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最愛定期定額的ETF中,有一半都是高股息ETF,但是定期定額有比較好嗎?還是等除息後再買,反而賺得比較多呢?
高股息ETF一向是國人的最愛,所以各家投信一直不斷的推出新產品吸引投資人購買,買的人很多,被套牢的人也很多。雖然高股息ETF長期下來,隨著台股的向上趨勢絕對可以解套,但短期買在高點在山頂上吹風的人,心裡面會很不平衡,因此買的時間點變得很重要。
過往我都會用年線、年均價來判斷是否進場,有時候我也會採用除息後進場的策略…到底不參與除息等除息後再買有比較好嗎?以下請看完整分析:
這次分析的標的,我選擇了3檔ETF,分別是0056、00878和00713,3檔都成立3年以上、規模千億級歷經多空市場考驗,經歷過多空市場考驗,規模都是千億級以上,且配息頻率都是季配息,這樣比較配息、除息、填息的歷史紀錄才完整。
計算的方式是除息當日就買入1張,中間不管有沒有填息,持續操作1-3年,來比較到目前的平均成本。
首先先來看規模第一名的00878,統計的時間點從2022年的第一季一直到2025年的第一季,可以發現00878不僅穩定配息,而且越發越多,每次除完息當日就買1張,三年下來的平均成本為19.92,對照2/24收盤價22.56,帳面損益為13.28%。其間還領了4.93元的股利。
00878除息日買進3年成果
再來是計算持有兩年的結果,可以發現,二年除息後買入下來的平均成本為20.93,明顯墊高了,帳面損益為7.44%,中間領的總股利為3.75元。
00878除息日買進2年成果
最後是計算只持有一年的數據,可以發現,每季除息後買入1張,累積下來的平均成本為22.48,帳面的價差還是正的喔有0.36%,這一年的時間內領到的息有2.51元。
00878除息日買進1年成果
接著來觀察高股息ETF元老0056,0056從2022年下半年後才開始由年配改為季配,投資人若從2022年到2025年第一季期間,選擇在除息後買入的話,三年持有的平均成本為35.1,對照2/24收盤價36.98,帳面價差賺了5.36%,中間領到的息總共有9元。
0056除息日買進3年成果
再來是二年操作的結果,除息後買入的平均成本為36.73,帳面損益為0.68%,總股利有6.9元。接著是一年操作的結果,可以發現平均成本為37.7,對照2/24收盤價,出現賠錢啦!帳面損益是-1.91%,期間領的息有4.7元,若把息算進去的話,損益還是正的喔。
0056除息日買進2年成果
0056除息日買進1年成果
接著是來觀察00713,00713跟0056一樣,原本是年配息,後來在2022年下半年改為季配,在除息日買入持續三年的結果,平均成本為48.13,帳面損益高達14.48%,期間的息總共領了11.2元,真的蠻多的,但股價相對也較高。
00713除息日買進3年成果
接著來看二年操作的績效可以發現,除息後買入的平均成本為50.65,對照2/24收盤價55.1,帳面損益為8.79%,領的總股利有8.32元。
00713除息日買進2年成果
最後來看一年反覆操作的結果可以發現,除息後買入的平均成本為55.58,帳面損益為-0.85%,領的總股利有5.28元,跟0056一樣,持有一年的結果帳面都是負的,只有00878是正數。
00713除息日買進1年成果
定期定額買進績效更好?
可能有人會問,那不去管除息不除息,選擇定期定額的話,績效會比較好嗎?
