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去年的全球大選年之後,這個月底又即將迎來本年度最重要的一場選舉:德國大選。德國是與法國並列的歐盟領主,然而,二〇二〇年以來,歐洲經濟就始終處在異常疲軟的情況下。本次德國大選是否能夠改變這一頹勢呢?
美國重啟貿易戰,歐洲被迫選邊站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歐洲恐怕正處在二戰後最痛苦的情勢中。
俄烏戰爭未止、中國經濟衰弱,美國在川普重回白宮之後預計又將啟動新一輪貿易戰,對於歐洲而言完全是個難解的困境。過去的歐洲喜歡站在曖昧不清、多邊討好的立場上,這種傳統左派的國際關係策略,在遭遇現今這種「各國都有不想退讓的底線且談判毫無交集」的局勢時,最終就是誰都討好不了。
德國在歐盟體系中具有絕對強勢的發言權,過去以來歐洲立場偏左,與德國的態度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因此,這次的德國大選不僅僅會影響德國後續發展,更將直接衝擊歐洲。
歐洲政壇動盪,格局傾向保守化
過去的德國是歐盟區的經濟火車頭,市場規模大,同時還有較高的GDP成長率。如今的德國不但是歐盟大國中GDP成長率最低的國家,更是深陷債務陷阱中。為什麼會如此?這是因為德國「能源靠俄國、出口靠中國」的策略,在二〇二〇年之後驟然失效。俄烏戰爭迫使德國必須中斷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直接導致以能源為首的物價飆漲;中國經濟陷入困境後進一步強化保護政策,導致德國以汽車為主的出口商品銷售疲弱。換言之,德國的經濟問題,本質是政治問題。
德國的問題,也同時是歐洲的問題。歐洲政治長期偏左,支持經貿全球化以及開放移民,如今卻遭受反噬。歐盟區經濟轉弱直接導致稅收減少,各國只能進一步放寬財政與貨幣政策以刺激景氣,最終卻導致政府赤字幅度擴張(見圖一)。另一方面,歐盟大國例如德、法的國會皆處在長時間分裂的局面,而政治協商到最後卻往往導致彈劾與國會改選等重磅事件頻傳,政策失去自我改革的能力。
在這樣的環境下,歐洲政治顯著右轉。法國總統馬克宏原本的任期到二〇二七年,但去年開始就已不得民心,其提名的總理更是創下法國近代史上最短命、僅三個月就被迫下台的紀錄,沒有人能確定馬克宏是否真能撐到二〇二七年。德國總理蕭茲則於去年底遭彈劾,因此本月不僅將提前迎來大選,甚至可能重新看到保守派上台。
歐洲政經不確定性高,歐元短期恐持續偏弱
然而,即使德國在本次大選後真能右轉,這樣的政治變革也得花上更長時間才能落地到實際政策上。即使是梅克爾時代,她所處的基民黨得票率也只有三成左右,因此未來不管是哪個黨成為第一大黨,都得透過協商、尋求其他政黨支持才能聯合執政。
我們可以想見,歐盟兩大領袖德、法兩國未來都將處在國會混亂的局面,歐盟區難以形成共識。問題是,川普不但可能會對歐盟區課徵關稅,同時還可能要求歐洲向美國進口更多能源,這些重大貿易決策又強又快,舉棋不定的歐洲在談判過程中可能產生更大損失。
從去年底開始,金融市場就認為歐洲「內憂不止、外患不斷」,政經局勢不確定性升高,促使歐元匯率走貶(見圖二)。歐洲遭遇的內外問題都屬於長期結構性困境,短期內難以解決。雖然市場上也有部分聲音認為,美國經濟雖強但不至於重新升息、未來仍可期待美元雙率下跌;然而,美元雙率如果真的弱到足以讓歐元反彈,表示美國已經無法再支撐起全球經濟,此時歐洲可能進入更深的衰退、歐元也會更弱。
歸根結柢,所有的貨幣問題都是經濟問題。而歐洲經濟是否能由弱轉強,最主要還是必須觀察歐洲在這一波全球秩序的重新洗牌中,到底會做出怎樣的決策。本月底的德國大選或許正是那關鍵的鳴槍一響,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
(國泰世華銀行投資研究團隊提供)
國泰世華銀行投資研究團隊,由不同財經領域專業研究員組成,以客觀、專業角度,提供金融市場研究與分析,範圍涵蓋各主要國家總體經濟、股市、債市、匯率及商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