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專訪 Blocto 李玄、顏維佐,關於共同創辦人的格局、分工、溝通與成就彼此這一堂課

專訪 Blocto 李玄、顏維佐,關於共同創辦人的格局、分工、溝通與成就彼此這一堂課

李欣岳 (AppWorks 媒體公關總監)

科技

AppWorks提供

2021-12-07 14:00

創業是一趟充滿各種未知變數和挑戰的旅程,找到明確的北極星,才能持續朝同一個目標打磨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

 

2019 年成立的 Blocto,是台灣這一波區塊鏈創業風潮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創之一。以智能合約錢包作為創業起點,致力打造成為人們「進入區塊鏈世界的入口」,Blocto 除了是明星公鏈 Flow 上最多用戶使用的錢包,超過 80% Flow 鏈上的用戶,都使用 Blocto 進行 FLOW Token 質押外,在跨鏈應用上,也已支援包括 Ethereum、BSC、Solana、Avalanche (c-chain)、Polygon 等其他一線公鏈,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為目標,期待能提供用戶在跨鏈資產轉移、交易時,有更趨一致的體驗,得以更順暢地在不同鏈上切換。

 

隨著在加密貨幣錢包上累積的基礎,Blocto 也將產品觸角延伸至 DEX (去中心化交易所) 以及 NFT Marketplace 等應用,並在今年發行生態系的功能和治理通證代幣  Blocto token ($BLT),在位居全球前三大的加密貨幣現貨交易所 FTX 上架。優異的技術實力以及商業佈局,更在近期獲得 NBA 達拉斯獨行俠隊老闆 Mark Cuban 的青睞,成為策略投資人

 

Blocto 是 AppWorks Accelerator #19 的校友,也在找到 Product-Market Fit、進入加速成長期的 2021 年,進一步獲得 AppWorks 的注資。Blocto 創業兩年能快速展現戰果,兩位共同創辦人:擔任 CEO 的 Hsuan 李玄 (圖左)、擔任 COO 的 Edwin 顏維佐 (圖右) 是關鍵人物。兩人從前區塊鏈新創 COBINHOOD 的同事,到成為攜手創業的夥伴,這一路上,他們是如何分工、商討發展方向、擬定策略,以及在變化快速的區塊鏈產業中,彼此互相成就、互相扶持,進而殺出一條成長之路,在創業維艱、合夥不易,總是有人默唱「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後」的新創世界中,都很值得創業者參考。AppWorks 特別訪問到兩位,並且幫大家整理出重點:

 

Q: 區塊鏈這個領域,最吸引你們投入其中創業的原因是什麼?

 

Hsuan: 當我們決定創業時,很明確就是要做區塊鏈的題目。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我們創業前就已經是同事了,當初會加入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產業很吸引我們。

 

我是 Computer Science 的背景,在區塊鏈領域,另外要將 Computer Science 結合密碼學、分散式系統等技術,整合出一整套有實際用途的系統,可以具體去解決金融、商業、娛樂面向上,或是某些應用過度中心化這些問題,對我來說,將各種理論整合進入實際的商品化、產業化,這個過程非常迷人,我也非常堅信區塊鏈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再過幾年,就可以更大幅度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當中還有很多關鍵問題需要解決,但也因此會有很多新創的機會。

 

Edwin: Blocto 已經是我個人第三次創業了。前兩次都是比較傳統的做生意、貿易這類,我也待過 Fortune 500 這種規模的大企業。相較過去的經驗,區塊鏈最大的特色,就是整個產業技術、應用疊代的速度非常快,可能幾個月、甚至幾週就發生一次,我過去比較少有這種感覺,這非常激勵人心。

 

優化使用者體驗,是區塊鏈創業最大的機會之一

 

Q: 為什麼 Blocto 一開始就選擇切入錢包?創業前有討論過其他選項嗎?

