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理財 etf 台股 殖利率 2024總統大選

我有多少退休金?年金改革關鍵一役

我有多少退休金?年金改革關鍵一役

今周刊整理

焦點新聞

UDN.COM

1048期

2017-01-19 09:20

1月7日上午,總統蔡英文步上專機,展開9天8夜「英捷專案」出訪中美洲的行程。事前沒人注意到,她的隨身行李中,夾著一份年金改革資料;10多小時漫長航程中,蔡英文在頭等艙座位上頻頻翻閱資料,並同步和台北幕僚連線,隨時掌握當天在台中舉辦的年金改革分區會議狀況。

綜觀行政院年金改革辦公室提出的各種方案選項,主軸大致是多繳、少領,以及18%退場等;但除此之外,多年來陸續曾被討論到的許多配套問題,包括勞公教年資可併計、杜絕「雙薪肥貓」、「防嫩妻條款」等等,政府提出的方案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規劃輪廓。
 

勞保、公教費率上限 準備調到18%

 
其中,所謂「多繳」,就是準備提高我們每月繳給年金的金額。根據「備選方案」規畫,公教人員退休金、勞保「法定費率」上限,都預計調高到18%。
 
勞保費率現行9.5%,依法原已規畫調高到12%,外界認為,若再調高到18%,對在職勞工衝擊不小。對此,年金改革委員會執行長林萬億說,「費率可漸進式提高,不一定要到18%,將開放大家討論。」
 
降低退休金給付、也就是「少領」部分,年改辦預計將拉長平均投保薪資採計期間,以更公平的方式計算退休金。
 

投保薪資採計期間拉長 15年起跳

 
目前我國勞工投保薪資,是以最高60個月(5年)的平均投保薪資計算,軍公教人員投保薪資,則是以最後1個月的薪資計算。與其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多數採「終身」工作平均薪資計算相較,我國年金財務注定體質不良。
 
這次年金改革備選方案中,「平均投保薪資採計期間」準備了15年、20年、25年三種方案提供選擇。不管最後選擇哪種方案,未來勞保與公教退撫年金給付的計算基礎,都將比現在更接近實際投入的保費,達到杜絕「高薪低報」、或者職業工會投保勞保者「在退休前快速拉高投保薪資」的問題。
 

軍公教18%優存利率也將改革

 
俗稱「18趴」的軍公教優惠存款,長年以來也是年金改革的另一主戰場。根據年改辦規畫,改革方向主要是設定「基本生活保障」的地板門檻。加上18%後,如果退休軍公教的月退休金給付總額超過「一定金額」,其18%就應逐年調降,目標是「一段期間」存單約滿後,原本儲存的本金就不再續存,將交還本人。
 
至於何謂「一定金額」?年改辦目前設定4個「地板門檻」,分別為:基本工資(現為21009元)、年終慰問金領取標準25000元、低收入戶最低生活費2倍、公務員委任一職等薪俸32160元。至於要選擇其中哪個門檻,將留待年金改革國是會議討論決定。
 

年資併計,促進人才流動


為促進人才流動,此次年金改革也將推動不同職域「年資可攜」的制度大革新。未來不管是公務員、教師轉往私部門任職,或是一般勞工轉任公職,都將適用「年資併計,年金分計」的處理原則。
 
此外,過去退休軍公教轉往財團法人、私校任職,領退休金同時又領全職月薪的「雙薪族」不少,常被批評是「雙薪肥貓」。對此,年改辦有意在這次年金改革中,一併訂出「雙薪族」請領年金的標準,只要全職工作薪水超過一定水準,就要停領年金,或只能領取部分退休金。
 
另方面,過去退休軍公教配偶請領月撫慰金的條件,原是退休生效時,兩人必須有兩年以上婚姻關係,且配偶年滿五十五歲起才能請領等同原月退金二分之一的撫慰金,在這次修正中,除了準備將請領金額降至三分之一外,並再上調請領年齡至六十五歲,且要求退休生效時,配偶與軍公教人員必須具備十五年以上婚姻關係。這被外界形容為「防嫩妻條款」,避免過去與老榮民「假結婚、真詐財」的爭議發生。
 
種種制度面的改革之外,林萬億表示,此次針對公教人員調降退休所得節省的經費,計畫全數或部分用於挹注公教退撫基金;勞保部份,則計畫編列政府預算分年撥補勞保年金化前的財務缺口,初步規劃每年至少兩百億元。但他也特別強調,「政府不再輕易承諾最終支付責任。」
 
換句話說,無論是軍公教或勞工,未來都不再能天真的仰賴政府「一定會想辦法給付退休金。」要讓基金永續,就要隨時依照精算結果,進行最適當的制度調整,而這正是讓台灣退休金難題獲得解決的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

富人看趨勢,窮人才追漲跌!景氣壞到何時才是谷底?林奇芬:當市場開始歡呼不再升息時就是考驗

2022-10-20

升息、資金退潮期,哪些ETF反而看俏?林奇芬:除了金融ETF(0055),這3種也是受惠族群

2022-04-14

0050、0056、00878規模破千億!投資人愛ETF遠勝基金,林奇芬看台股ETF:這1檔表現意外的好

2023-02-18

0056、00878規模雙雙突破2千億元!高股息ETF能不能賺配息也賺價差?林奇芬6檔ETF比較

2023-06-13

究竟要準備多少錢,才能好命喊退休?林奇芬3理財建議:50歲後的退休金規劃應增加「這件事」

202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