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配息 玉山金 pimco esg 房地產

正視「馬雲現象」

正視「馬雲現象」

2008-05-22 17:19

來自中國的最大B2B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最近幾個月突然暴紅,並不是因為阿里巴巴股票在香港上市,一度大漲到四一.八港元,創下二○九倍的高本益比而受矚目,而是中國政壇兩位重要領導,都不約而同稱許阿里巴巴,也大大誇獎馬雲,使得阿里巴巴成為全中國矚目焦點。

其中之一是剛上任不久的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兩次感嘆為什麼上海留不住馬雲。九年前創立阿里巴巴的馬雲,原本是在上海落腳,上海原本是IT人才濟濟的城市,可是阿里巴巴不堪上海的高經營成本,最後將企業總部遷往杭州。
 
目前每天大清早,就有數十名六、七年級生從上海西南郊的莘莊,坐上大巴士直奔百里外的杭州城。使得IT人才濟濟的上海市,因為留不住馬雲,而使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遺憾慨嘆。

另一位是重慶市委書記轉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他上任不久即親率廣東省政府高層幹部考察長三角,談到阿里巴巴,汪洋立即盛讚「馬雲是浙江的一個寶」。
 
上海、廣東兩位重量級書記同時都稱許阿里巴巴及馬雲,敏感的中國產業界立刻感受這兩位書記背後的弦外之音。
 
這是對馬雲經營阿里巴巴的一種肯定,但背後更意味了中國下一個階段的產業政策恐怕會有重大改變,因為「馬雲現象」正是當下中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目標所在。
 
這不僅是廣東、上海必須思考的產業轉型,也是全中國必須思考的產業發展方向。也就是說,中國在過去二十年扮演了世界工廠的角色,○八年是產業轉型最關鍵的一年。

 
「馬雲現象」是未來轉型縮影

而「馬雲現象」則代表了未來中國轉型的新道路,要探討馬雲現象,則必須先探討阿里巴巴。其實馬雲是一批在二○○○年以後投入IT產業的中國青壯派創業人士,與百度的李彥宏互相媲美。
 
與百度的入口網站不同的是,阿里巴巴是中國B2B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取了一個好念的名字,他的經營核心思想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阿里巴巴以致力為全球中小企業創造最具效益的交易市場為目標,在全球化的市場中不斷地攻城略地。
 
阿里巴巴的馬雲今年初曾應中信金控之邀來台演講,考慮在台灣設立分公司,今年日本的阿里巴巴也將開張,將進化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電子商務網站。

過去五年,阿里巴巴的業績快速成長,○四年全年營收三.五九億人民幣,純益是七三八六萬人民幣;○五年營收七.三八億人民幣,純益是七○四五萬人民幣。
 
到了○六年是大成長的一年,全年營收一三.六五億人民幣,純益達二.一九九億人民幣,EPS為○.○四五六人民幣。到了○七年,阿里巴巴的營收躍升到二十一.六二億人民幣,純益達九.六七億人民幣,純益成長三三九%。

阿里巴巴在獲利高成長中,正式在香港上市,挾著市場的高知名度,阿里巴巴的股價一度飆升到四十一.八港元,最高本益比一度達到二○九倍。但是去年受到美國次級房貸影響,港股一度回挫三五.二%,阿里巴巴股價一度跌至十一.七四港元,股價從高檔回挫七一.九%,本益比降為五八.九倍,仍是中、港股市高本益比的代表。

目前市場對阿里巴巴未來的高成長仍深具信心,阿里巴巴每股淨值只有○.七二人民幣,股價淨值比高達二一.八四倍,不過毛利率仍高達四四.七六%,資產報酬率(ROA)為一五.九九%,淨值報酬率(ROE)也達二六.七九%,手上現金有四十三.二一億人民幣,對於未來擴張版圖,仍有相當強勁的競爭優勢。

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總計發行五○.五二億股,目前股價約一五.六港元,市值高達七八九億港元,本益比仍達七十倍。最近,阿里巴巴公布首季財報,營收達六.八億人民幣,純益達三億人民幣,成長一一一.六七%,EPS達○.○五九五人民幣。今年阿里巴巴獲利如果倍數成長,全年獲利可達十八億人民幣,EPS約○.三六人民幣,本益比可降至五十倍以下。

