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升息 006208 美元

大台灣概念宣言 P.18

大台灣概念宣言 P.18

日前聽到 MSCI 將納入中國指數成分,不少人擔心會因此稀釋掉台股指數的權重,因而造成台股的震盪;但也因為中港台三地股市都加入大摩指數裡面,使得大中華概念股又流行起來。

談到大中華概念股,我的感受特別深。多年前我仍在霸菱證券擔任亞洲地區的研究部門主管時,就曾經想要建立大中華市場的研究團隊,但是卻一直做不起來;原因是當時台灣和香港的產業與經濟沒有直接的聯繫關係,有的只是轉口和貿易;而台灣和大陸之間的關係也僅限於台商利用大陸的廉價土地和勞工進行代工,所生產的產品直接輸往美國,兩地的經濟本身並沒有太大的互動。當時一般的公司行號已經如此,上市掛牌的公司所受到的法令規範更嚴格,和大陸當地的互動就更低了,所以後來我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當時雖然做不出大中華概念的研究系統,後來我卻發展出大台灣概念;這個概念是不牽涉到政治的,好比我們常說的大台北地區,或是我的老家大紐約地區等,是屬於地理上的區分。

所謂的大台灣,是指台灣目前站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她利用美國的技術在台灣製造,量大成本又低,然後再銷回美國市場;而藉著台灣與大陸的特殊關係,其他國家在大陸設廠做不到的,只有台灣做得到。

為什麼同樣是利用大陸的勞工和土地,其他國家卻達不到台商的績效?因為台灣的中小企業相當靈活,而且上下游分工體系完整;一家公司到大陸投資,絕對不是只有單單一家公司,而是呼朋引伴,上中下游的衛星工廠、協力廠商一起過去。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公司,雖然規模夠大,但是在大陸開工廠畢竟周邊的配合環境不是那麼完整,以致常常發生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窘境。所以我才說別人做不到,只有台商才做得到。

外商會到大陸設廠,以為可以買到便宜的原料,但是沒想到產品的品質、數量及交期等信用及商譽都受到嚴重的挑戰;不過因為去大陸的台商很多,上下游的系統都建立起來了,所以前面講的這些都不成問題。

台灣的新總統誕生了,每個人都認為只要李登輝總統卸任,新總統一定會開放三通,到時候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會更密切。但是我認為三通並不是那麼重要,其實只要二通就夠了;這二通一個是交通,另一個是溝通。

我們先來看看交通運輸方面。目前大陸幾個發展的地區是上海、崑山、深圳、東莞,尤其是東莞,幾乎成了台商的新天堂樂園。今天我要到東莞,要先坐飛機到香港,再改搭火車;假如三通後,我還是要坐飛機先到香港,再搭火車到東莞;如果改坐飛機到廣州再換車進東莞,所花的時間會更多。

再者,大陸沿岸幾個重要港口的吃水都不深,台商在上海的貨物要出口到歐美,大概也要先運到香港再裝櫃上船;所以三通對現階段的台商並沒有太大的幫助。當然如果台商能直接從台北飛到上海,時間一定會節省很多,但是在貨運方面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目前全球最大的市場仍舊在美國,因此台灣企業在高科技領域所扮演的角色就很具關鍵地位;加上高科技市場的規模大,成長動力驚人,所以我才認為要從事投資的話,看大中華概念股還不如注意大台灣概念股。雖然頂新、燦坤都是從大陸崛起的台商企業,但是類似這樣的成功例子還是屬於少數,而且產品的層次和企業的規模和我心目中的大台灣概念族群還有一段差距。

過去我一再強調,台商的長處就是靈活、彈性;客戶在哪裡,台商不是服務就在哪裡,而是根本就把工廠也搬過去。所以我前面說的,一位台商的背後,是一整個上下游體系的後勤支援。

台商的財務、業務留在台灣,產品在大陸生產後直接送到美國,從這裡又可以兩岸三地有了新的定義,兩岸是指太平洋兩岸,三地是指中台加(州)三地。這怎麼解釋呢?