 

Hsuan: 在 2019 年準備創業的那個時間點,我們放眼望去,覺得這個產業若要對更多人產生影響力,使用者體驗是最大的問題,也是最大的機會之一,而錢包是所有人進入區塊鏈、使用加密貨幣的主要入口。

 

區塊鏈應用的使用者體驗一直是產業的一大痛點。從下載錢包、創建錢包、私鑰管理,到理解應用並成功與其互動,用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成本去完成,這也是目前區塊鏈應用還無法被大規模採用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我們還有更大方向的討論,就是我們要選擇 To B (面對企業用戶的服務) 或 To C (面對個人用戶的服務) 的商業模式。我們覺得 To B 的模式比較不容易 Scale up,一次做一個案子,也許可以賺到一些錢,初期現金流可能比較穩,但如果要做兩倍大的案子,可能團隊規模也需要等比放大到兩倍。另一方面,To B 要配合客戶的需求,對我們來說,也比較不自由、不那麼有趣。

 

若是走 To C 的模式,如果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夠好、我們自己也喜歡的產品或服務,用戶數的成長空間將非常寬闊,真的可以看到因此為人們帶來更大的影響力。當時,已經有不少高效能的公鏈出來,各種交易所更是比比皆是,反而比較大的問題在使用者體驗,因此選擇 To C 模式、切入錢包這個題目,這倒是有很高的共識。

 

Q: 實際做 To C 以及錢包後,有嚐到什麼苦頭嗎?

 

Hsuan: 一開始確實比較辛苦,不過應該說這是在預期內。2019 年相對是區塊鏈的寒冬 (編按:比特幣從 2018 年每顆約 2 萬美元,一路跌到 4,000 美元以下),幣圈內想賺錢、想炒幣的人那時比較失去興趣,遊戲或是其他應用,當時也都還很陽春,其實並不好玩、不容易吸引人,都還是比較小眾的市場,在當時要做錢包,吸引一般大眾來使用,推廣上的確比較辛苦。

 

Edwin: 從另外一個面向來說,To B 比較像是企業客戶出考題,跟對方聊完,就會知道他要與不要什麼,我們需要解決哪些問題。To C 則完全相反,就是要從市場反應中快速調整,逐漸做出現在的樣子,我們在過程中也做過一些市場調查,但做出來的成果,就是會有一些人喜歡、一些人不喜歡,比較像是我們自己要去發掘問題,出考題給自己去解決。

 

但也正因為這樣,我自己覺得做 To C 有一種比較浪漫的感覺,尤其是在區塊鏈產業。就有一種眾志成城的感覺,看著用戶數量慢慢累積起來的過程,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

 

Q: 現在整個區塊鏈產業的氛圍,和你們創業當時非常不同,整體上樂觀許多。不少稍具知名度、規模的項目,都能更快地拿到更多的資源與支持,創業的選項也很多。在這樣截然不同的大環境中,你們在堆疊或累積競爭優勢,去發展未來產品與服務時,背後的思考脈絡為何?

 

Hsuan: 其實我們的目標一直沒變,希望可以成為人們進入區塊鏈世界的入口。錢包要滿足用戶身份識別以及存放、交易資產的需求,不管是加密貨幣、NFT,或是最近很受關注的 Metaverse、區塊鏈遊戲等,我們希望能持續累積競爭優勢,成為用戶進入區塊鏈,或是未來進入 Metaverse 的入口。

 

這是我們一直專注在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考量,就是要讓用戶的技術感降低。因為對用戶來說,他就是想來玩遊戲、收藏 NFT,並不在意底層技術怎麼運作,到底在哪一條公鏈上來運行,用戶在乎的,是能否在這當中獲得一致的體驗。我相信未來幾年內,整個產業都會處於多鏈並行的狀態,這也是我們正在解決,下一個成長的契機,我們跟比較多這類的跨鏈應用合作,讓我們可以建構起一個跨鏈的生態系,進而使我們可以成為各種區塊鏈應用的入口。

 

Edwin: 這應該也算是我們創業初期至今的特色。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決定要切入錢包,所以我們不要和既有的 Player 競爭,因為這個產業先行者優勢還滿明顯的,在 2019 年那時,可能只有千分之一、萬分之五的人用過區塊鏈,如果和其他對手競爭這樣規模的市場,將會非常辛苦,我們要做這些人以外的市場,能夠帶來可能是從千分之一成長為百分之一這樣的新用戶,我們今年也確實在幾個合作案例上,看到成功帶入大量新用戶,算是有實現創業的目標。

 

在跨鏈應用上體驗一致、資產互通

 

Q: 如何帶來這些從沒使用過區塊鏈的新用戶?

