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聯電市值輸給茅台酒——從1000大企業看中盛台衰 P.142

聯電市值輸給茅台酒——從1000大企業看中盛台衰 P.142

過去四年,台灣的產業競爭力一年不如一年,台灣在管制中逐漸喪失機會,這是大家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由《今周刊》主持的「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已正式出爐,這是《今周刊》連續第四年進行的大調查,可是令人感傷的是在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競賽中,一個是入門的門檻愈來愈高,像二○○六年入榜第一千大的中國長豐汽車市值換算新台幣為七十九億元,今年的第一千大企業是在香港掛牌的白馬戶外媒體,最後的門檻是新台幣一百八十四億元,這意味兩岸三地的企業在中國經濟成長的推動下,進榜一千大企業的門檻愈來愈高。
 
但是最值得台灣注意的警訊則是《今周刊》一再強調的「中盛台衰」的景象,兩岸三地入選一千大企業,市值不斷地在進行激烈洗牌,例如,一直以來都是兩岸三地市值榜首的香港匯豐控股,這回被去年到港上市,且在中港兩地掛牌的中國工商銀行取代,類似中國工商銀行在中國、香港兩地上市的企業,在一千大前十大中就囊括了四家,除了中國工商銀行外,中國銀行、中國人壽及第八名的中國石化都是典型的代表,中資金融股前十大中就有四家進榜。
而以中國為主要營運基地的企業,前十大中就有七家,台灣的台積電名列第十,代表香港的匯豐控股居次,來自加拿大的宏利金融名列第九。
 
除了中資企業市值大躍進外,過去一年來,中國與香港股市大漲,也讓一千大企業市值大增,在過去短短一年之中,台資企業進榜一千大的企業從二八九家銳減為一七二家,足足減少四○.五%,而在香港掛牌的企業,含中資企業在內,則從三四八家減為三百家,而從台灣股市及香港股市讓出來的一千大名額,完全由深滬股市囊括,中國企業進入一千大的家數從三六三家大躍進為五二八家,成長四五.五%。
 
如果從市值來看,過去一年之中,台股進入兩岸三地一千大的企業,代表的市值從新台幣十七兆零七十六億元增為十七兆三千九百一十二億元,增加幅度只有二.三%,但香港進入前一千大的企業市值則從新台幣五十四.五五兆元跳升到九十五兆元,成長了七四.三%,而中國企業進榜一千大企業的市值則從新台幣八.七七兆元躍升到三十一.六兆元,成長了二.六倍。深滬股市從○五年下半年起連袂大漲,○六年深滬兩市平均漲幅超過一三○%,漲幅稱冠全球,今年深圳股市漲幅達九三%,上海B股上漲七七%,上海證券指數則大漲四六%,使中國股市市值快速爬升,從股市的市值增減,可以明顯看出台灣企業競爭力在減退。
 
 
 
門檻墊高  市值一兆才能進前二十
 
再從個別企業來看,這個跡象更明顯,去年台積電在兩岸三地一千大排名第六,一年來市值增加三.五二%,再加上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上市,台積電市值退至第十名,換句話說,台灣最大市值企業,在兩岸三地只能排第十名。而最具成長潛力的鴻海,去年市值增加二六.○五%,但排名仍從十六退居第二十,鴻海市值達新台幣一.一一八兆元,也意味了兩岸三地企業前二十大,市值必須逾新台幣一兆元,而這樣的大企業,在台灣也只有台積電與鴻海兩家。
 
 
前三十大企業  台灣僅拿三席
 
有趣的是,台積電排名第十,鴻海排名第二十,台灣第三大的台塑石化以六千七百三十三億元的市值排名第三十名,在兩岸三地前三十大企業中,台灣只勉強挺進了三家,不過鴻海持股逾七成的富士康在香港上市只有兩年光景,如今以超過新台幣七千億元的市值,在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競賽中拿下第二十八名,這也是另類「台灣之光」。
 
兩岸三地前五十大市值企業,台灣只擠進七家,除了台積電、鴻海、台塑石化之外,國泰金控排名第三十三,中華電信緊追在後,到了末段班有南亞排名第四十四,中鋼拿下第四十八名,顯示台灣大型企業的競爭力逐年下降。以同是壽險公司為例,國泰金控去年排名第二十一名,但因為市值只成長五.○三%,如今以新台幣六千四百零三億元退居三十三名,中華電信則從二十二名退居三十四名。反觀中國人壽從香港H股回到上海掛A股,兩地上市讓市值在過去一年之中快速躍升二五三%,市值超過新台幣四兆元,名次也從第九名變第七名。
 
