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配息 玉山金 pimco esg 房地產

當父母需要長照的那天來臨,別怕被說不孝!彼此給喘息空間也是愛的方式

當父母需要長照的那天來臨,別怕被說不孝!彼此給喘息空間也是愛的方式

愛長照

最新觀點

達志(示意圖非當事人)

2019-04-15 16:37

試著拉好情感界線,不再只是告訴自己「沒辦法」和事必躬親,較能轉換僵化的依存關係,更能面對父/母的負面情緒或軟硬兼施的威逼。

不是逃避該盡的責任,也不是要棄父母於不顧,表達對父母的愛有很多方式,一旦迷失了自己,其他的關係也會受到傷害。

有句話說:「父母年紀愈大愈像小孩。」但對於許多親子之間依附關係較黏密的成年子女來說,卻可能百感交集。

 

華人家庭中的子女,在學習獨立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孝親思想」與「自主性」(個體化)的拉扯,和各種「毒性規條」羈絆,難以張伸羽翼自在地遨翔,到了父母年邁時更走不開。

 

當「孝順」變成綁架家庭關係的鎖鏈

 

許多子女因父母依賴心較重,不得不將父親或母親的需要,擺在個人需要之前;只要稍對自己好一點,或是違抗父母的指令或期待,便會受到罪惡感的猛烈襲擊。

 

為了避開自我責難的痛苦,有時甚至要付上失去工作和健康的代價,家人關係與婚姻生活也大受影響。

 

力妤(化名)是家中獨女,最近也遇到類似的困擾。

 

力妤的父親已不在,哥哥和弟弟又都在外縣市,行動有些不便的七十五歲母親,雖有外籍看護照顧自己,每天仍會打好幾通電話,給在家邊工作邊照顧孩子的力妤。

 

如果只是聊聊天還好,但有時是說想出去走走,希望女兒隨行;有時是感冒了或心情不好,希望女兒幫忙打電話跟當天原本約好的醫師重新預約。

 

還有一次,是媽媽為了拿壁櫃裡的物品突然跌倒,雖然看護叫了救護車,還是得放下手邊工作,馬上趕到醫院急診室瞭解情況(因為有些醫療說明詞彙,外籍看護聽不懂)。

 

也因為這些不時出現的突發狀況,週間晚上或假日的親子時間常被擠壓,雖然和先生都很喜歡小孩,很想有第二胎,但母親的倚賴和身體狀況不穩定,讓力妤一直不敢再生。

 

對於難以給予女兒,像其他媽媽給自己孩子一樣多的關注,力妤覺得很抱歉。這幾年能陪伴女兒的時間已經很少,擔心若再有二寶,恐怕更忙不過來。

 

三種關係備受影響:親子、配偶、手足

 

不少像前述案例(力妤)的「三明治媽媽」告訴我,即使家中的年長者並非完全獨居,或已經有了看護,在工作中或想好好陪伴小孩時,還是常接到家中長輩或看護的電話,而必須緊急處理。

 

即使不是全職的照護家屬,如果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或離父母住處較近,又是家中年長者的情感重心,其工作、經濟,個人核心家庭的相處時間,都會飽受衝擊。

 

除了難以專心照顧孩子,對夫妻關係的影響也很大。這些子女的配偶,對於他們的另一半「需要隨時待命」常難以調適,覺得自己被忽略、家庭生活被破壞。

 

當對方年邁又依賴的父母需要格外關注時,他們更加反彈,因為另一半可能總是犧牲夫妻時間或親子時光去滿足他們的需要,即使只是偶爾陪伴,也常因疲累、受氣而情緒不佳,壓力不小心便會轉嫁到配偶或孩子身上。

 

照護者的先生或妻子,對於在照護者家中較少分擔到照顧責任的手足,也會很不諒解。

 

些負面情緒或抱怨,對照護家屬而言,也是一股莫大的壓力。此外,全職或非全職照護家屬,也常要放棄交朋友的時間和渴望。

 

當有照顧責任在身,即使是與老朋友見面吃個飯,也會覺得是種負擔。除了個人時間有限,無形的壓力總如影隨行,因此許多照護家屬常選擇不再參與朋友聚會,友人們也可能因總是被拒絕,而不再邀約。

 

照顧者要盡孝道  自主與自私不能混為一談

 

 

照顧者因為善盡孝道,或親子關係過度黏結,常忘了生活曾經是有趣的,忘了自己除了兒女的角色之外,也可以有些自己的生活,或是將「自主」與「自私」混為一談。

總有個聲音告訴自己:「沒辦法,誰教他/她是我的爸/媽呢?」

 

甚至覺得沒有滿足父母的要求而去做自己的事,便是自私;而幾乎與年邁或生病的父母寸步不離,任其予取予求。

 

