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看殖利率買股票的代價!宏碁從股價60元買到15元,可成套在300元...從慘賠到退休金自由,他如何做到?

看殖利率買股票的代價!宏碁從股價60元買到15元,可成套在300元...從慘賠到退休金自由,他如何做到?

Ryan爸爸

台股

shutterstock

2025-02-13 09:07

編按:作者Ryan爸爸是一位年約40歲的高中數學老師,當初因為嚮往教職退休金制度,放棄高收入的科技業,誰知才踏入教育圈沒幾年,政府就開始推動年金改革 。憤慨之餘,突然醒悟與其擔心之後領不到退休金,不如靠自己創造,於是展開了存股投資之路。

平時喜愛研究投資以及閱讀,於2022年創立IG帳號「RYAN爸爸理財誌」,分享自己的投資存股經驗、心得和理財書籍,存股邁入第16年,也曾因為不正確的投資心態而損失慘重,終於在2024年股息突破百萬元關卡,存股策略不僅領取股息,也致力於總資產的增長,朝著股息與資產增長的雙贏計畫持續前進。

 

看殖利率買宏碁結果慘了

 
我也有過許多慘賠的例子,想當年宏碁(2353)一路從120元腰斬至60元,一聽到公司配發3元現金股利,我掐指一算發現居然有5%的現金殖利率!宏碁這麼大的公司股價都腰斬了,不可能再跌到哪裡去吧?於是在60元買了一張、50元再買一張、40元又再買一張...結果如何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宏碁(2353)股價走勢圖

宏碁 2353股價走勢圖

資料來源:奇摩股市

 

因當時的執行長蘭奇跳槽,加上庫存控制出問題,種種經營策略都失敗的情形下,宏碁股價一路繼續腰斬滑落至15元,我也只好黯然停損出場。這次教訓讓我賠了10多萬元, 對我來說是好幾個月的薪水,讓我大受打擊。

 

但也讓我學到了寶貴的第一課:「買股票千萬不能只看殖利率。」

 

沉寂十多年,近來因為受惠AI PC熱潮,宏碁股價又拉了上來,回想當年的慘痛經驗到現在也只能感嘆科技股的變幻莫測,實在非我能力所及。

 

聽信外資調高可成目標價

 

另一個跟風的例子,就是當年的亞洲機殼霸主可成(2474),我當時已經賠過一筆錢,但實在心有不甘,還掏錢去上了許多投資課。當時某個達人在課堂上強力吹捧可成有多好、前景一片光明,我大手一揮直接在股價300元的時候買了一張,30萬對我來說可不是小數目!

 

可成(2474)股價走勢圖

可成 2474 股價走勢圖

資料來源:奇摩股市

 

後來可成確實漲到了380元,此時外資紛紛調高目標價, 上看500元的預測比比皆是,我也因此得意忘形,心想沒到目標價絕對不賣!但後來的事大家都猜到了...

 

因為蘋果公司扶持其他機殼廠,導致可成訂單大幅流失,客戶又太過集中,股價最低跌至150元,至今仍無法重返當年300元以上的榮耀。

 

我在這次教訓裡賠了超過10萬元,心痛之餘也學到了第二課:「不要太聽信外資的目標價。」

 

我在股海陸續尋找適合的標的,例如皇田、弘帆...都在理財達人介紹或者財經雜誌的報導下買進,但因為心態始終不正確,對不了解的公司也抱不住,兩、三年下來除了存了一些金融股,始終沒什麼太大進展,心灰意冷之際決定暫時不再投入股市,好好存錢就好。

 

▲近年來政府推動軍公教年金改革,讓身為老師的Ryan爸爸警覺,退休金還是靠自己創造最穩。

 

年革敲警鐘 退休金靠自己最好

 

當初放棄高收入的科技業而選擇教職工作,除了對教學工作有所嚮往,也對於教職退休金的制度感到滿意。但誰知才踏入教育圈沒幾年,政府便大刀闊斧的推動軍公教年金改革,「多繳、少領、延後退」等奪命金牌一道接著一道,眼看著自己當初打的如意算盤可能不響,那陣子心情還真的有些低落,覺得自己是不是選錯了職業。

 

客觀的說,「退休的契約」是政府當年的承諾,怎麼可以失信於民?又或者將教職人員污名化而置之不理?在憤慨之餘,我在自己的臉書上抒發心情,甚至引來不是教職的朋友來辯論,最後鬧得兩方不愉快,實在是得不償失。

 

在經過幾個月的沉澱後,我突然醒悟,與其擔心退休後領不到退休金,我為什麼不靠自己創造退休金?也於是展開了我的存股投資之路。

 

學會停損 百萬學費的代價

 

俗話說買股票是基本,但賣出是藝術。尤其面對虧損時, 不適度停損恐怕會血本無歸。我在停損這門功課上,也付出了超過百萬的代價才逐漸學會。

 

為什麼會無法及時停損呢?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沉沒成本」與「稟賦效應」的兩種心理偏誤,讓我身陷其中無法抽身,導致越虧越多...最後醒悟時已經有點太晚

 

「沉沒成本」是指人在衡量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時,會把已經投入的成本(包含時間、金錢、心力等)一併計入考量, 反而會失去客觀的判斷能力,來決定是否該繼續或者放棄;而「稟賦效應」是指當自己擁有某項資產時,往往會高估這項資產的價值而捨不得售出。

 

試想你在100元買進一檔股票,跌到80元的時候繼續加碼,再繼續跌到50元時,通常我們會繼續加碼攤平,因為「先前都投入這麼多時間與金錢了,怎麼可以放棄?」、「這是我選的公司,它不只這個價格!」

