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一流大廠告訴你 這樣才叫好公司

一流大廠告訴你 這樣才叫好公司
以色列學名藥大廠TEVA靠大舉購併同業,拿下許多明星商品,提高獲利。這種擴張的魄力, 值得國內藥廠參考。

周岐原

台股

Bloomberg

1047期

2017-01-12 17:25

當國內生技股陷入低潮,國際資本市場的生技股也相對平靜,但產業發展仍舊活力十足。
究竟國際生技業有哪些經營特色?資本市場的價位又在什麼水準?

新藥開發過程漫長,失敗機率又高,因此對市場而言,「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期待,永遠是投資新藥業者最大的憧憬所在。當國內新藥業者如浩鼎、藥華藥、中裕,目前仍在虧損,全球一流的新藥開發業者,股價水準、研發能力又如何?


在那斯達克掛牌的瑞傑榮(Regeneron),是近年來美國研發能力最為突出的生技企業,因此可作為讀者參考比較的標竿。這家公司特色何在?能讓產品順利上市,又能撙節成本,是瑞傑榮與同業最大的不同。
 

據《富比世》雜誌調查指出,近十年來推出至少三款新藥的上市生技股,平均至少投入四十三億美元才能成功研發一款藥品,例如默沙東(MSD)開支五十五億美元、賽諾菲(Sanofi)更高達一百億美元。
 

新藥股 瑞傑榮:產品獲認證大賣 股價飆


相比之下,瑞傑榮研發每款產品,平均成本花不到八億美元,除了顯示公司技術平台高度整合,遠低於同業的成本負擔,當然對財務也頗有助益,因而讓瑞傑榮被《富比世》評選為「美國十大生技企業」第四名,造就公司股價牛氣沖天;截至一月六日,瑞傑榮股價仍高達三五八美元(約新台幣一.一五萬元)、本益比超過五十倍。


瑞傑榮成立至今近三十年,前期表現平平,股價暴漲是最近五年的事,原因就在於產品。二○○八年,公司治療急性痛風的利納西普(Arcalyst)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接下來,讓瑞傑榮一飛沖天的重量級藥物──采視明(Eylea)也通過FDA認證,采視明有多麼關鍵?一五年,瑞傑榮營收大約八成都由它貢獻,目前在黃斑部病變用藥市場,排行高居第二。
 

除了采視明,公司的研發能力強勁,目前有十二款產品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下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新藥,是與賽諾菲共同開發的氣喘用藥「Dupilumab」,研究機構指出,若順利獲得認證,未來五年該藥的銷售額將挑戰四十億美元。


至於韓國上市的韓美藥業(Hanmi Pharm),前年股價大漲,成為亞洲十大飆股,為何目前本益比僅十五倍,而且近一年大跌六成?原因是公司與賽諾菲簽署價值三十九億歐元的協議、共同研發糖尿病用藥,並由賽諾菲預付給韓美藥業四億歐元。但去年公司生產遇到瓶頸,後續臨床試驗也被延遲。除此之外,公司與德國藥廠百靈佳取消合作之餘,又爆出內線交易疑雲,投資人因此失去信心。


整體來看,瑞傑榮是在產品取得認證、上市之前,股價漲幅最顯著;至於韓美藥業雖大放利多,股價卻被接二連三的研發不順及誠信問題重傷。由此可見,投資人選擇新藥股時,不妨更有耐心一點,等藥品認證到手再進場也不遲;同時選擇機構法人持股較高的標的,例如瑞傑榮的法人持股高達七八%,投資才更有穩固的基本面支持。
 

除了新藥研發,學名藥以及原料藥,也是生技族群的要角。國際間學名藥、原料藥的重要企業,有什麼經營特色?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以色列學名藥大廠TEVA,這家企業是全球十大藥廠中、唯一主打學名藥的業者,目前本益比僅二十倍;但這是該公司過去一年股價大跌四五%所致,韓國近年崛起的藥廠Celltrion,本益比仍舊高達七十三倍。
 

學名藥、原料藥股 TEVA:購併同業 拿下明星產品


TEVA如何在廝殺激烈的學名藥市場存活下來?答案並不讓人意外,是靠購併。


自從一九九六年開始,TEVA展開一連串的購併,像在超市掃貨一般,將歐洲多國、印度、土耳其的原料藥、學名藥廠收購下來。尤其是一二年前往紐約交易所掛牌後,一五年,公司收購愛力根(Allergan)學名藥部門,讓TEVA實力大增。
 

