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之所以要提早規劃,因為時間可以弭平波動風險,短期的股市漲跌,每天兩三百點或者六七百點,在當下會讓人有些緊繃,實際上時間拉長到10年來看,甚至也不用這麼久,5年就好,就會覺得以前怎麼這麼傻,在乎這兩三百點的漲跌,賺到那兩三千元又如何?對60歲後的餘生一點幫助都沒有。
前兩天的運將對話文,同樣吸引了許多讀者觀看,退休已久的運將大哥所謂「錢夠用就好」的標準,這是跟一般人不同的,要不然也不可能40幾歲因病退休,卻還能讓兩個孩子從小一路都念私立學校,並且送大學畢業的女兒再去英國念研究所。
這一代的年輕人很聰明,各種資訊工具的運用都很不錯,只是對於做人這件事不太懂,逢人只講三分話,這是台灣社會常見的,是種保護也是種客氣,唯有跟圈子以外的人,匆匆一瞥的陌生人,反而比較容易說出很多心裡話,因為反正以後也不會再遇到。
從年輕時聽到人家說「錢夠用就好」,到後來中年聽到這句話,那體會完全不同。很多中產階級以下的人,誤信別人這句話,進而失去拚勁,用此當作躺平的藉口,這是很遺憾的。許多讀者常說怎麼一轉眼就步入45歲、50歲,也許每天照顧孩子、忙於工作,連一點喘息空間都很少。
是的,中年人跟年輕人不同,能在職場上的時間剩不多,除此之外,很多人卡在原生家庭需要照顧,那收入怎麼賺都不夠用,哪怕是一個月有7萬、8萬,如果家中長輩有一個因慢性病而倒下,一旦需要看護,那日子就開始進入了極困難模式。
▲如果家裡長輩突然生病需要照顧,原有的薪水恐怕就無法因應這龐大的支出。
長輩生病一天燒錢6、7千
之前看到網友分享,父親因病需要請看護,一天就是3000,病房也不一定有健保房,有時候要自費雙人房,以北部各醫院來說,住一天就是3000~4700不等,中南部稍微便宜些。粗略抓個保守的數字,那就是3500。
長輩住院,而自己正值中年,忙著上班跟照顧孩子,哪怕只生一個小孩的家庭,仍要照顧生活起居,更別說生兩個或三個的,那就是焦頭爛額。有人說請外籍看護應該很便宜,兩三萬而已不是嗎?還真不是這樣,
常見的問題有二項:
1.外籍看護從2020年疫情發生後,越來越難找。
2.語言不通,長輩通常許多責難。
而且當下以為這會是短期,子女們會覺得就先找台籍本土的阿姨無妨,可是手足們往往會對此產生各種異議,因為彼此經濟狀況大不同,有人每月3萬5,有人每月7萬,有人每月10萬,那這個開銷要怎麼分配?
收入較高的人也不一定比較好過,可能有三個孩子加上老婆是家庭主婦,那收入較低的也不一定就比較不好過,因為只要不婚、不生、不買房,住家裡,那3萬5的手足還過比較滋潤也說不定。
從錢夠用就好陷入貧窮迴圈
總之,請本土台籍看護這樣一天燒個6500或7000塊,中南部可能會稍微低一些,但現在也越來越貴,這樣短期照顧個5天、8天,費用也要好幾萬,對每個月都沒有太多錢可以儲蓄的家庭來說,從這邊人生就開始了一場震撼教育,如果短期長輩就復原也就萬幸,假如是確定長期要不斷照護下去,就會從原本普通生活覺得「錢夠用就好」,一轉眼就墜入了可怕的老鼠繞圈圈遊戲。
被迫開始兼差、開始假日加班、定時定額停止扣款、股票賣光、保單繳費出問題乾脆解約了等等,因為以前的平淡或小康生活,此時需要更多錢才能去確保長輩們的看護、醫療問題,而這些事並不罕見,反而是現實社會中還算常見的狀況。
別忘了,20幾歲年輕時兼差沒什麼大不了,假日睡一睡就可補回來,50幾歲兼差、加班,那體能上負擔就很大,心理的壓力也同樣如此。台灣人跟西方人有幾點是很大的不同,像是談論老年遺產問題或醫療照護的費用問題,討論遺產被認為是觸霉頭,醫療照護也同樣被忽視,認為「哪會花這麼多,反正有健保」。
以上所言,相信很多中年讀者都很深刻感受,這不只是老年人不談,甚至孩子們也鴕鳥心態,還真以為父母永遠不老,或許現代醫療進步,可以讓人們平均壽命延長到86或87歲,但這前提也是要有好的飲食與規律運動,不是退休在家轉遙控器就可以得到健康。
▲投資理財愈早規劃愈好,時間一拉長,短線的漲跌震盪,也就不必這麼糾結。
糾結短線漲跌意義不大
投資理財之所以要提早規劃,因為時間可以弭平波動風險,短期的股市漲跌,每天兩三百點或者六七百點,在當下會讓人有些緊繃,實際上時間拉長到10年來看,甚至也不用這麼久,5年就好,就會覺得以前怎麼這麼傻,在乎這兩三百點的漲跌,賺到那兩三千元又如何?對60歲後的餘生一點幫助都沒有。
不少人離開校園後就不再學習了,很可惜,時代變化太快,不學習就很容易跟不上腳步,甚至不理解為什麼勞苦一生,到了中壯年時期卻還達不到年輕時對自己的期望。不要把一千萬看太大,也不要把兩千萬看太大,這些鈔票數字都是虛的,購買力才是實的。
即便到45歲,距離65歲法定退休年紀還有20年,不要輕易放棄,把資產配置的觀念建立起來,千萬別再錯過第二人生,年輕時沒做規劃,我們可以稱這是不懂事,涉世未深、沒人教、媒體亂源都不說實話等等,但到了中年的年紀,總不能繼續這樣下去,股、債、金、保險、房地產,中老年的資產規劃,缺一不可。
今年電價會調漲,那民間消費雖然不一定萎縮,但通膨的程度就不可能讓央行降息,美國有降息空間,台灣只有維持現狀或升息,外銷出口訂單依舊暢旺,國民的總儲蓄就只會繼續攀升。祝大家美好的一天,工作順心,謝謝你們常常來閱讀平實中性的文字專欄。
畢德歐夫提醒:我沒有賴、沒有存股社團、沒正妹助理、沒有廣告,看到贊助就是詐騙廣告,請直接封鎖與檢舉,以策安全。
延伸閱讀:靠紅包壓歲錢就有1、200萬,算不算白手起家?出社會才懂的殘酷現實:翻階級往往要靠世代累積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為居家宅爸,專職投資人。交易員、曾任美股交易室經理(Floor Manager),交易經驗18年,交易總筆數達百萬筆。每月發表在網路上文字產出達10萬字。先從台股起家,曾交易海內外期權達4萬口。操作商品:黃豆、玉米、小麥、原油、指數期貨、歐元、日圓,主力為美股市場。著作:《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 《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