 

或許再過幾年,這家公司真的會被價值發現,但這種事後諸葛的論述恐怕無法真正為我們帶來財富。保有彈性與條件的目標,才有辦法應對這個變幻莫測的股票市場。

 

以下讓我來分享幾檔賠錢的股票:

 

案例一:宏碁

 

如同前一章所述,我犯了兩個錯誤,「只看殖利率就買進」以及「股價腰斬應該不會再跌」的定錨效應,讓我在剛出社會的第二年就賠了十幾萬元。宏碁當年股價不斷下滑, 其實有跡可循。我直到近年才學到,除非股價已經在底部盤整夠久,並且公司獲利有改善跡象,否則不要去接刀「不斷走下坡」的公司。

 

案例二:日友

 

日友是從事兩岸醫療廢棄物清運回收處理的龍頭公司, 因為大陸不斷有建廠計劃,也因此市場賦予其高本益比。但隨著大陸疫情影響,房價崩盤景氣低迷,工廠事業廢棄物的處理量一直拉不起來,蓋好的廠房又需要營運成本,拖累股價從280元一路跌至100元以下,經過4年仍不見起色。

 

其實這些公司受中國政策影響實在太過巨大,我沒有料到中國會衰退如此嚴重,也是自己誤判情勢,最後在120至140元之間全數出清,實際帳損大約30萬元。

 

案例三:大地-KY

 

大地-KY是中國加盟幼兒園服務的第一大品牌,在新冠疫情之前曾經登上台股上市櫃的毛利率冠軍,毛利率高達9成,含金量十分驚人!隨著不斷展園的計劃,股價也跟著水漲船高,最高來到250元左右。

 

我在200元買入沒多久,看著帳面上賺了幾十萬元,貪念又起,把停損原則全忘光了,一心只想賺更多。隨著疫情爆發,中國各地紛紛停課,再加上經濟不景氣、房市股市紛紛走弱、失業率上升的情況持續,家長不再搶著幫孩子報名幼兒園才藝班,甚至連幼兒園都不去上了。

 

大地的獲利一落千丈,股價也從250元滑落至30元附近,目前仍一蹶不振。

 

money fly away

▲曾經誤判中國形勢,買進日友、大地K-Y...又沒有及時停損,導致損失上百萬。

 

輸贏的差別 在於能否適時放棄

 

我明明知道獲利持續衰退超過兩季,卻還硬凹單持續加碼,一路從150買到50元,心裡還期待大陸哪天會景氣回春。 事後醒悟這只是我一廂情願,景氣回春或許會來,但獲利連續衰退是事實,時間成本損耗也是事實。

 

這一仗我不僅錯過了AI大狂潮的漲幅不說,在這檔中概股上慘賠了約100萬元,著實的把我敲醒,也從此把這條鐵律貼在我的書桌前:「連續兩季獲利衰退,就要停損出場。」

 

幸好我對中國本來就沒有太多的好感,也因此沒有重壓資金在中概股上,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但賠了100多萬,就等於兩年的股息丟進水裡。白忙一場,感覺實在不好受。

 

但也由於停損後的資金轉換到漢田生技、鴻海等優質公司,讓我很快地把虧損彌補回來,真的是佛祖保佑,好加在。近年經過這一次教訓,我也知道國家政策對於公司營運有極大的影響,不可不慎。

 

老實說股市風水輪流轉,前幾年中國正夯的時候,大家紛紛跳進去投資,那時候的市場氛圍也是熱到不行!連已故的查理蒙格與橋水基金的達里歐也看好中國市場,只是任誰也沒想到一個疫情控制不同調,導致中國這幾年不斷走下坡,真的只能感嘆「無常」才是股市中唯一不變的真理。

 

贏家與輸家的差別,在於懂不懂得適時「放棄」。停損,是提高勝算的決策工具,而根據時間與狀態設定終止條件,才有辦法保住本金,重新修正策略再出發!

 

本文摘自《橙實文化》股息流:跟著Ryan爸爸穩健存股,你也可以存破千萬

bookcover

延伸閱讀
在地製造插旗商用市場、辦電競國際賽甩「老牌」味⋯  通吃家電、伺服器  宏碁新南向戰略全解
在地製造插旗商用市場、辦電競國際賽甩「老牌」味⋯ 通吃家電、伺服器 宏碁新南向戰略全解

2025-01-08

不是華碩(2357)、宏碁(2353)!這檔雙優勢被砍到破年線,達人拆解越賣越低幕後「再來可能會噴」
不是華碩(2357)、宏碁(2353)!這檔雙優勢被砍到破年線,達人拆解越賣越低幕後「再來可能會噴」

2024-08-06

垃圾筆電全線展開!宏碁董座陳俊聖:不只是做公益,要把ESG變一門好生意
垃圾筆電全線展開!宏碁董座陳俊聖:不只是做公益,要把ESG變一門好生意

2021-10-14

共好典範  起初,他們以為環保產品只能做給文青、慈濟用…… 造一台「有故事」的環保筆電! 宏碁揪仁寶、友達700天大冒險
共好典範  起初,他們以為環保產品只能做給文青、慈濟用…… 造一台「有故事」的環保筆電! 宏碁揪仁寶、友達700天大冒險

2021-10-13

發表首款環保永續筆電!宏碁承諾 2035 年實現採用 100%再生能源
發表首款環保永續筆電!宏碁承諾 2035 年實現採用 100%再生能源

202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