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讓我們共同守候台灣溼地的美好未來

讓我們共同守候台灣溼地的美好未來

荒野遊俠-賴榮孝

政治社會

2013-02-05 14:30

2月2日是國際濕地日,我除了接受漢聲電台採訪,昨天也出席了內政部營建署濕地日記者會,李鴻源部長更是連續兩年親自到場參與,這是很不一樣的,我想在這之前,應該沒有一位內政部長會重視並出席這樣具有生態意義的活動。



2月2日是國際濕地日,我除了接受漢聲電台採訪,昨天也出席了內政部營建署濕地日記者會,李鴻源部長更是連續兩年親自到場參與,這是很不一樣的,我想在這之前,應該沒有一位內政部長會重視並出席這樣具有生態意義的活動。




記得2008年濕地日荒野和台北縣(現新北市)政府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舉辦濕地學校開學記者會,當時擔任副縣長的李鴻源老師也親自出席,並帶給我ㄧ個超好的消息,就是金山鄉的外環道路已確定停工。




那一年有四隻丹頂鶴迷途來到金山清水溼地longstay,可是剛好金山鄉爭取十幾年的外環道也經核定撥款興建。周錫瑋縣長因為這四隻丹頂鶴,在2007年12月初開工典禮上,先宣佈開工,並同時要求暫時停工,俟丹頂鶴離開後再行施作。

可是丹頂鶴似乎有意考驗政府保育的真誠性,硬是留在當地優游不離開。政府在收集相關專家學者意見之後,在2008年濕地日前夕決定放棄這條道路的興築,尋求其他替代方案,此舉贏得國內外保育界的肯定和讚賞。

讓人婉惜的是當時負責保育業務的農業局,除了圍起警戒線禁止任何人進入干擾,以及撥一點經費要鄉公所成立巡守隊外,並未積極對遭受限制農作行為的地主農民善盡輔導與補償之責,導致居民反彈,因而有後來一些不友善的舉動,逼迫丹頂鶴流浪到淡水(相關的紀錄可以點選我的部落格丹頂鶴專頁http://blog.xuite.net/treetoad/blog?st=c&p=1&w=1067707)。

這事件也激發我負責的溼地教育推廣業務加速推展,在我退休前完成至少二十萬名學童參與了溼地戶外教學,讓孩子們可以在豐美的溼地生態環境中,體悟生態價值,探知自然的奧秘。

在和環教輔導團夥伴共同擬訂這份溼地教育推廣計畫時,我們只有一個單純的目標,就是希望經歷過這個計畫的學子,將來到社會上和別的縣市小孩站在一起時,就可以明顯表現出對濕地自然多一份的了解與感知能力。

昨天在記者會上有來自全台各縣市十二位學童參與【溼地歷險記】寫作比賽獲獎者,其中三位來自新北市。我不清楚李部長在聽著司儀唸著得獎者名字時,有何感覺?而我,除了感到與有榮焉外,也心喜不辱當時李老師所託。

這幾年來台灣在溼地關懷上面,事實上是有很大進展的。有三個例子讓我感觸很深,其一是大城溼地的守護行動,我們不僅僅成功阻擋了國光石化設廠毀壞全台灣僅存最大面積的泥灘潮間帶,我覺得過程中學術界、醫界、藝文界和環保團體史無前例大結盟,經常佔到新聞重要版面,讓全民對溼地生態有不一樣的思維,這對公民素養的提升有著極大的貢獻。

其二,生態保育成就不是我們說了算,得靠生物來驗收,連續兩年黑面琵鷺來台度冬數量都超過一千五百隻,這是很不容易的事,二三十年前才約三百隻,瀕臨滅種,而經過台灣人民和全球保育人士的努力,現在數量增了五倍,這是一項了不起成就。

其三是政府的溼地保育行動,退休前我在縣府呆了四年,清楚政府部門在有法源依據的情形下,業務已經忙不完,沒有法源的能推就推,可以擱置就擱置。可是現在台灣還沒有溼地保育法,但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卻在這幾年戮力推展溼地保育,現任洪分署長,不管在副分署長或是分署長任內,真的花很多力氣在這項業務上。從資料上來看,尤其是李部長就任的這兩年,經費已經提升到上億元了,透過溼地補助案,參與人數也突破17萬人次。

當然,離我們所期待的目標還有很多課題需要突破,上週方老師特別打電話給我,透露華江濕地的雁鴨數量今年目前只記錄到七百多隻,這裡是北台灣最重要的雁鴨度冬區,過去極盛時期曾有一兩萬隻的記錄,到去年只剩1500隻,今年又打了對折,原因是什麼?我們可有何對策因應?

還有溼地保育法還沒有立法通過,也讓我們望眼欲穿。

今年內溼地保育法完成立法,以及推動淡水河流域濕地成為國際級溼地,是我在國際濕地日這天,在心中落下的最大期許。

延伸閱讀

台泥蘇澳35 MW E-dReg儲能啟用!台泥斬獲台電電力交易價格最高項目,攻下72%市佔

2024-04-15

碳費基準呼之欲出,台泥張安平支持「碳有價」:本土進口商品都應支付碳成本,籲宣告台灣CBAM推動時程

2024-03-14

存股50張00929...股價一路漲16→20元,重新加碼的3個理由!高股息+勞保退休金,月領4萬簡單過生活

2024-04-12

槓上特斯拉!小米電動車「SU7」最低不到百萬,夏天過熱問題有解?雷軍這說…3大版本、性能一次看

2024-03-29

一個晶圓廠有上千個機台,南亞科有3大挑戰…20多年前布局智慧製造,年省3.5億元、組300人團隊拚AI

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