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化,金錢就是安全感,你要讓自己每個月都有錢流進來。
退休前,你該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退休生活該怎麼規劃?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在MOMOTV《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中,分享了她中年喪夫的心路歷程,以及對熟齡人生的退休財務規劃。
其實早在退休前,每個人都應該定期思考自己的退休生活,每兩三個月就要問自己一次: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因為一旦退休,你可能會擁有比以往更多的時間,但若沒有金錢或方向,這些「閒」反而成了煎熬。
除了財務,健康、親人離去的心理準備,也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完全不碰股票!譚敦慈「一半薪水買保單」作為退休現金流
(圖片來源:今周刊攝影資料庫)
不懂投資理財的譚敦慈坦言,自己完全不碰股票,「每次看到股市在那邊跑來跑去,我都不知道那在幹什麼,根本不敢買。」
她的做法是:透過保險,為家庭與退休生活創造長期保障。
當年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她大膽把薪水的一半全拿去繳保險費,儘管壓力沉重,但她相信這是一種長遠的投資。
尤其是已過世的丈夫林杰樑醫師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洗腎,無法投保,因此所有的保單都以她和孩子為名義,設計為10年繳費、20年後開始終身給付的保險。
譚敦慈表示,由於洗腎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我那時候就跟林醫師說,我算過時間,等到我們可以開始領保險的時候,就是你退休的時候,你的洗腎費我都幫你準備好了,你安心地洗腎就好。」
雖然後來林杰樑醫師不幸英年早逝,但這些保險金卻成為譚敦慈的退休養老金。
保險金成家庭沉重負擔 孩子從埋怨到感謝「領到第三代」
譚敦慈回憶起當年兒子還在建中就讀,曾經因為同學穿戴名牌而抱怨家中節省,埋怨母親「都把錢拿去繳保險費、買人情保單」,覺得自己被剝奪。
但多年後,當兒子出社會工作後再回頭看,深深感謝母親當年的眼光。
譚敦慈表示,「我們那時一年繳費20萬的保單,現在再買類似的保險,保費幾乎要破百萬了。」
更重要的是,這些保險不只是單純的老年給付,而是設計為:「10年繳費,第20年起開始每年可以領回一筆錢,一直領到身故,甚至之後由下一代接續領用。」
這樣的設計,讓保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三代財務保障。
譚敦慈:退休後不要買儲蓄險「錢要在活著的時候領」
不過譚敦慈也提醒「退休之後,真的不要買儲蓄險」,她認為上了年紀還要繳費10年、20年,但卻不曉得自己明天還在不在,這個錢就沒有什麼意義,而且還帶來繳費壓力。
「我的原則是,這個保險不是等我死後才能領,而是我活著的時候,每個月就能有收入進來。」
林杰樑醫師溫柔告別「連最後一刻都這麼體貼」
節目中,她也談到了最難以啟齒卻最真實的一刻:面對摯愛林醫師的離世。
雖然身為護理師,經歷過無數病患的生死,但當林醫師生命走到盡頭,她仍坦言無法承受。
「我那時跟我姐說,我雖然看過很多生死,但我沒辦法接受林醫師的心跳,在我面前變成一直線。」
沒想到林醫師就在她因事走出病房的一刻,心跳停止了。
「我常常想,他連最後一刻都很體貼,不讓我親眼看到,給了我最後的溫柔。」
她也分享了自己對死亡的體悟:「死亡是非常私密的事。其實我也不希望我死的時候,小孩守在我旁邊,因為我不想讓他們看到那一刻。」
給熟齡人生的建議:金錢是安全感,每月都該有「活水」進來
譚敦慈最後總結自己對退休生活的核心觀念:
「我不是很會理財的人,但我知道,當你面對老化,金錢就是安全感,你要讓自己每個月都有錢流進來。」
不是投資致富,也不是靠子女奉養,而是透過規劃,在退休生活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尊嚴與自由。
譚敦慈的退休規劃三原則:
1. 不碰自己不懂的投資:股票看不懂就改買保險。
2. 提前為醫療與老後生活準備現金流:保險作為穩定每月收入。
3.把愛轉化為安排與規劃:對家人的照顧,不只是當下,更是長遠。
這些看似保守的選擇,卻為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安全與溫暖——這正是退休最需要的「富足」。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