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我聊理財,從「時間」與「投資報酬率」開始

我聊理財,從「時間」與「投資報酬率」開始

吳錦錩

理財

shutterstock

2022-02-24 13:26

常聽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可是面對眾多理財工具與商品種類,我們應該如何挑選呢?讓我用親身故事引出理財的4大觀念。

 

我26歲那年,買下人生兩張壽險保單,一個是5年期零存整付的郵局壽險,一個是20年期、到期後終身至少2.8%以上~3.5%複利滾存的壽險。當時,不少朋友聽到我買壽險,笑我笨、說我保守,勸我理財觀念要革新;我回他們,是爸媽要我買的。其實,是我自己決定要買。

 

社會新鮮人不懂理財,如我,都是承襲爸媽、長輩的理財方式;其中,儲蓄與買保險是社會新鮮人前兩名的理財工具。其他包括股票、基金、期貨、貨幣與衍生性金融商品、投資房地產,要不是說沒錢投資,更常聽到的是說「我不懂」、「對數字沒概念」、「風險太大」。這樣很好,不懂的事情要嘛別碰它,要嘛就是學習它。

 

「時間」是跟大家介紹的第一個理財觀念,我認為這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觀念。當初購買五年期零存整付的郵局壽險,早在我30歲時到期,儘管金額不大,但是會讓人心安踏實的一個數字。另一張20年期壽險保單預計在幾年內到期,若是沒有急需,可能會再繼續放著、賺取複利,再20年後,會是原本金額的3倍。

 

談到理財時間,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何時開始?一個是何時結束?理財,我常說跟讀書、做善事一樣,儘管隨時都來得及,但是越早越好;兩個原因,第一,能夠承擔理財的風險能力比較大,第二,能夠越早享受理財所帶來的好處,而且有買過保險的人都知道,越年輕買保單,保費越便宜。

 

至於何時結束?我要說的是「時間」越長、能夠衍生的理財效益越多。就以我當初購買的5年期與20年期壽險保單來看,儘管前者的利率(獲利能力)高於後者,但是後者因為時間衍生的獲益驚人。滴水穿石、積沙成塔,最能呈現時間的無形力量;持續,能讓理財聚少成多。

 

第二個觀念是「投資報酬率」,這個很簡單,如小學1、2年級的加減乘除運算。一般來說,銀行定存1%、保險2%、基金5%、股票10%以上的年報酬率。若是今天將10萬元分別放在銀行定存、保險、基金、股票,一年後至少會變成10,1000元、102,000元、105,000元、110,000元;則獲利分別是1,000元、2,000元、5,000元、10,000元。

 

都是錢,選擇不同的理財工具,理財效益會隨著投資金額增加、差距更為明顯,例如將10萬放在銀行與股票,一年後會變成101,000元與110,000元。而且若是繼續再放上數年,二者差距更大;年報酬率10(兩位數)%以上者,大約每7年獲利超過1倍,亦即10萬元持續放在年報酬率10%的理財工具,7年後變成20萬元。

 

以我為例,5年期郵局壽險到期之後,這筆錢平均投入基金與股票兩種理財商品,持續3、4年之久;一年後兩者理財效益差距不太明顯,但最終4年後結算獲利,股票獲利超過基金獲利2倍。

 

賠了怎麼辦!還有物價膨脹、貨幣貶值,甚至於我還聽過銀行會倒、國家會亡這類的話,說這種話的人,在某種程度上的認知與理解,是正確的。但,正因如此,更應理財;想辦法讓自己收入、財富能夠抵擋每年至少3%的物價膨脹。投資報酬率是獲利能力,也是凸顯風險程度,簡單地說,報酬越高、風險越大,反之亦然。

 

分攤理財可能衍生的風險,再給各位兩招:第一,是配置理財工具的比重,說到底,就是藉由佈局不同的理財工具,分攤理財風險;視每個人承擔風險程度,決定理財工具與金額配置。簡單地說,保守者,選擇低的投資報酬率多一些、高投資報酬率少一些,而風險承擔能力高者,反之。

 

第二招分攤風險的方式,就是持續投入,無他。

 

上述「時間」與「投資報酬率」觀念,你們不(可)能不知道,而未說的另外兩個觀念則是補充之用,用來擴大理財效益、縮短理財時間、簡化理財;下次,我會告訴大家另外兩個親身故事,再跟各位好好介紹。

 

切記一件事情,在理財的世界,儘管存在理財可能衍生的風險,但千萬不可以有「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最終,完全不理財。啊……還有一件事情,關注吳錦錩在今周刊寫的文章,是一個絕佳的投資,而且務必要等到下次專欄文章出刊之後,你們再決定如何理財;不差這一週啊!

 

作者簡介_ 吳錦錩Peter Wu

台大國際企業學博士。現職身份多元、角色互換,除了專業,也講人生,享受自由。臉書:吳錦錩Peter Wu

延伸閱讀

你慷慨嗎?社會回饋,讓我們一起Be Great!

2022-02-10

為何大家都說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經濟學家會怎麼說

2022-01-27

下雨天,怎麼會連一部車影都沒有!

2022-01-13

Time,我問你,你會死嗎?

2021-12-30

抉擇:去外地工作嘛?看你自己

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