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幹話」人人會講 結果大不相同

「幹話」人人會講 結果大不相同

你有信心自己絕對不會講「幹話」嗎?千萬小心,其實講「幹話」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容易,只是我們還不夠壯大,別人懶得理你罷了。

 

人為什麼會講「幹話」?什麼又是「幹話」?

 

之前聽過一則笑話,大致的內容如下──

 

資方說:「經濟不景氣,但公司愛惜員工不想裁員,所以大家共體時艱,一起降薪,幹不幹?」

 

勞方憤怒的拍桌說:「幹!」

 

為什麼幹?因為資方講的這個就叫「幹話」。

 

從資方的角度來看,為了公司長期的營利,勢必得開源節流做些改變,但又愛惜老員工,捨不得剝奪他們的工作權,因此降薪可說是一個兩全其美、愛公司又愛員工的好表現,不是嗎?

 

是這樣嗎?從勞方的角度來看,這個邏輯正確嗎?事實上,就是用這種本位思考的模式,說出來的語言才最容易變成「幹話」。

 

什麼是「幹話」?直白來說,就是說話的人只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思考,對於自己說出口的話感覺良好,但聽話的那個人卻只覺得很幹。

 

講「幹話」不分身分

 

不少上位者明明能力不差,閱歷也多,為什麼還老是講「幹話」?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古代晉惠帝的故事,他在天下鬧饑荒,老百姓無食物可吃時反問:「何不食肉糜?」完全不知人間疾苦,無疑是歷史課本上的「幹話王」。

 

事實上,當一個人所處的位置愈高,能夠聽到的真心話反而愈少,幾乎得不到太多沒有經過修飾的資訊,而最後留在身邊的,都是那些很懂得幫忙打氣取暖、過濾資訊的朋友。久而久之,價值觀也就愈來愈狹隘,說出口的話也就越來越像「幹話」了。

 

然而,只有上位者會講「幹話」嗎?那可不一定。

 

曾見過一位年輕朋友,家境一般,但工作卻總是有一搭沒一搭、愛做不做的,領的也就是打工的薪水,從來就不是家人眼中的人才。但因為是獨子還算受寵,有一次家裡的一份投資型保單到期,拿回了一筆錢,父母就把錢交給他,希望他能有些積蓄並開始學著理財。

 

結果,他拿到這筆錢的第一個動作是立刻貸款買了一輛拉風的二手車,還放上臉書好好炫耀一番。這樣的行為讓父母無奈,親戚說閒話,連他的臉書好友都酸爆他了。

 

面對他人的批評,他是怎麼想的?

 

他在自己的臉書用大字幕很帥氣的寫了一段話:「很多人,都只會酸別人擁有的,卻看不見別人成功背後的努力。」

 

眾人看了都是滿滿的問號臉。

 

買這輛車他到底努力了什麼?看車?辦手續?還是跟父母撒嬌?原來,他認為自己很成功?原來,講「幹話」不分年紀、不分身分,只要有心,人人都能講「幹話」?

 

人為什麼會講「幹話」?

 

美國心理學家魯夫特(Joseph Luft)及英南姆(Harrington Ingham)曾提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的思維理論。你可以想像自己是一扇窗,再將窗戶分成四個窗格,分別為──

 

「開放我」:我知道、別人知道的部分,例如自己表現在外的行為、態度等等。

「盲目我」:我不知、別人知道的部分,例如人的盲點及自以為是的部分。

「隱藏我」:我知道、別人不知的部分,例如自己不為人知的祕密或過去等等。

「未知我」:我不知、別人不知的部分,例如個人未曾發現的潛能、潛意識等等。

 

每一個人都有這四個窗格,只是組成結構不盡相同,而當一個人老是活在「盲目我」的窗格中大放厥詞,說一些只存在於自己世界的價值觀時,就容易變成「幹話王」。

 

無論在家庭、學校或職場裡,只要是群體的一部分,都一定需要與人互動,此時良好的溝通就很重要,能掌握正確的資訊,才不會成為他人眼中的「幹話王」。正所謂要知彼知己,才能戰無不勝,因此,減少盲點誤區,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那麼,如果遇到了「幹話王」,應該要試著跟他們溝通,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盲點嗎?可怕的是,當一個人開始說「幹話」時,通常也代表他們在「盲目我」的某些認知已經病入膏肓,想搶救並不容易,所以最好別太樂觀的以為說「幹話」的人有那麼容易醫治,只要學會彼此尊重,保持距離便足矣。

 

美國廣告大師李奧‧貝納(Leo Burnett)曾說:「自以為是,會讓我們在前進時栽跟頭。」這句話一點也沒錯,有多少人因為講「幹話」而付出代價?講「幹話」看起來似乎無傷大雅,但卻會讓你不知不覺中得罪不少人,還會被貼上活在自己世界的標籤。

 

你有信心自己絕對不會講「幹話」嗎?千萬小心,其實講「幹話」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容易,只是我們還不夠壯大,別人懶得理你罷了。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紀坪

紀堡記帳士事務所、紀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班,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碩士。不喜歡標準答案,喜歡把腦袋放在不同位置思考問題。文風幽默風趣,總能從隨手可得的簡單故事中,發現令人驚艷的奇妙觀點!現為《商業周刊》、《天下雜誌》、《今周刊》、《大數聚》等網路媒體專欄作家。

書名:「懶」經濟The Indolence Economy:不瞎忙、省時間、懂思考,40則借力使力的聰明「懶人學」


出版:方舟出版

延伸閱讀

會說話才能活得好

2017-12-28

熱咖啡、軟沙發有助提高說話影響力,心理學告訴你的4個微妙技巧

2017-12-27

直排輪課裡的恐龍家長:每個人都能夠溝通改變嗎?

2017-05-19

如果我們沒有富爸爸,就只能自怨自哀嗎?

2017-04-22

學歷無用論?好的學習教育,能變成一個人的DNA

201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