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接種後疫情卻燒得更旺…這3個關鍵因素告訴你 為何中國疫苗外交成效可能很掉漆

接種後疫情卻燒得更旺…這3個關鍵因素告訴你 為何中國疫苗外交成效可能很掉漆

林信男

全台防疫報導

shutterstock

2021-06-25 17:31

美國總統拜登於6月上旬宣布,美國政府將購買5億劑輝瑞(Pfizer)疫苗,無條件捐贈給92個中低收入國家,該消息所揭示的,是美、中之間「疫苗外交」(vaccine diplomacy)競爭的白熱化,而就後續發展來看,雖然中國較早啟動疫苗外交,但美國極有可能迎頭趕上。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問題高級研究員黃延中(Yanzhong Huang),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對中國來說,2021上半年,是執行疫苗外交的「黃金時期」,主因在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疫情依舊嚴峻,無暇顧及他國,相較之下,中國疫情已受控,有餘裕對尚未取得疫苗的國家提供疫苗,使自己成為唯一貢獻者。

 

截至本月初,中國累計已向國際社會,提供約3億5000萬劑新冠肺炎疫苗;該國外交部長王毅指出,中國已對東南亞國家,送出1億劑疫苗。

 

在上述情況下,中國原本擁有絕佳機會,可在疫苗外交舞台上大顯身手,但以下3個因素,卻讓美、中兩國的疫苗外交競爭局面,出現明顯變化。

 

一、美國聯合盟友迎頭趕上 中國面臨強大對手

 

自美國展開大規模疫苗接種以來,疫情已逐步受控,該國取得的疫苗數量,不僅足以供國民施打,也有能力援外。

 

除拜登宣布,美國政府將購買5億劑疫苗,捐贈給92個國家外,美國也在今年的「7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中,與其他成員國協商,決議共同捐出至少10億劑疫苗給他國,盼加速終結新冠病毒大流行。

 

黃延中強調,拜登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奪回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而對他國捐贈疫苗,正是最容易達標的方式,「美國有能力,也有政治意願」,這將使中國在疫苗外交上,面臨一個強大的對手

 

另一方面,為因應中國的疫苗外交,日本也開始出招,陸續對台灣、越南捐贈疫苗,並預計於7月初,向印尼、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送出疫苗;換言之,這場疫苗外交競爭,已有更多國家參與其中,中國不再是「唯一玩家」。

 

二、中國疫苗效果不如預期 採用國疫情未受控

 

雖然中國期待透過疫苗外交,強化國際影響力,但,疫苗保護力不如預期,恐使中國疫苗外交的成效,大打折扣

 

包括《紐約時報》在內,已有數家外媒報導,包括智利、塞席爾、巴林和蒙古等依賴中國疫苗的國家,即使接種率都來到50%以上,卻未能有效防堵疫情擴大,導致前述4國,在疫情最嚴重的10個國家中,全數「榜上有名」。

 

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Jin Dongyan)認為,「如果疫苗效果夠好,就不該發生這種狀況,中國方面,有責任解決此問題。」

 

中國的國藥、科興兩款疫苗,雖陸續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核准,供緊急使用,但尚有許多國家,未開放採用中國疫苗,主因在於,中國在相關數據的提供上,仍不夠透明。

 

對此,前新加坡外交部常任秘書考斯甘(Bilahari Kausikan)直言,中國的疫苗外交頗為拙劣(clumsy),「這會導致外界質疑疫苗功效,不符合中國的自身利益。」

 

三、不願過度依賴中國 避免相關政治影響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分析師史旺(Hannah Sworn)以南海地區國家為例指出,這些國家偏好透過多元管道取得疫苗,藉以避免過度依賴中國,所帶來的政治影響。

 

簡言之,向中國求助,或許能繞過諸多繁文縟節,快速取得疫苗,但這些「受贈者」在面臨外交壓力時,將更顯脆弱。

 

考斯甘認為,面對疫情威脅,收到疫苗的國家,當然會對贈與者,表達感謝之意,但,「感謝」在國際關係中,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情緒,不會有國家因為收了疫苗,就決定與某國形成戰略聯盟,這些攸關國家利益之事,都不是單一因素可左右的。

 

他強調,外交政策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疫情遲早會告終,屆時,因獲得疫苗而表達的感激,也會跟著結束,中國、美國捐贈疫苗給他國,所創造的影響力,只是暫時的;接下來,國與國之間,肯定會再找到其他領域,繼續競爭下去。

延伸閱讀

萬海飆300元新天價、貨櫃三雄又漲停! 航運股景氣還會熱多久?陽明前董座揭「3重點、1變數」

2021-06-28

除了捐贈台灣2萬劑疫苗 立陶宛還做了這2件事 讓中國怒嗆:圖謀不會得逞!

2021-06-24

4個Q&A看懂Delta變種病毒有多難纏!專家憂秋季恐出現新一波感染潮,接種疫苗能帶來多少保護力?

2021-06-22

創業家如何將球推進洞?

2018-01-19

為解決年輕人低薪問題 師大率先成立控股公司鼓勵創業!

201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