中國人壽○二、○三年都是虧損狀態,八○年代國泰人壽股價創下一九七五元的年代,中國人壽仍看不出有任何遠景。但隨著中國經濟水漲船高,○四年中國人壽到美國掛牌ADR,業績轉虧為盈,○四年獲利逾人民幣七十一億元、○五年七十七億元,去年達一百五十九.九五億元,EPS達人民幣○.七五元,今年首季就創下超過人民幣八十八億元的佳績,業績年年大成長,股價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中國人壽○四年在香港IPO,股價從三.六二五港元漲到二十八.八五港元,在上海的A股,股價一度大漲到人民幣四十九.五元。
 
同樣也在中港兩地上市的中國平安保險,去年市值增加一八九.五七%,達新台幣一.五九兆元,從二十四名大躍升到第十二名,市值與在香港掛牌的交通銀行緊追台積電,平安保險去年純益人民幣七十八.三八億元,EPS人民幣一.二七元,是中國境內業績最好的保險公司。
 
在兩岸三地一千大的競賽中,最顯著的一個面向是台灣銀行業競爭力脆弱,中國的四大銀行,除中國農業銀行尚未掛牌外,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排名都在前十大,經營績效好,又有匯豐銀行入股的交通銀行排名第十一,交銀純益從○四年的人民幣十六.○四億元、○五年的九十四.四九億元,到去年躍升為一百二十二.七四億元,EPS從人民幣○.○六元、○.二二元,到○.二七元,成長力道明顯。
 
而被視為全中國經營績效最好的中國招商銀行,去年市值增加二二二.六九%,名次從三十三名挺進到十八名,招行在中國逾放比最低,放款品質良好,加上信用卡發行最具競爭力,招商銀行的純益從○三年的人民幣二十二.一億元到三十二.七六億元、三十七.四九億元,到去年達人民幣六十七.九四億元,EPS從人民幣○.二元上升到○.五三元,目前股價反映的本益比將近四十倍,交銀本益比也達四十倍,都很顯著看出中國經濟成長力道很強,市場願意用高本益比買進中國銀行股。
 
 
登陸受限  銀行業排名大倒退
 
其他中國銀行股地位都很顯著,像今年才上市的興業銀行,一上市就搶到第二十九名,比台灣的國泰金控還高,在上海上市的民生銀行名次從七十一名跳升到三十九名,浦發銀行從七十三名上升到第四十名,還有一個可怕的是證券股,就像台灣在八○年代全民買股的證券業風光時代,當時日盛、元大股價都將近二百元,去年一年,中國的中信證券股價從人民幣五.一九元大漲到五十九.五元,市值增加四倍多,排名從一○七名躍升到三十二名。另一家在深圳掛牌的宏源證券,去年獲利成長二十六.七倍,市值增加一四.一七倍,排名從七七○名跳升到一二四名。另一家原本從事化工行業的吉林敖東,也因為注入了證券業務,市值一年增加八○二%,名次也從七八四名跳升到一九五名,市值居然超過台灣的合庫。
 
台灣銀行業競爭力每況愈下,從排名最容易看出端倪,台灣金融業的龍頭是國泰金,兩岸三地排名第三十三,在香港掛牌的渣打銀行排名第十五,恆生銀行第二十四,中銀香港排在二十五,東亞銀行也達七十三名,香港本地銀行市值仍名列前茅,不過台灣的金控公司,除國泰金控外,市值第二大的兆豐金控從前一年的四十五名退居九十名,兆豐金去年市值減少一四.○六%,結果一家金控公司市值與江西銅業、上海機場、世茂房地產差不多;國內市值第三大的富邦金控,去年市值也減少四.○五%,排名從五十四退居九十四,與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人民財產保險相差不多。不過富邦金在香港的香港富邦銀行,去年市值增加六二.三%,排名七五八,表現出色。其他如開發金控從九十三名退居一四二名,新光金從八十六名退至一四五名,第一金控從八十名變成一五二名,永豐金從九十七名變成一九四名,都是台灣金控市值銳減的顯例,銀行業不能登陸,留在國內的金融機構又自相殘殺,這些年來從雙卡接到房貸,掏空的人揚長而去,所有的厄運由銀行承擔,金融業淪為歹命的行業。
 
除了金融業的競爭節節敗退外,台灣的產業受制於四○%的投資限制,相同的產業都可看出台灣實力下降的事實,像今年最熱的行業不鏽鋼,中國的太原不鏽鋼去年市值暴增十三.九一倍,如今以新台幣三千一百四十三億元,從去年的四六三名躍升至七十二名。台灣的大成鋼去年市值增加二一四%,排名只有八八七名。紙業的玖龍紙業去年市值增加一四四.七六%,排名躍居七十八,台灣最大的紙業廠永豐餘只能排名八四九。水泥業的海螺水泥,二千年產能仍不及台泥甚多,如今年產能已超過七千萬噸,去年海螺水泥市值成長二○三%,市值達新台幣一千九百八十四億元,排名從一八一名跳升到一一二名,領先台灣的台泥、亞泥一倍以上,目前台泥市值九六五億元,排名二一二名,亞泥市值八百九十四億元,排名二三五名,都比不上海螺水泥。
 
