP甚至是全球災情中難得一見的正成長個案。

 

「進步」的定義是什麼?在保守主義、現代主義或是後現代主義眼裡莫衷一是,然而對比2003年SARS侵台那個手忙腳亂的社會;對比解嚴前白色恐怖罩頂的威權政府,如今能夠兼顧防疫和民主的台灣,或許因為年復一年,迎戰著接踵而來的挑戰,磕磕碰碰中,早已加緊了反省和學習的腳步。

 

進步,不是一種神學,也不是一種死命盯著人均GDP的數字遊戲。哈佛大學商學院管理學大師波特(Michael E. Porter) 領導的美國非營利組織社會進步促進會(Social Progress Imperative),2014年首次發布「社會進步指數」,希望透過嚴謹方法,提供全面性、客觀與透明的工具,作為衡量世界各國社會進步狀況的標準。檢視各國除了經濟之外,同時關注一個社會是否滿足公民基本需求,維持生活品質並創建個體得以發揮潛能的環境。

 

因為資料樣本不足,台灣今年並沒有被列入「2020年社會進步指數」整體排名之中,不過該報告執筆者、社會進步促進會全球研究總監克里洛娃(Petra Krylova)特別回覆《今周刊》 ,她指出「『社會進步指數』共12個部分,其中有10個部分台灣均有成績,這仍然可以提供有用的觀點。」

 

從這10個部分觀察台灣的國際排名,台灣以下部分在全球前30名中:「個人權利」(19名)、「個人自由與選擇」(21名)、「人身安全」(23名)、「健康與保健」(27名)、「資訊與通信普及率」(29名);另一方面,台灣在「環境品質」的表現落後,在238個國家與地區中,位居第69位。

 

如果進行國別比較,台灣相較於位在第一梯次的領先國家(共有6級),如德國(11名)、日本(13名),多項指標仍有不及,但相較第2梯次美國(28名)、韓國(17名)、新加坡(29名)則各擅勝場。尤其在「個人權利」表現上,台灣比起日、韓、星、美都獲得更高的分數。在「社會包容度」項目上,也超越了韓國、新加坡與美國。

 

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協同主持人林宗弘說,以他們的調查,觀察這10年來變化,「今年是民眾對政治還有自由民主滿意度最高的時候。」他認為,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裡,各國政府統一接受疫情考驗,相較之下,台灣特別突出,「今年是我們調查以來,首次政治滿意度超過不滿意度。」而這一年來香港的問題,更讓民眾感受到台灣「自由民主」的進步。

 

然而,從「社會進步指數」來看,台灣仍有不少改進空間。舉例,「人身安全」指數遠落後於日本、韓國,林宗弘分析,台灣的交通事故率一直高於OECD國家平均,主要是因為台灣騎機車人口眾多所致。在「環境品質」方面,台灣減碳成績沒有明顯下降,「過去6年,台灣每人碳排放量幾乎一樣,但是排放密集度(每賺1美元GDP的碳排)則是下降。」林宗弘分析。但是,在全球有志一同拚減量時,台灣確實還有進步空間。

 

國家雷達圖

▲點擊圖片放大

 

國家雷達圖

▲點圖放大

 

藍亭任教生根、吳鳳愛上寶島 共同見證土地歲月,他們現在都是「台灣人」

 

1979年9月,藍亭第一次踏上了這個遙遠的亞熱帶島嶼,他因此上了「台灣往前走」的那班列車。

 

當年,他正在匹茲堡大學攻讀博士,讀到一本普林斯頓大學心理系教師朱利安.傑恩斯(Julian Jaynes)的著作。這本《二分心智的崩塌:人類意識的起源》風靡70年代,嗜酒如命的作者傑恩斯,用優雅的散文體深入探討了「人類意識」這個主題。年輕的藍亭希望透過博士論文來研究檢視他的學說,聽說,東方這座小島上,有人在做「乩童」,他們以肉體作為容器,讓神明附於竅身。

 

他大學念的是預醫,相信的是科學,他要接觸乩童,是想研究受試者起乩時腦波的變化。想不到,這位美國愛爾蘭移民之子,遠渡重洋之後,就和台灣結下了不解之緣。

 

剛到台灣,藍亭會的中文只有2句,一句是「換錢」,另一句是「買車票」,他人生地不熟,一開始的印象就是台北八德路住處周邊,「那時候,松山火車站很小,五分埔前面是臭水溝,我被朋友抓去參加划龍舟比賽,死豬就在淡水河裡漂浮。」

 

藍亭當時計畫定得太緊、太趕,語言和時辰都過於緊迫,所以乩童的計畫最後並不順利,不過從那時候開始,藍亭就一路見證到台灣民主化的過程。

 

他不太喜歡再談過去和政治之間的關係,但藍亭確實曾以一位外國人的身分,走在台灣向自由前進的道路上。他記得剛來台灣時,幫一位教授寫論文,1979年「美麗島事件」才過完沒多久,那位教授就被警方帶走。

 

他也因此莫名就被叫去警局問話,「我當時只會非常破的中文。」警察應該只是長官交辦任務,所以問題也問得隨便,「他問什麼,我都說『聽不懂。』但當他問我,『國父好不好?』我就回答:『好!』他問我,『共產黨好不好?』我就回答:『不好!』」結果藍亭最後全身而退。

 

「乩童」研究不順利,他回到美國繼續完成博士論文,1988年又再度來到台灣,進入大學任教,在這裡生根。87年台灣已經解嚴,但威權氣氛仍然瀰漫在社會各個角落,90年「野百合學運」風起雲湧,藍亭從頭到尾都在現場。3月18日,藍亭更起身發言,以外國教授的身分聲援學生。

