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896 通膨 存股推薦

郭明鑑:台灣銀行界最欠缺的就是這點 P.44

郭明鑑:台灣銀行界最欠缺的就是這點 P.44

賴寧寧

名人專欄

2000-09-24 00:43

大通銀行最近宣布合併 JP 摩根銀行、怡富集團,總資產達六千七百五十億美元,合併後仍是僅次於花旗、美國銀行,居美國銀行排名第三位。 JP 摩根在台灣並沒有據點,大通銀行台北分行擅長企業金融業務,怡富集團在台灣精耕證券、基金市場,已經是台灣發展十分完整的證券集團,兩家業務內容完全不一樣的金融單位,在美國總行一聲令下,突然「一家親」,怡富招牌換上大通怡富。

大通這次合併並不是第一次,早在一九九五年,美國漢華銀行就和大通銀行合併,總資產達兩千九百七十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一大銀行。但這件購併案事實上是漢華合併大通,但是,經過管理顧問公司全球調查後發現大通銀行的知名度較高,所以,合併後仍然沿用大通銀行,使得大通銀行的招牌延續迄今。

大通台北分行在台灣成立二十八年,在台灣算是老字號的外商銀行,由於大通未涉入消費金融市場,所以,在台灣的知名度並不普遍,但是,由於從事企業金融的時間很長,和國內企業建立深厚的關係。兩年前,花旗銀行本國企業處長郭明鑑跳槽大通銀行擔任總經理,時逢國內企業購併、瘦身熱,大通銀行接下不少購併案,像國巨購併飛利浦、保誠購併京華投信等,都是大通的傑作。

做了別人的購併案後,美國總行也展開購併行動,對大通台北分行來說,怡富的加入,對他們有互補效果,因為共同的公司客戶,將來服務範圍更加擴大。本刊特別針對銀行購併問題,專訪大通銀行台灣區總經理郭明鑑,他認為,合併的自發性應該來自投資人,台灣最欠缺的就是這點。以下是專訪內容。

現在做的繼續做 消費金融還是不做

問:大通銀行最近合併怡富集團、JP 摩根銀行, 除了摩根銀行在台灣沒有據點之外,合併以後,大通、怡富將來人事如何安排,業務會不會有調整?

答:我們跟怡富的合併非常清楚,是完全互補的形態,我們幾乎沒有業務是重疊的,怡富有三百七十名員工,大通有一百二十五名,我們做這個合併案不是要精簡人事,而是要擴充,因為我們跟怡富在一起,看到的是彼此增加的效益。

事實上,合併以後,現在在做的以後還是會繼續做,現在不做的,以後還是不做,我們跟別的銀行不一樣,我們不做消費金融、不做汽車貸款、不做房地產、不做信用卡的。

問:您來大通銀行快兩年的時間,和怡富集團合併之後,將來業務會不會調整?像分析、研究部門會不會合併?

答:大通銀行在台灣很清楚只做公司戶,而且只做大型企業,因為,我們在台灣的規模不大,人員只有一百二十五名,如果我們有一百個客戶,等於一‧二五個人服務一位客戶,如果有二十個客戶,等於六個人服務一位客戶,你想哪種情況服務品質會好?所以,我們寧可做少一點客戶,讓每一位客戶得到全方位的服務。

至於大通怡富做的,就是除了大通銀行本身業務以外,怡富投信、怡富投顧、怡富證券,很多業務都是領先,用創新帶動市場風潮,所以,業務是不太一樣的。有重疊的只是公司客戶,以前大通沒有辦法做的,現在怡富可以提供。

我們有信用分析部門,怡富有研究部門,這兩者有防火牆不可能合在一起,因為信用部門會知道一些內線消息,研究員知道的是股票市場公開的消息,是給投資大眾看的,比方說,一件購併案,研究部門的人員不會知道這件購併案的,他們知道的時候,就是我們對市場公布的時候,防火牆一定要非常嚴格,不可能說我的研究員跟做購併的人員坐在隔壁。

問:保誠購併京華投信、國巨購併飛利浦、東展興業的資產處分、亞太線上,都是由大通負責,大通最近一、兩年在購併方面的案子不少,似乎您來了以後,大通在購併方面著墨很多?