約二十年前我還在東海大學念書時,當時台灣的大學生都流行出國留學,然後就留在美國就業, 不回來了; 這種現象引來社會的憂慮, 擔心人才外流, 叫做Brain Drain (腦袋流失)。在當時,台灣的政治、經濟都還不是那麼成熟,聰明人放洋後不願回台灣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在美國的台灣人因為語言不夠流利,所以多數走數理的路子,包括資訊、電腦等。同時學長先去,學弟也去,不然就是女朋友先去探路,男朋友退伍後也跟著過去,所以熟人都念同樣的科系,日後創業也以這樣的關係做基礎。而加州的華人最多,所以台灣人留學的第一選擇也是加州。

等到台灣開放以後,經濟也上來了,過去外流的人才逐漸回流;這批人才雖然回到台灣,但是在加州的人脈關係都還在,他們在台創業,便幫加州的舊公司,或是老朋友的公司進行代工製造。至於留在加州的台灣人則多從事設計工作,由於當地生產成本很高,也促使他們回台灣尋找代工的廠商。台灣的市場不夠大,外銷占了經濟一半以上的分量,加上台灣的行銷很弱,所以一定要有人幫忙做通路,所以發展出台灣廠商以接美國訂單為主的特色。

於是有人戲稱,矽谷以「 IC 」而崛起,「 IC 」指的是 Indian 和 Chinese,亞洲兩個擁有最多人口和最多聰明腦袋的地區。

從這裡看,台灣和美國加州的關係相當密切,而台灣在生產製造的過程中,為了costdown,又和大陸產生密切的關係,這才是一個真正完整的產業結構。近年來PC 成長快速,千百種品牌的 PC,內容仍不脫 Intel、Microsoft 的標準化格式, 一億台電腦都一樣,這樣的環境讓台灣的製造實力獲得充分的發揮,Made inTaiwan 的影響力既深又廣。

如今進入後 PC 時代,誕生了許多新產品,如手機、PDA 的合併,PDA 加上皮夾的電子錢包;三年前大家都在擔心整個亞洲的產能過剩,通貨緊縮的壓力非常大;但是對科技產業來說,現在剛好相反,新產品產能吃緊的情況更嚴重,當然傳統產業是體會不到這種情況的。據估計,今年全球手機的需求是五億支,明年是七億五千萬支,二年後則是十億支,現在大家開始在擔心產能不足的問題。

雖然從 PC 到後 PC,產業的結構及技術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台灣在這上面占了最漂亮的位置。 IA 產品的設計、開發多數還是從加州出來,美國本身沒有這麼大的製造能力,所以還是要找台商生產;而台商在大陸的優勢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得又快又多,零件供應也沒問題,價錢又具競爭力……這就是我說的大台灣市場。

至於在新兩岸三地中,香港又扮演什麼角色?坦白說,我一直不覺得香港的地位很重要,能發揮的功能大家都已經看到了,就是現在這樣的轉運而已;當然香港的網路做得不錯,基礎建設也做得很好,但是未來香港在通訊、交通方面很難再超越現在的地位。 比如三通後,台灣拉一條 cable 線到大陸去,香港通訊中介者的功能就沒有發揮的餘地。同時台商對「大陸」的定義也不是真的全中國大陸,而是少數幾個對台灣比較重要的開發地區而已,一旦兩邊關係獲得進展,就可以繞過香港直接往來。

過去國際投資資金的重心頂多只到東南亞,香港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但是在金融風暴後,到現在只有馬來西亞比較像樣,其他國家仍未恢復元氣,國際資金這才把目光轉到大中華圈。但是過去對大中華圈的期待多是放在廣大的內銷市場,可是大陸不能看成是一個市場,而是很多個具有差異性的市場,所以這種期待基本上是過度樂觀的。儘管我也認為亞洲成長最快的 PC 市場會是在大陸,大陸基礎建設的需求也很大,但是不要忽略台商的優勢在哪裡,以及高科技永遠是未來的趨勢。

大中華市場仍然有機會,只是目前來看還不是那麼成熟,因為中國實在太大了,各地的發展速度很難掌握。而大台灣則是從新竹科學園區開始,目前已經開花結果,而且還在不斷發展,一直繁衍下去。

延伸閱讀

去富士康總部才見識什麼叫做工廠!前遠航總座李承仲的台商觀察:那天我們領教了鴻海式的嚴格管理

2022-10-27

一心撲在工作賺錢,40歲才驚覺自己從沒好好陪過家人...別等老後才懂:「偏科」的人生大多不會太幸福

2024-03-13

投資電影賠7千多萬,他從管上億資金的大導演淪為社區管理員...安景鴻:人倒下時,最怕你放棄自己

2023-11-09

大老闆年捐3、4千萬,卻總穿打折買的Uniqlo、佐丹奴...大聯大曾國棟:助人是為了自己的快樂

2022-05-20

公司的銷售狀元失寵,起因竟是「太聽主管的話」?職場上關於「向上管理」常被搞錯的幾件事

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