購併同業除了拿下明星產品、提高獲利,還有整合研發資源的用意。以一六年上半為例,TEVA研發學名藥費用就達二.六億美元,占學名藥同期營收的五.九%,公司一方面不斷吸納外部資源,同時也去蕪存菁,去年就停止銷售數十款產品。這種國際擴張的魄力,或許是國內藥廠參考的對象。
 

TEVA可當作投資台灣學名藥與原料藥的一把量尺。事實上,投資人法人也一直要找尋台灣的TEVA。以國內投信持股最高的學名藥股東洋而言,該公司研發支出占營收比重不僅高於學名藥股的平均值,透過轉投資智擎(持股一九%)以及東生華(持股五六%),兵分兩路往新藥及生物相似藥展開觸角。以去年預估稅後EPS(每股純益)四.九元計算,享有二十倍高本益比,仍獲法人青睞。
 

相較之下,台灣部分老牌學名藥股,不僅在研發支出占營收比重停滯不前,營收與獲利也不見起色,卻乘著生技股順風車,坐享十七至十八倍高本益比,較鴻海與華碩等高獲利電子股遠勝一籌。是否合理,有待投資人自由心證了。
 

相比趨勢起伏快的藥品,醫療器材由於產品生命週期長,不僅要耕耘醫院通路,還要進行臨床試驗及人體安全驗證,拓展相當不易;因此相關企業即使規模小,但只要在利基市場占一席之地,也能享有相對穩定的獲利。至於醫材產業與藥業日益接近的特點,就是醫材業者也日益仰賴購併,來擴大規模。
 

醫材股 美敦力:不固守市場 擴大打擊面


以世界最大醫療器材商美敦力(Medtronic)為例,公司目前本益比二十四倍,與國內洗腎用品業者邦特相同,較藥廠動輒五十、七十倍的本益比相去甚遠;但過去一年,美敦力股價僅小跌四%,確實比藥廠的股價波動平穩許多,但就長期而言,股價漲幅並未因此遜色。過去五年,公司股價大漲八七%,就打敗標普五百指數、道瓊指數。


美敦力之所以能登上業界龍頭,是兩年前重金購併柯惠醫療(Covidien),才能一舉超越嬌生(Johnson & Johnson)。回顧歷史,最初公司的主力產品原本是心臟起搏器,自從九○年代起,美敦力已先後出手購併近一百次,總規模近七三○億美元。經過不斷擴充產品線,目前的美敦力,已經有四大產品線,包括:心血管用品,外科微創手術用品,脊椎、神經及血管恢復性治療用品,及糖尿病治療周邊用品。


一路走來,資本市場對美敦力把餅做大的戰略,反應都相當正面,不過去年十二月,美敦力因為涉及價格壟斷,被中國發改委處以人民幣一億餘元的罰款,成為第一家被裁罰的醫材業者。因為中國是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大醫材市場,未來會不會因此影響美敦力在中國的銷售業績,還要持續觀察。
 

由美敦力的發展經驗,看國內上市櫃醫材股,或許「小而美」的經營思惟,還不足以因應公司日益茁壯的需要,維持小而美的規模,反而可能是同業購併的題材;反過來說,若醫材業者循美敦力模式、主動出擊,以自身利基為核心擴大產品線,說不定有機會走出一條更寬廣的路。

 

生技股

▲點擊圖片放大

延伸閱讀

繳房貸、養小孩、奉養父母...3、40歲覺得手頭緊很正常!想提早退休要把握人生最容易存錢3階段

2024-03-15

剛出社會時,以為人生就是賺錢、儲蓄、買保險...工作幾年後才懂:這不是投資理財,只是單純在存錢

2023-05-25

40歲月薪50K只要月投資7千5,60歲多千萬退休金很簡單?過來人點出2盲點:35歲後存錢,好難!

2023-01-11

他當18年社畜,從住1坪套房到身價破億「不再為錢煩惱」:只靠拼命存錢,不可能財富自由

2023-06-29

阿嬤那一輩都會去銀行刷存摺,看錢長多大...如今存錢在銀行也算是投資嗎?儲蓄理財的優點與缺點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