朋友多一點 購併案就多一點


答:購併是台灣非常新的業務, 我運氣比較好,剛好 Chase 本身在大力推展這個業務,以前沒有的,剛好國內有這樣的需要,不是我一個人的,剛好我認識的朋友多一點,就是這樣。

我最近非常害怕記者來,表示這個業務開始不能做了,因為市場知道了。你最希望的業務是默默耕耘,然後高興地收成,不要搞到轟轟烈烈、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全世界的人都會跟你搶這個業務。

台灣的特性是一窩蜂,賣蛋塔的,滿街都是,三個月再見,信用卡九四、九五年,花旗很辛苦,等到九五年開始賺錢以後,大家一看,怎麼這麼賺錢,大家開始大發特發,結果,沒有年費了,現在大家都是先去申請,拿到禮物就剪卡,所以,你說,怎麼會有 profit。

陳由豪先生身段夠低,有意志力,他找我幫他負責東展的資產處分。至於亞太線上做策略規畫,主要因為網路公司如雨後春筍,每一家公司是否很清楚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有生意就很好,必須要看未來的趨勢,這也是投資銀行的業務範圍。

問:有人認為,大通銀行合併摩根銀行是弊大於利,您的看法呢?

答:沒有一件事是絕對的,任何一件事是一體兩面,像我們跟怡富合併,我沒有說是絕對好,或是絕對不好,而是說業務互補性很強,沒有重疊,我們看到的是絕對擴張。

跟 JP 摩根是另外一種形式,在國外有很多重疊, 可是我沒有辦法 comment 國外,國外不是我的業務,comment 國外的話,我只能說業務有一些重疊,但是,在台灣沒有,JP 摩根沒有人認識。

我有時候反而希望能買到在國內業務做得非常大、非常好的公司,這樣配合我們跟怡富,我們可以做更多的事,可是現在對我們全球業務擴展有幫助,但是,在台灣,對我們的幫助有限,是不是零不知道,但是,或許會有其他的生意機會也說不定。

大通和花旗比較起來不算太壞


問:您在花旗銀行任職十年,來大通兩年,您認為大通跟花旗有什麼不同?

答:不能講。我只能說,文化一模一樣,都是美商銀行,美商的文化都差不多。

今年上半年我們是全部外商銀行第二賺錢的,這樣的紀錄已經很多年了,可是我們只有一百二十五名員工,和花旗的人員規模比起來,I am not too bad。

我們現在 focus 在四個到五個業務,第一個是外匯風險管理跟外匯交易, 第二個是存保,我們做很多國外法人投資國內的業務,第三個是投資銀行,第四個是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包括放款、外弊拆放、信用狀等。

問:大通在投資銀行業務方面的投入,是您來了以後才比較多?

答:應該跟市場有關係,市場比較熱。

問:大通銀行在台灣時間非常久,替台灣訓練不少的金融、證券專業人才。

答:花旗也是,這是美系銀行的文化,美系銀行非常強調人才的培訓。

問:不過,人員也流失得很快。

答:我在花旗待了十年才離開,所以完全要看機會。過去十年、十五年台灣金融市場變化多快啊,大家應該要感謝外商訓練出來的人才,應該這麼說,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優點,像台灣在製造、電腦,沒有地方可以比得上我們,但是,在金融服務觀念,絕對是歐美國家走在我們前面的。我們現在就在 copy 別人走過的路。

外匯交易員最快樂


問:您曾經擔任外匯交易員很長的時間,是否可以談一下新台幣匯率的看法?

答:我如果現在跟你談匯率,我就沒有資格做總經理,因為我不應該擅長一樣的事情。

匯率是很磨人的事,任何一種 currency 都跟脈搏一樣,一分鐘跳的次數不一樣,它的節奏是不同的,必須很花心思跟它一起,才會看得清楚,當然,也有人說,站得遠反而看得清楚,可是像我現在,我連每天收盤在哪裡,我都搞不清楚。

問:會不會有失落感?

