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後,與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執行長張幼翔做了一場專訪,除了談到TBMC的選題策略及競爭優勢外,對於台灣生技業如今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也有不少討論,藉此與大家分享。
▲照片來源:TBMC。
張幼翔於去年3月正式接任TBMC執行長,但直到最近才接受專訪,顯示他做好準備、謀定而後動的性格。至於他會被賦予重任,接下TBMC這個眾所矚目的重要職務,與他過去的資歷有很大關係。
張幼翔畢業於台大化工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化學工程博士,去年回台灣之前,已有37年在美國等地工作的經驗,專長為再生醫療、細胞/基因治療、生物製劑等。
張幼翔曾在瑞士羅氏大藥廠(Roche)擔任全球工程與策略最高主管,更早之前,則擔任Genentech全球製造科學與技術高級總監。
在Genentech服務時,張幼翔與當時老闆兼導師(mentor)、也是現任TBMC董事長楊育民,建立很深的工作默契,也成為兩人在TBMC再度攜手合作的基礎。
職場經歷豐富 張幼翔是少數生產製程專家
張幼翔的職場生涯,經歷了生技行業中很關鍵的合併收購與不斷演化。2019年,美國必治妥施貴寶製藥(BMS)以740億美元收購Celgene(賽基),創下最大的醫藥交易案,顯示美國藥業看好細胞與基因治療的未來發展潛力,而當時他正擔任Celgene的企業副總裁暨全球細胞療法製造企業副總裁。
此外,在加入TBMC之前,張幼翔博士曾任職於藥明生基(WuXi Advanced Therapies),這家公司衍生自藥明康德集團,正是專注於細胞與基因療法的專業CDMO公司。
張幼翔這些資歷,與過去從海外回台的生技業歸國學人有很大不同。過去海歸的生技專家,大部分都是研究人員,像張幼翔這種專精生產製程的專家非常少,因為台灣沒有很強的醫藥製造基礎,全世界先進的生技製程與工廠都在歐美國家。張幼翔是少數在多家國際級企業歷練過,並且畢生經驗都聚焦製造與製程的頂尖專家。
▲TBMC執行長張幼翔在多家國際級企業歷練過,是聚焦製造與製程的頂尖專家。照片來源:作者拍攝。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職涯歷程由自有研發產品與製造量能的藥廠,轉變為專注於細胞與基因療法專業委託的CDMO公司,也揭示傳統大藥廠因應新興生醫科技的興起和產品演進,帶動高階代工製造技術與營運模式的轉變和商機。
張幼翔所擁有由生技藥品到細胞與基因治療的製造經驗與背景,正是他回台灣後,能夠為以專業CDMO製造代工為定位的TBMC貢獻之處。
再者,去年美國發布「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以國家安全為由,明確對中國5家生技公司發出禁令,分別是華大基因、華大智造、Complete Genomics(華大智造美國子公司)、藥明康德及藥明生物。
張幼翔表示,受惠於生物安全法案,美國生技公司以往與中國代工藥廠合作,現在美國業者積極尋找替代方案,也找上TBMC。台灣公司如今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客戶來參觀後,也對TBMC實驗室建置速度、人員素質等都留下深刻印象。
「生物安全法案讓我稍微喘一口氣,因為直接跟中國競爭會很硬,」張幼翔不諱言提到。
天時地利人和 台灣生技業機會來了
▲照片來源:TBMC。
如今,闊別多年終於回到台灣企業的張幼翔,問他為何回來接TBMC?他說,最基本的想法是,「因為台灣生技業此刻機會實在太好了,從天時地利到人和,所有條件都已齊備。」
所謂的天時,指的正是生物安全法案帶來的商機。過去中國在CDMO的競爭力比台灣強,生產成本也比台灣低,但生物安全法案給台灣一個全新的起跑機會,台灣可趁勢取得中國同業釋出來的訂單。
在地利上,台灣佔有良好的全球供應鏈地位、完善便利且具成本效益的基礎建設和醫療環境,投入生技醫藥研發與製造業,其實性價比相當高,可以做地又快又好又便宜,未來台灣CDMO的機會不容小看。
至於人和部分,張幼翔認為,台灣有充足優秀專業的生技人才,特別是政府支持如工研院或生技中心等單位,協助提升產業能量,成為研發和製造的有力支柱,這是很大的競爭利基。如今不只歐美人士不願進工廠,甚至在亞洲,也不是每個國家都像台灣這樣。
待過全球許多企業,張幼翔對於世界各國的競爭力如數家珍。張幼翔舉例,他在Genentech服務時,公司在亞洲設有工廠,但無法雇到足夠願意進廠上班的技術人員,他們寧可去做能夠待在辦公室的工作,覺得進工廠比較low,因此人員聘僱持續成為工廠營運的重要議題。