當中國靠著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鋁業、鞍鋼新軋鋼、寶鋼、江西銅業在國際間受矚目之際,阿里巴巴、百度卻在IT產業快速躥紅,除了中國網民人數世界第一外,阿里巴巴架設了一個知識經濟平台,讓所有企業與企業間的交易都透過阿里巴巴的平台來完成,這正是中國下一個產業革命的新道路。

俞正聲、汪洋不斷強調馬雲是個寶,正是代表下一個中國經濟發展新模式。這個新經濟模型代表的是重視知識經濟,也就是數位化時代的來臨。其次是汙染水的產業,過去二十年中國把汙染留在自己身上,如今水質變壞,空氣也變差,整個中國陷入浩劫。
 
三是低耗能。自從中國變成世界工廠以來,所有的原材料無不大漲,如今油價已經超過一二七美元,目標直指一五○美元,甚至是二百美元,貴金屬從二○○○年以來,分別已創下五至十倍的大漲幅,如今中國十三億人口一張嘴,農產品價格全面揚升,迫使中國必須從低耗能產業來著手。

 
中國正加速產業結構調整

除了這三個產業發展新方向外,中國正在鼓勵回報大的產業,也就是從低附加價值轉向高附加價值。過去低層次的來料加工產業,今年在《勞動合同法》新實施之後,紛紛陷入多做多虧的窘境,港台兩地低附加價值產業都掀起「逃亡潮」。
 
例如,位在廣東中山的港資金源鞋業製造廠,過去一直接歐美鞋廠的單子,但是今年第一季接單銳減四○%,目前的時空環境是做得愈多,虧得愈多。根據海關公布的數據,今年首季珠江三角洲出口的鞋業只剩下一五一二家,比去年同期減少了一八五五家。

汪洋在廣東省也全力展開「除瘀」的行動,紡織業正面嚴厲考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最近公布資料顯示,在原材料成本及工資不斷上漲的衝擊下,加上美元不斷貶值,歐美經濟衰退的陰影,○八年以出口為主的中小紡織企業,將有三分之一的企業面臨倒閉。
 
除了大環境不佳外,正如同台灣在二十年前抑制排放廢水大戶一般,中國正展開抓烏賊的行動,過去在東莞以排放汙水聞名的港資東莞福安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最近正式宣布將搬移東莞長安廠,這個搬廠計畫比預定時間提早了五年。

福安紡織印染年產值高達三十五億人民幣,曾經進入「中國企業五○○強」,○三年也獲選為中國漂染產業第一名,以及中國紡織工業針織行業銷售第一名。二○○○年以來,貢獻當地的稅收年年超過千萬人民幣,如今這家在東莞最具知名度的漂染大戶也被請走了。
 
這個現象連長安鎮的鎮長都說,廣東正在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徹底淘汰「二高一低」產業的政策,已經開始「針針見血」了。

他說,讓福安紡織印染搬走,下這個決心是很痛苦的,但是為了產業升級,這是必要的痛,只有淘汰「二高一低」產業,才能讓有限資源爭取更大收益。
 
汪洋在廣東的大動作,已讓珠江三角洲大量出口加工型的貿易業面對空前困難。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封小雲表示,廣東在調整自身產業結構的同時,可借鏡台灣在一九八○年代的轉型,協助加工型企業升級。

封小雲教授提出的加工型產業轉型有兩條途徑,一是技術升級,一是加工貿易轉內銷,而這條途徑的突破點是擴大自主技術的開發和重視品牌。她認為,廣東省應利用目前資金流動性過剩和貿易順差急遽攀升的有利條件,引導資金從事產業升級與品牌開發,防止資產在流動性過剩下泡沫化。

 
不再扮演「世界工廠」角色

廣東省社科院國際經濟所所長丘杉也表示,在目前全球貿易轉向公平貿易的背景下,中國的外貿政策調整是有必要的,作為產生巨大順差的加工貿易受到衝擊是必然的。
 
廣東省的外貿,主要是由加工貿易所產生的,目前加工貿易出口受挫,將會反映在年底的廣東外貿統計數字上。

丘杉認為,「出口成長的大幅回落,對於廣東今年GDP成長幅度,肯定是有影響的。」但是丘杉認為,大的衝擊來自兩個層面,一是對投資者信心指數的影響,加工貿易業的處境,可能影響今後外商對廣東的投資信心。二是加工貿易業的衰退,帶來大量流動人口的減少,勢必對當地服務業帶來重大衝擊。

