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長榮、國巨減資,為何市場都是不給面子先跌再說?投資看到「減資」你必須學會聯想的幾件事

長榮、國巨減資,為何市場都是不給面子先跌再說?投資看到「減資」你必須學會聯想的幾件事

國際之男

台股

shutterstock

2022-03-23 13:50

最近台股吹起減資風,如長榮、國巨等人氣股都開始減資;而資本市場對於減資的評價也好壞參半,讓許多投資新手如同霧裡看花。認為減資是利多的,不外乎EPS(每股盈餘)變高、保留現金及避稅(退回股本免課稅);而認為減資不利股東的,最大原因就是:雖然股價變高了、但是手中股票變少了。而股價是浮動的、但股數卻是自己真金白銀買回來的,萬一股價不繼續上漲,不就等於虧錢了嗎?更讓人茫然的是:即便許多投資機構或財經媒體都跳出來說「減資有好處!」,但看這幾天長榮及國巨的股價走勢,資本市場卻似乎不領情。那,到底該如何看待減資這回事呢?


與其說減資不如用減本更準確

 

很多人在涉及股票投資的時候,原本正常的邏輯就會忽然間歪掉。就好像自己喜歡的品牌大打折會歡天喜地搶購,但股市打打折 – 也就是大跌的時候 – 即便自己手上沒股票,卻也覺得非常恐慌。

 

我的建議是:忘記「股票」吧!我們就用最直覺的商業邏輯來談談減資這回事。

 

首先,所謂的減資,其實指的是「減低資本」,也就是把公司賺來的錢還回去給股東;因為股數變少了,但公司的真實價值其實並沒有變化,所以才導致股價變高。所以上面說的「EPS變高」或「手中股數變少」,都只是「果」,而不是「因」;真正應該探討的是:公司管理層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決定減資?

 

想像你跟朋友合夥做一個小生意,一開始評估初始成本需要大約100萬,於是2個人各出50萬。經營了一年以後,除非剛剛好沒賺沒賠,不然你們的生意只會有2種變化:

 

第1, 過去一年賺錢了(比方賺了50萬),而你們決議把這賺的50萬留在公司裡(而不是拿出來分掉),於是公司當時的本錢100萬加上50萬,你們的公司資本變成150萬

 

第2, 過去一年賠錢了(比方賠了20萬),而你們決議生意繼續做、但是暫時不再丟錢進去,於是公司當時的本錢100萬減掉20萬,你們的公司資本變成80萬

 

從這點就可以很明白的看出:如果一個公司持續有在賺錢,除非每一年賺的錢都拿出來全部分光,不然公司的資本應該是會隨著時間增加而不斷膨脹的。(其實以上說的「資本」(Capital)不是很精確,應該說是股東權益(Stockholder’s Equity)或淨值(Net Worth),但再細分下去會變會計課所以先略過)

 

再想像下去:你和朋友的生意持續了10年,每年都穩定的賺錢、也有分到股利,這時候你們決定要擴張生意,你們會怎麼做?要嘛是找銀行借錢、要嘛再拉人入股,不然,就是自己再丟錢下去。不論哪一個行為(特別是第3種),都代表你們看好這個擴張的機會,才會認為公司需要舉債或是增加本錢。

 

反過來說,如果今天你們覺得「哇~公司股本很大耶!那…不然把錢拿出來分好了」,要嘛是表示「過去幾年也差不多賺夠了,該落袋為安了」,或者是「未來怎麼樣還真不好說,不然現在賺的先分一分吧!」也就是說,所謂的「減資」,其實就是在「減低公司的本錢(不論是當時股東投的還是賺來的)」,然後把這些本錢退還給股東。

 

商業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翻船啊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很明白的看出來:當一個公司的成長趨勢是向上時,搞更多錢來都來不及,根本沒有機會減資(把錢退還給股東)。

 

就像上述的例子,如果公司一直有在賺錢、未來也都看好,股東應該覺得領股利就很滿意了,何必需要動用到減資呢?更何況,股票市場上的變現速度更快,如果公司大賺錢,股東可以立刻實現股價從50塊漲到100塊的資本利得,根本不需要以減資來讓股東「收回退款」。除非,公司的主要經營者認為:過去大賺錢的時代已經很難再出現了,於是乾脆「見好就收」。

 

何況,減資不只是股東權益的變化而已,許多銀行對於公司的授信審查,會在意其負債比,也就是負債除以淨值的比例如果今天公司舉債2億、淨值1億,那負債比就是2倍,假設也是過去銀行用來檢視這個公司是否過度舉債的標準,結果今天公司減資30%、也就是淨值變成7千萬,那如果銀行希望維持負債比不變,就等於公司的舉債必須降至1億4千萬。一來一回,公司不是只在股本少了3千萬,而是連同銀行額度的6千萬,一口氣少掉9千萬的可用資金!

 

你說,哪一個看好未來的公司「膽敢」輕易說要減資呢?

 

減資究竟是好是壞,請搭配企業競爭力與產業趨勢一起服用

 

說到底,增資及減資展現出來的是企業經營者對於公司營運的態度,也許有些公司特別擅長做這種財務操作,但股價在長期還是會回到企業的競爭力究竟是強是弱。所以我不會建議一看到「減資」就立刻打叉,「增資」也未必就是100%利多,最終還是要深入研究公司的競爭力能否維持,以及大的產業趨勢是否出現變化。

 

但在現代的商業模式中,維持競爭力很大一部分要靠資本投入,而資本投入就是需要錢,因此「透過減資來維持企業競爭力」在很直覺的商業邏輯上就是互相矛盾的,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市場一聽到減資,反應往往是立刻先跌再說的原因吧!

 

作者簡介_國際之男

香港創業、台北銀行家、北京私募股權投資到美國西雅圖的創業導師,曾親身參與數百萬台幣的天使投資到數百億美元的收購案,唯一不變的,是當中人性面的光明與脆弱。

台灣出生、旅居中、美並走訪全球超過50個城市後,體認到文化差異是企業佈局全球的關鍵因素,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台灣經營層忽略的一環。

目前經營「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粉絲專頁,著重在剖析文化差異、職涯發展及國際金融經驗,希望透過持續的拋磚引玉,讓台灣被更廣大的世界看見。

本文獲「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長榮被大股東賣光、減資都沒好下場?國巨4度瘦身創「千元神話」,今第5度減資「再複製奇蹟」

2022-03-18

長榮從漲2%被打到差點跌停,小股東慘遭割韭菜!公司派減資6成跟經營權之爭有什麼關係?

2022-03-16

長榮、陽明、萬海繼續衝,航海王「一夕暴富」的機會又來了?方天龍傳授2招,教你跟對主流股

2022-02-08

大盤鎖死,想認賠出場都賣不掉!220萬賠剩8萬7千元慘案:那晚我在陽台抽的不是菸,是斷頭通知

2022-01-25

他從月薪3萬3銀行約聘小助理,4年後跳槽月薪破10萬:10年前求職時,希望有人告訴我的事

202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