食品業的康師傅因為在香港上市,目前市值已超過新台幣二千億元,去年市值增加七○.七%,兩岸三地排名一一一名,比前一年度小幅進步一名,目前康師傅集團董事長魏應州接受媒體採訪透露,康師傅未來十年,每年的成長將保持在中國GDP成長的二倍。另一方面,康師傅九二、九三年已至中國深耕,不受四○%的投資規範。目前康師傅市值幾乎比統一高出一倍,統一去年市值成長三八.八%,在兩岸三地一千大排名第一八三。台資企業能從中國廣大市場吸收成長養分,或以中國為生產基地,或是在中國建立通路而股票在香港上市的,大致都有不錯的表現,除富士康、康師傅外,裕元工業去年市值增加一九.六四%,兩岸三地一千大排名第一一八。以達芙妮品牌搶攻兩岸市場的永恩,去年市值增加八○.五%,排名也有三二一名,其他如順誠控股、敏實、真明麗去年都有不錯的表現。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的企業從中小企業逐漸變大,在一九七八年以前,台灣的產業根本不用考慮中國的競爭,但是最近的十年,中國企業逐漸壯大,同樣的產業必須考慮競爭力。例如,把兩岸三地鋼鐵業放在一起看,寶鋼排名第二十七,已領先中鋼的四十八名,其後還有鞍鋼的五十名,武鋼的六十九名,太原不鏽鋼的七十二名。而去年寶鋼市值增加一五四%,鞍鋼成長一九二%,武漢鋼鐵市值增加二八六%,太原不鏽鋼增加十三.九一倍,而台灣的中鋼市值只小幅成長三三%,相同的產業面臨不同的市場,卻出現了不同的機會。
 
很多產業的發展過去都是以考量滿足台灣二千三百人的市場,像中鋼幾乎三十年來不曾擴廠,但是寶鋼、鞍鋼、武鋼的產量卻扶搖直上,就像海螺水泥壓過台泥、亞泥;玖龍紙業讓正隆、永豐餘、榮成遜色一般。兩岸三地的產業,將來必須攤在同一個平台來考量,所謂「不進則退」,台灣如果不把中國企業快速成長的事實放在眼裡,恐怕未來沒有立足之地。
 
 
台灣資訊產業尚領先中國
 
目前台灣在IT產業仍保有一定的競爭力,從台積電、鴻海、仁寶、華碩、聯電、友達、奇美電、群創、鴻準及聯發科等,台灣的市值仍大幅領先中國大陸的資訊產業。這種完全競爭拚出來的產業,台灣占有一定的優勢,反之,管制愈嚴格的產業,台灣的競爭力愈弱,一些受到管制的產業,資金乾脆一走了之。這些年赴港上市的台商已超過五十三家,赴新加坡掛牌的企業也超過二十家,優良台資企業出走,這也是台灣股市市值不增反減的宿命。
 
《今周刊》每年一度的兩岸三地企業排名,其實是台灣自我體檢兩岸三地產業競爭力最佳的指標,從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同產業的競爭力,像是中國的貴州茅台、五糧液市值居然超過台灣的聯電,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萬科市值達新台幣三千三百五十億元,而在香港上市的房地產股,像是富力地產市值高達新台幣二千七百億元,世茂房地產市值也達新台幣二千四百八十三億元,最近才上市的碧桂園,一上市市值就超過港幣一千一百億元。中國、香港的地產公司都是市值數千億的大企業,但台灣的營建股都是幾十億元或一、二百億元的中小企業。
 
回頭看台資企業排名,過去四年,台灣的產業競爭力確實是一年不如一年,台灣在管制中逐漸喪失機會,這是大家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延伸閱讀

台積電(2330)宣布調薪!平均幅度3%~5%「略低外界預期」 員工們最期待還是這「大紅包」

2024-04-22

連好市多顧客都搶著買,她卻從家裡掃出「25年前大金塊」 價值曝光!內行人一看:財神爺來了

2024-04-20

真「貴」族學校?世新大學宿舍一學期9萬 學生酸「世新大飯店」、校方出面解釋

2024-04-20

統帥、富凱大樓震到傾斜,7以上地震還會出現?15小時餘震暴增180次 氣象署示警:只是剛開始

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