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今周刊》「台灣大未來 國際高峰會」6月19日邁入第二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籌備院長張坤正以「AI賦能 打造智慧醫療大健康生態圈」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醫療現場面臨人力短缺的嚴峻挑戰,醫院紛紛引進新科技分擔勞務、增加工作效率,人工智慧(AI)在診斷、管理、照護中都發揮關鍵作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籌備院長張坤正說:「少子化、高齡化嚴重的未來,醫師更需要轉型與AI合作。」
AI救命!從居家到醫院一路守護健康
▲張坤正分享AI在醫療技術上的各項應用,以及普及狀況。(蕭芃凱攝影)
張坤正以心肌梗塞為例,台灣醫療單位面對的難題是,心肌梗塞的症狀不一定是典型胸痛,可能導致心電圖拍攝或解讀延遲,太晚啟動緊急心導管治療。而中醫大附醫開發的AI模型協助診斷,找出高風險病人,提醒醫護。
2021年以來,AI協助判讀院內心電圖每年達17至19萬張,協助急診心電圖判讀每年達8至9萬張。除了判讀外,院前的AI心電圖診斷技術也深入社區。「中台灣AI救心網」是在救護車上的微型貼片心電圖,加上AI 30秒內完成診斷,大幅縮短救護車送醫到完成救治的時間。目前這項技術的部署深入中彰投地區甚至離島澎湖,已協助判讀超過萬張心電圖。
深入社區之後,攜帶式AI聽診器更深入居家,可以透過智慧手錶、輕巧的AI聽診器等工具偵測心房顫動,早期發現民眾健康風險、儘早獲得治療。
此外,中醫大附醫團隊也利用擴增實境(AR)進行術前規劃,例如運用3D電腦斷層掃描圖、AI演算來規劃封堵左心耳的術式,預防討中風。這樣的術前準備使醫師在手術過程可以更精準、快速地處置病灶。
從醫院到居家護理,AI已滲透人們的生活,與醫師合作提升醫療品質、追求人類健康。
中醫大附醫透過與國立衛生研究院、廣達電腦等多個國內外機構合作,達成許多智慧醫療領域的成就,如「戴維斯卓越獎」。張坤正表示,除了產業端、學術端共同開發AI工具解決臨床需求,也需要政府投入資源、共同努力,「才能從智慧醫院走向智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