該如何平衡愛父母,同時也不忘自我疼惜?以下提出三點建議:

 

1. 檢視家庭規條,覺察內在恐懼

 

特別是即使父母並沒有太重大的疾病,許多子女(通常是家中最關心父母的孩子,或長子長女)在上班時間或正忙於自己的事,仍不敢不接或不回父母的電話。

 

有些是長期受到父或母的影響,對於孝親的責任有較高的要求,不知不覺將父母的需要擺在自己的需要前面;也可能是出於恐懼,受家庭系統中的明規條或隱規則困縛,不想因為疏於關照,而受到父母的怨罵或其他親友的議論。

 

這些子女的情緒,很容易隨著年邁父母的喜怒哀樂及其身體狀況而起伏,甚至影響到另一半或孩子。

 

若能更多去覺知這些可能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掙扎和拉扯,更有意識地去省察內心的恐懼,極有助於慢慢擺脫「害怕被說不孝」的恐懼而避免過度,造成個人身心及生活的失衡。

 

2. 站穩立場,設立界限

 

年邁的長輩,有時不自知自己在子女要求甚麼,即使不是身體不適,也可能因為看不到孩子或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重心,而亂發脾氣或冷嘲熱諷,甚至到處講孩子的不是,找人訴苦。

 

如果明知是不合理的要求仍一定要子女配合,或已需要請看護,仍堅持由子女照顧,這時子女就要堅定立場,最好就照顧家中長者事宜設立界限與原則(比如多久到父母家一次、什麼時間固定通電話等等)。

 

否則,不僅前述的幾種關係都會被破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之間的關係,也可能因為過度黏密而毀裂。

 

藉此機會再稍微說明家族治療大師Murray Bowen所提出的「自我分化」概念(也有學者稱之為「情感上的成熟度」)。

 

這樣的成熟度,指的是一個人在理智和情感的運作中取得平衡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在關係中兼顧「親密」和「自主」。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其心智與情感比較獨立,較能抵抗長輩的過度要求,能夠適度地拿捏好界線;反之,分化程度較低的人則很難做自己,常會分不清人我界線,容易與他人的情緒混淆,較難拒絕長輩的過度要求。

 

試著拉好情感界線,不再只是告訴自己「沒辦法」和事必躬親,較能轉換僵化的依存關係,更能面對父/母的負面情緒或軟硬兼施的威逼。

 

不是逃避該盡的責任,也不是要棄父母於不顧,表達對父母的愛有很多方式,一旦迷失了自己,其他的關係也會受到傷害。

 

3. 克服心理障礙,練習放手與運用資源

 

有時絆住照護家屬的,不是金錢,也不是長者過度依賴,而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心中常想著「慈烏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義」,或是不放心而不敢找幫手。

 

別再一直擔心、捨不得父母,怕其他人不知如何照顧或照顧得不夠好;當「照顧」變成一段漫長而煎熬的路途時,若沒有足夠的奧援,照護家屬(子女)根本分身乏術,很容易忽略個人身心與其他關係的平衡。

 

即使是獨生子女,或是兄弟姊妹遠在異地較難輪替關照,最好還是充分運用各種照護服務及輔具的協助,尤其是臨時的人力支援。

 

除了陪伴和照顧,平時也要為長輩做些心理建設,讓年長者對專業照護者更有信心。否則,三明治世代很容易壓力指數破表。

 

願意試著做些調整了嗎?寫這篇文章,絕不是在說奉敬父母的那一套已不合時宜,而是在反哺、報答恩情之外,也別忘了疼惜自己。

 

我一直深信愛父母(照顧父母生活和情感需要)與保有一點個人生活、兼顧其他親密關係是可以找到平衡點的。

 

「別再把父母一直揹在自己身上」這件事情知易行難,需要時間,也需要勇氣和覺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但如果不早一點開始轉變目前的依存模式,未來的適應將更加困難,不僅主要照護家屬的身心負荷可能愈來愈沈重,其他人際關係的損害也可能更劇烈。

 

縱然不易卸除、擺脫所有的包袱,至少,可以嘗試分擔責任的重量,才可能留出一點時間和耐性給孩子、配偶、友人或自己。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曾說自己「嫁好門非豪門」,挺婆家不讓他們委屈!林依晨不藏私,婆媳零距離有4秘訣

2023-05-31

不懂愛自己的人,會在關係裡耗竭彼此

2018-04-30

退休老榮民捧著退休金來求給投資機會...8年吸金近千億!鴻源詐騙案當年有多瘋狂?他道「人山人海」

2024-01-26

還好一出社會就負債380萬!他靠自虐式省錢法6年還債成功,10年摳出北市一間房

2023-05-25

旅行說走就走!22歲負債小資女、15年滾出5千萬存款實現「真正的財富自由」:你不需要有那麼多錢

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