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也談MOU

也談MOU

2009-10-08 15:59

許多業者在訂定中國發展策略過於高調,從來沒想過有哪些事是台灣業者會,而中國業者不會的?另外,有哪些事是中國業者敢做,我們想都不敢想的?

與中國簽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這題目已經爛了,普遍看法是:簽訂日即利多出盡時;金融股操作策略為要買趁早,出貨要快。

MOU對於經營者與從業人員而言,絕對是生涯轉變重要契機,不管認同與否,都應該要及早準備。但是對投資人,意義何在?有錢賺嗎?什麼樣的錢?怎麼賺?

許多人都從賺中國的人民幣角度切入,台灣放款利率在二%掙扎,中國的存放款利差還在三%以上。假如台灣銀行十兆元的爛頭寸,可以搬到中國去借,那不賺翻了?就算不放款,買中國公債,也有四%;而且人民幣還是大家都說要升值的貨幣,幾乎穩賺不賠。

台灣消費金融飽和到爆,而中國卻才剛起步,再把「認真的女人最美麗」、「喬治與瑪莉」換簡體字版重演一次,不又可以創EPS(每股稅後純益)的高峰?

基於這樣的認知,許多業者在訂定中國發展策略過於高調,從來沒想過有哪些事是台灣業者會,而中國業者不會的?為何可以去做技術移轉?另外,有哪些事是中國業者敢做,我們想都不敢想的?

第一個問題是從商業經營思考,中國銀行業者不見得有求於台灣。幾年前或許需要,但全世界五百大公司都到中國闖天下,金融業的老大,高盛、大摩、小摩、花旗全都到;技術上沒有他們做不到的地方,搞錢的手法更比台灣業者高明。

第二個是根本價值的問題,比技術更深刻。

上海有家「生命人壽」創世界紀錄,開業第一年就賺錢;因為這家公司以投資連結險作產品主力,正好碰到A股大行情,就這麼不用通過虧損的經歷,就直接獲利。這種經營策略,台灣的業者們敢用嗎?

另外一個新聞是法國達能與娃哈哈協議分手,法方股東認為中方另外設廠、鋪渠道、開帳戶銷售完全相同的產品,有違誠信原則。但是中方祭出民族主義大旗,吵了兩年,甚至勞動法國總統薩科齊介入協調,最終還是討不到公道。

這種不知牌理為何的業者,在外部是競爭對手,固然是無法逃避的挑戰;更可怕的是公司內部也將有這樣的戰友,像迅猛龍一樣不斷試探與跨越紅線,代價可是要公司埋單喔。

這麼說,難道轟轟烈烈的MOU完全無利可圖?

當然不是,只不過受益者不會是常被媒體、研究員端出來的那幾家。元大、富邦、國泰這幾個A咖,都想著要去插旗圈地稱王,新聞效益很好,對股東的荷包幫助有限。反而是不被注意的小公司,在這場遊戲才可能替股東賺錢。

前年ABN.AMRO(荷蘭銀行)出售,結果賣掉的才是贏家,證明荷蘭人做生意最厲害,政府收到稅,金融風暴發生後也不用補貼,工作機會也沒減少,砍的都是國外分公司。所以想賺兩岸大和解,不要投資自認有品牌價值的F4,要挑玩得很累,除了賣給錢多的中資別無他途的C咖。

延伸閱讀

珍惜老朋友

2024-02-27

送來幸福的台灣奇蹟

2024-01-10

為何《周處》在中國賣得這麼好?

2024-03-13

歲末年終大感謝

2023-12-27

關心的事很多,能做的事不多

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