日前,香港貿易發展局對於在珠江三角洲從事生產的港資企業進行調查,顯示加工貿易業會進一步緊縮,港資企業有七三.二%企業會搬離、停工或緊縮產能。
 
香港貿發局最壞的估計,將有一萬家以上企業關廠,將會威脅在珠三角工作的二五○萬個職位,同時也會影響七萬名在港企業的員工生計。這是香港方面的統計,台商受到這個衝擊比香港更大。

○八年中國實施《勞動合同法》已是個強大警訊,這項法案如同一九八○年代台灣通過《勞基法》,造成傳統產業受不了工資壓力而出走。這次中國《勞動合同法》規範更是嚴格,儘管台商、港商及中國本地企業負責人都全力表示反對,但是中國政府當局仍堅不妥協。今年第一季,廣東的加工型產業就出現了大逃亡潮。
 
這個衝擊是全面性的,中國政府不是不知道這個嚴重性,但是仍執意推動,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推動產業轉型。中國向全世界發出了強大訊號,中國不要再扮演生產基地││世界工廠的角色,中國要從低附加價值產業轉向高附加價值產業。這對習慣把中國當成廉價生產基地的台商,影響是空前的。

國內兩大電子代工廠鴻海與仁寶,這兩年不約而同都將生產基地延伸到越南,正在積極打造河內的生產基地。不過電子代工業動輒使用幾萬到幾十萬勞工,今年越南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動輒出現二○%以上的嚴重通膨警訊,工資甚至出現一日三市的情況,加上罷工問題十分嚴重,越南是不是能接棒成為中國之外的另一個生產基地,問題愈來愈多。

從推動《勞動合同法》,到兩大書記不約而同強調馬雲現象,很清楚看到中國正全力推動經濟轉型。過去二十年,中國接下了原本亞洲四小龍加工製造出口的角色,中國不願再做世界工廠了,要積極從重視知識、低耗能、汙染小、回報大的產業來著手,敏感的台商應抓緊這個重大轉折訊號,在中國經濟轉型中找到新的契機。

 
全力推動數位經濟與發展高科技

我們可以預判,中國將全力推動數位經濟,全力發展高科技。過去十幾年以來,中國在半導體產業全力協助中芯,可惜中芯表現並不出色;中國在面板產業也扶持上海廣電、京東方與龍騰,不過競爭力仍然不敵南韓、台灣;在PC產業,聯想併了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目前與宏碁正力拚全球老三的地位。

在這個基礎下,台商的電子業已紛紛以中國為生產基地,如何利用台商的力量,全力提升科技業的全球競爭力,這是中國產業新政策的第一個焦點。

未來兩岸交流加深,也許聯想可以購併台灣的PC大廠,把PC的產銷縱深再加大,而台灣廠商則必須轉換角色。過去台灣的科技大廠只是把中國當廉價生產基地,但是下一步,科技業必須將中國當成homemarket,把十三億中國人當成全力搶攻的大市場,擴大自主技術研發,再從通路轉向品牌。

今年鴻海集團的營運,似乎碰到瓶頸。鴻海過去二十年來,完全以代工為主,但是,今年的成長似乎遇到了瓶頸,今年似乎是鴻海轉型最具關鍵的一年。目前三星、LG的手機、電視都在中國攻城略地,台灣的宏碁、多普達的SmartPhone也站穩了腳步,台灣的百腦匯、聯強、大聯大,也在中國建立了新通路。

當中國的領導人都在講馬雲的時候,除了可以眼明手快,下手買阿里巴巴的股票之外,中國期待轉型,台灣科技業機會來了,但不是過去的廉價代工模式,而是通路、品牌,還有台灣的科技廠商與中國的聯結。
 

延伸閱讀

00940、00939、00878…投資小白適合買ETF嗎?專家:連「配息、利息」都沒搞懂,就別「越級打怪」

2024-03-25

拋長照4大主張!侯友宜「80歲以上長者免巴氏量表,直接申請看護移工」…衛福部這麼說

2023-08-29

三總醫拒開巴氏量表,遭家屬重毆6拳嗆「違反醫療法又怎樣」!他揭背後辛酸:開不開都可能出事

2023-05-11

侯友宜拋「2類人廢巴氏量表」,陳建仁指示多元認定、放寬門檻…巴氏量表是什麼?有什麼爭議?

2023-08-31

醫師拒開巴氏量表竟被毆3拳...為何修法嚴罰效果不彰?台大雲林分院這樣做,讓醫療暴力歸零

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