另外像美國,疫情之後,經濟發展面臨轉型與挑戰,許多人偏好商業、服務業與彈性工時,不願意再做薪資與工時固定的製造業,工業起家的產業環境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在醫藥研發製造委託服務領域(CRO或CDMO)中,成本低、效率好、速度快等性價比高的公司,將具有競爭優勢。
也就是這些不斷累積的經驗,加上多年來與台灣廠商的合作往來,讓他更加確認台灣企業在成本優勢上比其他國家更強,員工的工作態度及道德責任感等也都是一流,並且在製造文化外,台灣還有保障及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優勢。
以台積電為師 聚焦發展四大領域
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都具備下,張幼翔認為,更重要的是TBMC這家公司,從商業模式、政府出資到合作夥伴,處處都以TSMC(台積電)為學習標杆,可以說在戰略上已站在置高點,隨時準備起跑及起飛,讓他深深感覺台灣CDMO成功機會相當大。
因此,他相信TBMC一定可以像過去的TSMC,成就一番事業。張幼翔還不忘拿出《晶片島上的光芒》請我簽名,他說他把整本書都讀完了,對於TSMC的努力的過程與成功的經驗,有很深刻的認識,這些都會是未來TBMC效法學習的模範標杆。
我們的話題也談到最重要的選題策略,也就是TBMC要如何選擇戰場。張幼翔說,TBMC聚焦發展四大領域,分別是核酸、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和複雜的生物製劑。
▲圖表來源:公司簡報
為何是這四個領域?首先,觀察目前全球生技CDMO市場競爭狀況,核酸、基因治療、細胞治療這三個領域,如今都是處於成長期的新興領域,競爭對手也不是那麼多,因此很值得TBMC投入。
至於小分子藥早已是紅海市場,另外生物製劑也有全球領先廠商,只是生物製劑範圍很大,除了單株抗體已有較多競爭者,在ADC藥物、雙特異性及三特異性的抗體藥物等,目前雖然也有競爭者,但還有很大的發展機會。
張幼翔舉例說,像大家常講的CAR-T療程,是一種結合基因治療及細胞治療的免疫治療法,超越一般傳統治療模式,達到個人化治療與精準醫療的目的。
目前有些CAR-T療程治癒率高達九成,比傳統上最佳治癒率二至三成,可以說已經好非常多,只是因為製程不成熟,所以一個療程花費驚人,這對很多人來說根本無力負擔。而如何大量生產並降低成本,這將是個大機會,也是TBMC可以全力發展的方向。
張幼翔說,生技發展日新月異,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早年全世界最大的藥,市場規模大約10億美元,後來成長十倍至100億美元,例如降血脂藥的市場規模就是如此。
如今,上市藥品的市場規模更加擴大,如GLP-1從早期治糖尿病的藥,再到現在的減肥藥,適應症愈多,市場機會愈大,上看千億美元的規模,成長潛力很驚人。
經營團隊組建完成 未來將站上國際舞台
選好戰場之後,接下來就要看TBMC要如何達到目標了。目前TBMC員工已擴充至近百人,經營團隊也都已組建完成,另外南港製程研發實驗室已於去年6月建置完成,可以提供核酸、基因治療、細胞治療與複雜生物藥品四大類新興生技藥品多面向的製程開發與分析服務。
另外,去年底TBMC完成A輪募資,有助於竹北GMP廠房建置和設備擴增,達到階段性的里程碑。
▲圖表來源:公司簡報
此外,TBMC的製程與分析開發技術以及文件管理系統與美商韌力合作,人才與專門知識來自工研院與生技中心,至於大股東包括國發基金、美國韌力等,若計算國發基金、耀華玻璃和行政院科發基金等泛公股,合計持股約35%。
對於TBMC今年的目標,張幼翔說,今年2、3月已有不少美國大公司來TBMC做DD(盡職調查),全年目標是預計要簽下全球指標廠商訂單,主要會是以美國市場為主,另外日本也會有。
至於未來的上市計畫,張幼翔強調,至少要在淨利轉正情況才上市,他希望TBMC上市目標時程,可以早於同業平均年限。
前TBMC董事長、目前無償擔任TBMC財務長的瞿志豪說,過去台灣發展生醫產業,有一點比較可惜的是,沒有將布局延伸到製程領域,大部分都只投入做研發,但研發導向的公司,雇十幾個研發人員就已經很多了,但製造業可以養活更多人,創造更大規模的營收,台灣要全力發展CDMO的目標,TBMC將是一家最受矚目的企業。
▲圖表來源:公司簡報
過去,我採訪國內生技產業,也與多家CDMO廠CEO做過訪談,不過,多年下來,能夠站上國際舞台的企業並不多。如今TBMC以TSMC為範本,從商業模式、政府出資到合作夥伴,處處以TSMC為學習標杆,如今,TBMC又找到一位資歷最強的執行長,又有清楚的產品定位與發展方向,未來的發展令人期待。
TBMC未來能否寫下與TSMC一樣的成功故事,不只是台灣生技業能否站穩全球CDMO領先地位的重大嚐試,更是產業邁向國際市場的重大布局,確實值得國人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