答:最快樂的日子還是做 trader ︵交易員︶。因為你很清楚你必須要做決定,每一分鐘都要做決定,你可以看一百篇研究報告,聽一百個經濟學者分析,但是,到最後還是你要做決定。

問:跟外匯交易員比較起來,哪一種工作比較辛苦?

答:不是每一個外匯交易員都一樣忙喔,一個本國銀行的外匯交易員,不見得比大通一個交易員忙或輕鬆,同樣我交易室裡面的交易員,每個人也不一樣,所以,是沒有辦法比較的。

我到現在很慶幸,我學了一技之長,我相信現在如果我沒有工作的話,我可以去應徵做一個交易員,我想,我應該夠格。

自發性的合併才是真合併


問:可否談談購併的趨勢,以台灣來說,光是銀行業合併就談了好多年,還是沒有看到成形的案例,您認為購併成功的條件是什麼?和國外合併似乎比較容易?

答:合作金庫去概括承受,那樣的合併快得很,財政部宣布立刻就合併了,但是,重點是,那不是自發性的,政策性的合併不能算真正合併。可是,政策很重要,因為要製造那樣的環境。

至於和國外合併, 像富邦跟花旗,富邦集團發 GDR 讓花旗認購,國內的銀行合併,國內對國內,怎麼做,有很多銀行法規。政策不是原動力,自發性才是原動力,但是,政策是客觀條件,營造那個環境,讓它 ready。

問:您認為目前的環境已經 ready 了嗎?

答:主管機關在努力。

問:像大通合併怡富、JP 摩根,這幾年合併的案例非常多, 國外銀行合併案件非常多,但是,台灣就顯得十分困難?

答:回到有沒有 urgency,國外的投資人對經營者的要求非常嚴格,如果你的表現不好,公司不賺錢,你會被換掉的,國內呢?

就好像賄選,責任不在花錢的人,在你跟我嘛,回到銀行,一樣的情況,自發性應該來自投資人,當你的經營不好,投資人就以不買你的股票做懲罰,不聽消息時,經營不好的人就要被處分,應該要塑造這種環境。

所以,自發性應該來自投資人,由投資人的自發性來帶動銀行的自發性,銀行的主管開始會覺得,我這樣不行,開始把一些資產賣掉,開始合併,這才叫自發嘛!

問:看起來,台灣還是沒有這種環境,所以,銀行合併還是滿困難的?

答:事實上,台灣銀行界有很多專業才人,大家都知道問題所在,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只是以前大家壓力沒有那麼大,現在壓力越來越大,開始有跑在前面,主管機關政策又在努力中,所以,基本上,沒有那麼困難。

金融風波還沒有開始


問:您認為台灣會不會再發生金融風波?

答:可能還沒有開始,這是我個人的意見。我記得以前有一些報導提到,最可怕的不是通貨膨脹,而是蕭條,沒有消費意願是最可怕的,回頭看看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不是大商社的問題,而是一般民眾的消費意願低落。

台灣是靠所有人的努力,當個別的信心在崩潰時,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幾個大企業出問題,才叫金融風波,而是應該要看信用卡會不會出問題,房屋貸款會不會出問題,這些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才是普遍性的。

問:有機會的話,您會不會高升,也就是負責亞太的金融市場?

答:在台灣,我可以發揮百分之百,可以為銀行貢獻百分之百,因為我是 local的人,了解台灣的客人,如果去做亞太,能發揮的只有五○%,我只對中國的世界了解,日本我不了解,至於是不是一輩子都不會動,我現在沒有辦法回答。

延伸閱讀

台積電下修全年半導體市場展望!SoIC將問世、CoWoS供不應求…預期AI營收貢獻5年內突破20%

2024-04-18

股災來襲準備逢低進場?投資人得先認清這3大風險

2020-03-02

以伊衝突還有哪些層面被影響?黃金、石油、航班…一文看懂「衝擊面」!

2024-04-16

何時降息摸不清、半導體利空又多…股債齊跌不怕!股票型ETF逆勢吸金70億美元,怎麼買安心?

2024-04-22

台股血流成河「殺破2萬」暴跌547點!AI股拋售人踩人…蔡明彰盤點2劇本「4大受害股出列」

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