 

直到現在,藍亭甚至都比台灣人記得還清楚,「台灣需要多一些人,擁有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那樣諒解的心,就像陳定南、林鳳飛這樣的人。」他們兩位都已經逝世,但他們也是台灣進步軌跡上,不能遺忘的歷史。

 

  • 林鳳飛:政大「野火」學運要角,1990年代畢業後,曾擔任《自立晚報》記者,1992年參與海基會兩岸事務談判小組;後出任民進黨文宣部副主任。

 

藍亭走過歷史,現在繼續向前走。他在北醫大,全力投入學術,進行神經科學相關研究,更成立了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他不斷嘗試透過核磁共振或正子電腦斷層等與腦部相關的造影技術,掌握具有「微意識」患者的腦部訊號變化,試圖找到與有知覺的植物人進行溝通的可能。既然成為了台灣人,他更深切期盼神經科學,能成為台灣引以為傲的特色。

 

藍亭

(攝影/唐紹航)

 

吳鳳

藍亭(上圖)站在台北101前的北醫大拍照,吳鳳(下圖)則進入了天母的三玉宮,無論是現代與傳統、科技與文化,都是台灣這個包容之弟重要的內涵。(攝影/陳弘岱)

 

新台灣人

 

不平凡、不平靜的2020年 3成認為台灣有進步,20歲到29歲占最多

 

這是一個「新台灣人」見證台灣歷史的經驗。然而,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又是怎麼想?

 

《今周刊》為了理解台灣人對「進步」的直觀感受,委託波仕特(Pollster)線上市調網進行問卷調查。在這10年間,台灣人是否感受到社會在進步?其中有32%認為台灣確實正在進步,不過,也有26.1%認為台灣退步了,剩下41.9%認為,10年前和現在的狀況差不多。

 

按照年齡、世代做區分,年輕人相較中年人較肯定台灣整體是進步的。20歲到29歲有36.4%認為比起10年前進步,50歲到59歲只有3成認為進步,卻有33.9%認為台灣比過去退步。

 

而各世代台灣人最在意的進步指標,都是「健全的醫療服務體系」,但20歲到39歲,更在意「性別平權與社會多元包容性」、「民主自由」,相較之下,40歲至59歲則認為「政府效能」和「國家經濟發展」是更重要的進步指標。

 

如果細分各議題,過去10年,在「性別平權與社會多元包容性」面向,7成認為是「進步」,堪稱是民眾最有感的進步議題。其次,則是「醫療服務體系」與「民主自由」。此外,認為退步最顯著的是「司法的公正性」、「財富分配的公正性」、「教育制度與教育品質」,分別占了56.4%、49.9%與45.9%。有錢判生,沒錢判死,這樣的觀念還是深植台灣人心。

 

林宗弘分析,2000年開始,台灣對貧富差距的不滿意度就開始出現,這與當時網路泡沫化造成的經濟蕭條有關,接著2008年金融海嘯,導致台灣貧富差距再次拉大;而台灣人對教育制度的不滿意,也與貧富差距有關,覺得教育體制更不利於窮人翻身。

 

進步台灣

進步台灣

進步台灣

進步台灣

進步台灣

▲點圖放大

 

建立下一代「創新福利國家」 改善健保、推動公托及長照、促產業升級

 

「事實上,目前多元入學的研究並沒有減少階級流動性,但民眾主觀感受卻不是如此。」林宗弘強調。顯然,民眾對貧富差距愈來愈憂慮,他認為,台灣政府應趁此機會,改善健保、推動公托、智慧長照與產業升級、創造就業等,建立下一代兼顧健康與公平的「創新福利國家」。

 

社會有進有退,但整體來說,今年是國際能見度最高的一年,也是民眾對台灣進步很有感的一年。除了防疫成果外,2020年台灣還有許多「進步事件」,背後都是聚集眾人努力,一點一滴前進,成為今日可以共享的成果。

 

吳鳳回想當初來台的心情,「有一度我好寂寞,很想家,每晚都哭,像烏龜一樣縮在殼裡,腦袋開始秀逗。」但吳鳳最後選擇踏出家門,「我想好好認識台灣。」2011年,他接下台灣旅遊節目《愛玩客》主持棒,跑遍大街小巷,「從農業、漁業、工廠的人,到90歲講台語的阿嬤我都認識了。我還參與媽祖遶境、被鹽水蜂炮炸。因為這些,我真正認識了台灣的包容性。」最後,他還靠《愛玩客》成了金鐘獎最佳主持人。

 

「每天一點點認識台灣,10年之後,你就變成台灣人了。」他說道。當初來台時,幻想台灣是一個天堂,現在呢?「台灣還是天堂!」吳鳳堅定地說,「台灣完全是我的家。當然還是有不夠好的地方,但你會打掃你的家嗎?會!所以我也想幫台灣宣傳,打掃整理台灣,跟國外分享台灣!」

 

這個光頭大個子的「新台灣人」緊盯著我,最後用力地說了一句:「台灣很小,但不可以小看自己!」

延伸閱讀

這些年唱衰台灣的不少.... 謝金河:看到這幾個關鍵數字,你會知道臺灣有多棒!

2020-11-18

疫苗開發接連傳出喜訊 為何台灣會優先選擇莫德納 而不是輝瑞?

2020-11-17

好消息!新冠疫苗採購有譜 台灣明年中開打

2020-11-17

什麼是RCEP?台灣沒加入恐被邊緣化?4個Q&A讓你看懂全球最大貿易協定

2020-11-16

台灣疫苗上市可望與美國同步! 「盼年底先有一批 保護前線醫護人員」

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