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史丹佛大學附設托兒所實驗室,米歇爾博士讓一群4歲小朋友餓5小時,再發棉花糖並告訴他們:「等我回來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吃掉棉花糖,我就會再給你一個。」一些孩子吃掉棉花糖;另一些孩子克服誘惑。那些能夠抑制享樂本能的孩子,20年後,取得更優異的高中畢業成績、大學畢業成績也很出色,在社會上適應良好,成為富有的有錢人。
本書作者鄭寅鎬就提到,有錢人一樣為了生計,比任何人都還要努力工作;有錢人之所以能經濟自由,是因為他們堅持抑制當下的享樂本能,願意承受大大小小的犧牲。光是看每年《富比士》評選的全球富豪榜上提到的富豪,就可以發現沒有一個人過胖。有錢人就是能夠控制享樂本能的人。減肥成功的人可以說已經具備成為有錢人的必要條件。
鄭寅鎬是韓國資深企管專家,為了更了解有錢人的思考方式,他深入接觸超過50位富豪,歸納出一套「致富心理」。透過掌握有錢人的思考與行動方式,不再是財富的盲從者或金錢的奴隸,更能朝著自由、自主的聰明有錢人邁進!
在史丹佛大學附設托兒所實驗室,米歇爾博士提出一個假設,即決定人生成敗的重要因素在於是否能夠抑制想要享受當下的享樂本能。
為了驗證這一點,他進行了一項實驗。他讓一群4歲的孩子餓肚子5個小時,然後把他們帶到餐桌前,給每個人分發了一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等我回來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吃掉棉花糖,我就會再給你一個。」
誰能成為有錢人?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啟示
在經過15分鐘後,一些孩子無法抑制享樂本能,吃掉了棉花糖;而另一些孩子展現出自己的耐心,克服了誘惑。十幾年後,這些孩子之間的差異出乎意料地大。
那些能夠抑制享樂本能的孩子比無法抑制享樂本能的孩子取得更優異的高中畢業成績,SAT分數也高出了210分。20年後,他們的大學畢業成績也相當出色,在社會上適應良好,成為了更富有的有錢人。
雖然米歇爾博士的實驗存在爭議,但很少有人對於能夠抑制享樂本能的人更有可能成功和致富的觀點提出異議。
有錢人都搭遊艇、專機?實際上住中產階級的社區、開二手車
通常提到「有錢人」,人們就會聯想到那些不需要進行什麼特別的活動,憑著累積下來的財富就能搭遊艇和專機,叫私人教練和整形外科醫生到家中,或悠閒地在游泳池、溜冰場、高爾夫球場、飯店餐廳消磨時間的有錢人的樣子,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全球著名的財富學專家湯瑪斯·史丹利博士(Thomas Stanley)曾反駁道:「在美國成功的有錢人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他們住在中產階級的社區,開著中低價的汽車或二手車,而不是高級轎車。」
根據丹·斯特魯策爾(Dan Strutzel)的《有錢人的模式》(The Top 1%),有錢人的支出遠遠低於他們的收入,他們會存下25%~50%的收入,這筆數字相當驚人。
有錢人也為生計奔波 富豪和窮人差別在哪?
此外,他們還不分時間和場所,深受長時間工作、壓力和睡眠不足之苦。他們只是用和普通人不同的方式做著不同的事情,他們也一樣為了生計比任何人都還要努力工作。
最重要的是,有錢人之所以能享受長期的經濟自由,是因為他們堅持抑制當下的享樂本能,願意承受大大小小的犧牲。
華倫.巴菲特至今仍然住在1958年以3萬1500美金(約合新台幣102萬元)買下、位於奧馬哈的一間只有五個房間的房子。還有一則傳聞說,他曾經住在一間沒有門的簡陋房子,結果遭到入室竊盜。
華倫.巴菲特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他的孩子也學會了為自己規劃和開闢適合自己的人生。
她捐款16億創紀錄 穿搭是200元平價衣、戴假珍珠項鍊
同樣地,光源產業的李秀英會長自從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建校以來,總共捐贈了766億韓元(約合新台幣16億元),創下最高紀錄。
她也是穿著在網路或電視購物上買的價值1萬韓元(約合新台幣208元)的衣服,戴假的珍珠項鍊,而非名牌服飾。(編按:韓國國立研究型綜合大學,為韓國首座公立研究型科學與工程機構。)
1960年代,日本因極高的儲蓄率而被稱為「儲蓄大國」,心理學家將其歸因於生理上的快樂與儲蓄率之間的關係。日本的房屋大多都是木製住宅,房間地板上鋪設榻榻米,夏天涼爽,冬天溫度也不會下降太多。
然而榻榻米是用稻草做的,如果小孩在上面大便,可能就會卡在榻榻米上,難以清理,因此日本的父母從小就開始嚴格地對小孩進行大小便訓練,由於小時候經歷過控制生理上快樂的大小便訓練,導致日本的節約和儲蓄率很高。
這個邏輯背景涉及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 Theory),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他透過該理論開啟對人類行動的理解和精神治療的新篇章,他曾經強調小時候的大小便訓練會決定成年後節省和浪費的態度。
富豪榜沒有人過胖 在有錢人社區幾乎找不到胖子
對於能夠控制享樂本能的有錢人來說,自我節制是必要條件。光是看每年《富比士》評選的全球富豪榜上提到的富豪,就可以發現沒有一個人過胖。
▲有錢人能夠控制享樂本能,就連富豪的身材都幾乎都沒有人過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位從事全球貿易的朋友曾經說過這種話:「看看街上路人們的身材,大概就可以知道這個社區有不有錢。在我曾經居住過的有錢人社區裡,幾乎找不到胖子,但是有運動習慣的人卻隨處可見。」
這是因為肥胖的人受到外部信號的影響大於從自己身體裡發出的信號,導致他們對快樂的控制能力下降,因此減肥的失敗率很高。
有錢人不會沉迷賭博 減肥成功者已具備富有條件
有錢人不會在賭博上孤注一擲。讓賭博成癮者感到幸福的並不是贏錢,而是那一瞬間的享樂本能。
許多投資者明明知道不能做,卻還是沉迷於賭博或短期交易,這也是因為他們無法抵擋刺激和快感。
我曾經採訪過每天實際坐在證券公司裡解決兩餐的人,他對我說:「我沒辦法忍住想要交易的本能,在夢裡也總是出現股市走勢圖,只要一天不交易,我就會不安到快要發瘋。」
綜上所述,減肥成功的人可以說已經具備成為有錢人的必要條件。有錢人即使開餐廳也不會變胖;有錢人即使住在葡萄酒窖也不會醉;有錢人即使經營賭場也不會賭上全部的財產。
最終,有錢人就是能夠控制享樂本能的人。
作者簡介_鄭寅鎬 정인호/Jeong Inho
GGL Leadership Group的代表、企管評論家。作者涉略的領域跨足經營學、心理學、美學、經濟學、哲學等,並從中發掘能夠成為人生武器的知識。不只如此,他更打破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界線,著手研究人類的行為心理。
隨著見過越多韓國優秀的企業家和白手起家的有錢人,作者就越確信「想要成為有錢人,理解人類的心理比經濟理論更加重要」。為了理解「有錢人的思考方式」,他訪問了50多名富豪,並試著了解他們成功的秘訣,尤其專注探討「有錢人是基於什麼來判斷和行動?」,他將所獲得的答案寫在本書中。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打造你的「易富」體質,成為掌握財富的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