 

Hsuan: 這應該跟我們在這個產業滿久了有關,對各種技術都還算熟悉,反而讓我們不會單純從技術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一直努力讓用戶在不同公鏈的應用上,能夠體驗一致、資產互通。例如,解決 Ethereum、Solana、Polygon、Flow 這些不同 Layer 1、Layer 2 公鏈之間資訊互通的問題,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讓用戶可以很無感地在不同公鏈之間切換,這比較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

 

Edwin: 這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我們堆疊起的護城河。在產品陸續改版時,我們會刻意把鏈跟鏈之間的距離感消除,從我們創業第一天就是這樣。但確實有一些產業基礎發展上,是我們當下無法解決的關卡,所以有些部分快,有些部分慢,但只要能從我們這邊解決的問題,我們會儘量讓使用者在我們的產品上,使用不同公鏈的體驗是一致的。

 

Q: 你們曾一起當過同事,然後一起創業,在創業的過程中,身為 Co-founder,兩位如何分工?決策如何產生?如何化解意見分歧?

 

Hsuan: 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是在前公司一起出差到柏林時認識的,應該對彼此的第一印象都不錯。當時我負責技術,Edwin 負責 BD,其實相距還滿遠的,但就覺得有一些共通點,Edwin 其實也是技術背景出身的,所以在溝通時,其實還滿容易互相理解。

 

創業後的分工,我主要負責技術與產品,他負責 Marketing 與 Operation,其他像 BD、募資或是公司方向策略,則是一起討論、一起負責。在各部門的執行上,就依據這樣的分工各自運作。印象中,我們創業至今,好像還沒有吵過架吧,我們都還滿⋯⋯

 

Edwin: 激烈地溝通。

 

Hsuan: 或是到講話比較大聲。

 

Edwin: 真的都還好、都還好⋯⋯

 

Hsuan: 對!甚至連激烈地溝通都沒有很激烈。我們 EQ 還算高,也都滿理性的,遇到意見或想法不同時,就是努力說服對方,或是說有一些喬事情的方式,在各自負責的部門策略或戰術上,就互相尊重、相信對方。

 

例如,在經營社群上,我覺得既然我們希望打造注重用戶體驗的錢包或生態系,用戶有任何疑難雜症,我們都應該要盡量協助。但 Edwin 並不認同,他認為這樣會花費太多時間與人力,去照顧所有人的需求,可能會造成極少數的用戶,不先自己動手找答案,只要有問題就想要問,會讓我們要花很多資源去照顧極少數用戶,他認為應該把資源花在優先解決用戶的重要問題上。因為這是 Marketing 的範圍,我也就尊重他的決定。

 

營收成長還是用戶成長優先?

 

Q: 這樣的分工可以理解。但在更關乎公司長遠發展的方向上,你們如何化解意見分歧?

 

Edwin: 公司剛成立時,其實沒什麼錢,我們有看到一個眼前立刻就可以 Catch 的機會。也不是說要賺什麼快錢,而是我覺得既然我們要提供服務,就應該做營收,能賺的錢就要賺。但 Hsuan 的想法不同,他認為還是應該要繼續把用戶做起來,把用戶做好,營收自然會跟著來,我們比較常在溝通這類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覺得比較像是兩人在鬥智。我們都知道對方會怎麼想、會怎麼說,然後想能不能提出更好的說法說服對方。這某種程度也有一些樂趣,感覺很好玩。但在創業前,我們也有討論到,萬一真的無法說服對方時怎麼辦?我們的 Agreement 是就聽 Hsuan 的,創業至今,也就只用過兩次。

 

Q: 等於平均一年用不到一次!聽起來,你們在創業之前的 Smart Contract 寫得不錯,各種溝通上可能發生的情況,都有對應的自動執行機制?

 

Hsuan: 這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我真的非常謹慎保守在使用它,不會動不動就覺得「我們當初不是就決定我說了算嗎?」總的來說,我比較偏夢想一點,例如想做 Ecosystem Building,去帶動更大的用戶成長;Edwin 比較偏實際一點,例如在不同階段,公司現在有多少現金、該賺多少錢。

 

Q: 創業至今,有沒有發生錢不夠用的時候?你們通常會怎麼解決?