直接拿實際數據來比對,首先是00878,我將除息日買入分為含息跟不含息,不含息的部分就是花掉作為現金流支出,不加入原有的本金計算,跟定期定額含息績效比較的結果可以發現,除息日買入含息的績效勝出,比定期定額的績效還要高喔,不含息的則是墊底。
00878這樣買賺最多
再來看0056,跟00878一樣,除息日買入含息的績效領先,定期定額的績效為其次,而不含息的績效則明顯差許多,最後是00713,同樣是除息日買入含息的績效第一,定期定額績效排名第二,不含息的績效墊底。
0056這樣買賺最多
00713這樣買賺最多
這三檔一比較下來,結論就是,無腦定期定額的績效沒有比較好,反而是在除息日那天買入含息累積的績效最優,可能有人會問,那我可以不要等除息後買,在除息前參與配息可以嗎?當然是可以,但前提是要去看你買的ETF過去的填息勝率高不高,不然就會呈現賺了股息賠了價差。
因為除息前買當然會比除息後買的平均成本還要高,以0056、00878和00713這三檔ETF來說,它們其實都有很高的填息率,其中又以00878最高,扣除掉2/20除息,其實00878近三年以來每一次都完成填息。
0056、878、713填息比較
0050也適合除息後買入?
而0056因去年下半年股市表現差,歷年填息不敗的紀錄如今沒了,近三年有除息的8次記錄中,竟然有2次未填息,有人可能會問,那市值型ETF也適合這樣的策略嗎?直接以0050做示範,0050的配息是半年配,從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除息後買入操作三年的平均成本為146.57元。
對比2/24的收盤價196.2,成本也太低了吧!光是帳面就賺了33.86%,還沒算配息,光是這三年配的息就有16.2元,接著來看2年操作的績效可以發現,除息日買入的平均成本為153.2元,帳面損益為28.07%,這期間領到的息為11.2元。
0050除息日買進3年成果
0050除息日買進2年成果
最後是一年操作的績效,除息日買入的平均成本為173.33元,雖然持有時間很短,對照2/24的股價還是很低,帳面價差有13.19%,總股利為6.7元。
0050除息日買進1年成果
同樣的把定期定額含息的績效,與除息日買入含息、不含息一起來比較可以發現,無腦定期定額買下來績效反而最好,跟前面講的高股息ETF結果完全不同,不過除息日買入含息也只差一點點而已。
無腦定期定額0050
這兩種方式都很好,而不含的息績效就落後許多啦,那除完息再買入,跟股利再投資有何不同呢?
股利再投資就是讓投資人領到的股息,自動再買入原公司股票,也就是說假如你買入0050,當發出配息時,系統會自動將這些股息再繼續買入0050,並實現長期的複利效應,助力資產穩定增長,跟除息日直接買進的策略完全不同,適合不需要現金流,希望最大化累積退休資產的投資人。
以0050為例,定期定額10年,若採用股息再投資的話,資產會多累積40萬,至於買入日是如何計算,每家券商系統不同,有的是入息日+1,有的則是入息日+2,最後關於個人研究心得,高股息ETF在除息後買進,反覆操作下,隨著時間越長,平均持有成本就越低。
若不考慮將息花掉的情況下,報酬率確實比定期定額高許多,無論有沒有除息後買,市值型ETF完全沒有差異,定期定額的報酬反而比較高,若要追求時間複利,無論是高股息ETF還是市值型ETF,股息再投入是最佳的投資策略。
高股息ETF與市值型ETF定位本來就不同,若要追求時間複利資產成長,股息不領出來而選擇再投入,倒不如直接聚焦市值型ETF,長期下來報酬才可觀,對於個人而言,高股息ETF的定位就是要現金流,拿來付房租、房貸或生活必要固定支出,股息再投入策略壓根不會考慮,買的便宜、領更多的息才是重點。
至於不需要領息、追求資產擴張之標的,就交給市值型吧,以上就是我對於高股息除息買入成效的投資分析與心得分享。
延伸閱讀:00878除息首日2小時爆9萬張量,22.5元存股族都在搶!拆解成分股就懂:原來底氣有多強
作者簡介_棒棒的理財失控周記
我是棒棒,來自南台灣,典型的北漂上班族,漂了很久,近兩年因為個人因素遷居回南部定居,起起伏伏的職涯中,身兼了部落客、品牌顧問、講師等多重身份。 對於投資領域,我是個新手、也是個老手,投資經歷已經長達10年,但認真開始投資則是這一兩年的事,身為散戶的我常常失心瘋跟著聽說而去投資,一方面理性的我也會研究個股、讀財報,很有紀律著按照自己的理財步驟過生活,我就是如此的矛盾,但也是我的投資日常。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