 

Hsuan: 我們之前的確遇到過,創業資金快燒光了。當然我們還是儘量維持原本在做的事情,希望以比較小幅度的調整,能夠產生更多營收,或是先募一筆資金。我們當時其實有把各套劇本準備好,例如,資金還剩六個月時,要做哪些事情,萬一只剩兩個月,資金水位還是沒有起色,又要做哪些事情。比如說,是不是要接一些案子,先賺一點錢進來,讓大家多撐三個月,雖然對長遠發展來說比較不理想,但至少可以讓我們撐過去。

 

差不多就是 Flow 準備上線時。成為支援 Flow 的錢包,是我們很相信的路線,也相信這個合作會很有收穫、會很成功。但問題在於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等待,而我們投入了很多 Effort 在這上面,但 Flow 整體生態系的發展,終究無法只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也有想好,如果 Flow 成功或不成功,或是沒有那麼快成功,我們要怎麼樣才可以繼續支撐下去。

 

Edwin: 更早一次發生在我們剛創業時。剛創業時,我們都有去當過講師,Hsuan 教區塊鏈的技術,我教區塊鏈的 BD,努力先賺點零用錢養公司。後來真正更吃緊的時候,我們也想過是否能跟誰先借錢,或是我們兩人暫時不要拿薪水,各種選項都討論過。

 

當然,還算幸運,這些挑戰我們都順利度過了。儘管再怎麼缺錢,我們自始至終都沒想過要賺一點快錢 (編按:割韭菜),始終都還是想著,怎麼把這個系統建立起來,也許當下變慢一些,但不要背離我們的方向。

 

各種創業會遇到的挑戰,除了理性溝通外,我覺得我們兩人都滿重感情的,會支持彼此,也許這次你辛苦一點,下次就換我辛苦一點,我們都會覺得說「OK,彼此彼此」。

 

Q: 這真的有一種工程師才懂的志氣與浪漫!在你們的心中,希望 Blocto 成為怎樣的公司?

 

Hsuan: 希望公司能繼續維持新創思維,並成為全體目標一致的團隊。這類似 OKR 的精神,就是所有人對代表目標的 O (Objectives) 都能看得更清楚。我們知道,當團隊正在成長,規模正在變大,所有溝通與訊息傳遞會變得更困難,但我們還是希望大家都能知道公司目前的方向是什麼。

 

我們每週會有一個一小時,所有人都必須參與的會議。在會議上,我們會分享觀察到的市場狀況,公司之前做了哪些嘗試與調整,從中學習到什麼,接下來要往哪個方向發展。希望讓所有同事都能清楚知道,公司未來大約三個月的整體目標是什麼,我們最在意的事情是什麼,讓每位同事都能從自己的工作與角色中,去思考一些可以做到、符合公司整體目標的事情。

 

在這過程中,我們會有試錯的新創思維。也許會錯,然後可能會放棄或是修正,在這過程中,一起找出更好的方向一起前進。希望能熱愛自己做的產品,大家互相 Cover,而不只是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比較像是除了自己負責的部分外,盡可能在其他任何可以貢獻、Cover 的地方,把每個小縫都能補得很滿。

 

我還滿驕傲的,現在我們有二十多位同事,還能維持住這樣的文化。有個小故事讓我很有感觸。今年初,我們有一個被併購的機會,對方開得條件不錯,因為我們所有員工也都是公司股東,如果接受這個併購,所有人應該都能獲得不錯的報酬,等於提早出場,然後幫別人打工。我們有在會議上跟大家分析這當中利弊得失,能賺到一筆錢,但未來公司技術、產品與發展方向,未必能全部由自己控制。後來我請大家閉起眼睛投票,想或不想被併購的舉手,結果所有人都舉手不想被併購,沒有任何一個人舉手想要被併購,大家都想要繼續打拼下去,那個畫面真的很感動我。

 

Q: 要讓所有節點都產生共識,這真的是很難得的經驗。其實 Blocto 與 AppWorks 也很有緣,你們在 2019 年創業那一年就加入 AppWorks Acclerator 成為校友,畢業後又成為 AppWorks 的投資案。你們覺得加入 AppWorks 為創業者校友所打造的社群,對你們往後的創業有哪些幫助?

 

Edwin: 我覺得有兩個面向。第一個,就是 Networking,比如說,我們跟 Flow 團隊第一次正式的會議,就是 AppWorks 介紹的 (編按:AppWorks 是 FLOW token 在 IEO 時,全球第二大的機構投資人),隨後以此開展出深度的策略合作。AppWorks 有 Accelerator、VC,還有培養軟體人才的 School,這一整套體系很不錯,等於方方面面的人都會碰到,創業者不管要找創業與商業合作夥伴,甚至是找人才,在 AppWorks 的體系中都有機會遇到。

 

第二個,是在各自的創業旅程中,彼此一起交流與學習的創業者同儕。當然,我們一直很努力做出一些東西出來,但其實也會很害怕做錯方向,而自己並不知道,把資源和心力消耗在一些無法產出成果的地方。在 AppWorks,有非常多和其他創業者交流的機會,不論是私下或是 AppWorks 主辦的活動,因為區塊鏈還是非常新的產業,許多事物都正在發生,需要不斷去探索,我們不會期待別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但至少會有其他創業者跟我說「欸!你不要浪費時間在這裡了,你應該去做其他事情,我試過了,在這裡是不會成功的。」我覺得對我們來說,這非常受用。

 

Hsuan: 作為一位創業者,要經營一家新創事業,有非常多知識需要學習。AppWorks 的 Master Team,會提供一些課程與輔導,比如說人才招募、法務、財務上的知識架構,當然創業者本身要努力做功課,但 AppWorks 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入門,知道要先從哪邊著手,再從此延伸更深入的學習。另一個收穫,是我在 AppWorks 認識了不同國家在區塊鏈產業的創業者、或是其他領域的學長姐,這是非常有幫助的 Connection。

 

Q: 很高興聽到加入 AppWorks 的創業者社群,真的對你們的創業有幫助。展望未來半年到一年,Blocto 有哪些新計畫?

 

Hsuan: 我們會繼續發展跨鏈的應用,希望能吸引更多現在還在幣圈、鏈圈以外的用戶加入。例如,我們現在發展最成熟的公鏈合作,就是 Flow,希望在這個基礎上,開啟更多的跨鏈應用的合作,把我們的優勢擴展到例如 Solana、Polygon、BSC 上,這已經慢慢在發生。

 

在應用上,會從純 NFT 和 Gaming 再往外擴一點,例如 GameFi,或是稍微結合一些 Finance、交易或是買賣加密貨幣等服務。如果大家對於 Metaverse 的想像更明確、更清楚,或是整個產業體系更加成熟,我們也會在此佈局。

 

Edwin: 除了產品與技術層面外,我們一開始就是想做幣圈、鏈圈外的市場。這其實滿好玩的,我們一直在進攻這個市場,比如說,未來一段時間內,區塊鏈的使用人數,從總人口的千分之一增加到百分之一,別人可能會覺得不過就是百分之一的小市場,但對我們來說,就是水漲船高、十倍成長紅利的可能,其實我們一直關心那些準備但尚未進入區塊鏈世界的潛在用戶,一直在思考,是否有做出真的滿足這群人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Blocto 經驗給創業者的 Takeaways:

 

1. 找到明確的北極星 (創業的長期目標):創業是一趟充滿各種未知變數和挑戰的旅程,找到明確的北極星,才能持續朝同一個目標打磨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

 

2. Co-Founders 間不可能總是會產生共識:感情、默契再好的朋友或同事一起創業,都有可能發生想法不同、溝通不順的時候,創業前,對於各種可能阻礙「凝聚共識」的情況,以及如何解決的討論越清楚越好。

 

3. 信任是點點滴滴累積而來:不論對創業夥伴、員工來說,建立信任或向心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透明與開放的溝通,則是逐步累積信任的重要過程。

 

作者簡介_李欣岳 (AppWorks 媒體公關總監)

負責媒體與社群溝通相關輔導。加入 AppWorks 前有 18 年媒體經驗,是台灣第一批主跑網路產業的記者,先後任職《數位時代》副總編輯、《Cheers 快樂工作人》資深主編、SmartM 網站總編輯。畢業於交大管科系,長期關注媒體產業變化,熱愛閱讀商業與科技趨勢、企業與人物故事,樂於與人交流分享,期許自己當個「Internet 傳教士」。

延伸閱讀

台積電法說》電價上漲壓力,魏哲家:將找客戶分擔「不排除漲價」!半導體展望、資本支出、AI需求一次看

2024-04-18

PChome虧損,它卻大賺!全台首推iPhone訂閱制,近兩年營收成長30%,網家小金雞如何讓華碩、三星搶合作?

2023-10-11

張瑜珊上任滿周年,網家第2季續虧…專家:規模萎縮是必然趨勢,「不可能再回到過去榮景」

2023-08-15

網家連2年虧損,網傳「PChome近期倒閉」,公司重訊闢謠:保留法律追訴權…為何仍對營運有信心?

2024-03-28

網家連虧三季,Q3每股續虧1.16元...為何仍對營運有信心?從3處下手擺脫低潮,看好A7園區拯救業績

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