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60)
韓國,一向是台灣最可敬的對手。
經濟上,兩國有相似的發展軌跡;產業上,兩國也常存在競爭關係。
過去10年間,韓國的經濟、貿易、政治、社會,隱然存在環環相扣的病徵,種種症狀蓄積的民怨,因為一場師出無名的戒嚴令而徹底爆發。
細究之下,韓國面對的困境,其實有許多值得台灣借鏡深思之處。
這是一齣連創意最大膽狂放的韓國影視產業,都難以想像的荒誕劇本。
12月3日深夜,韓國總統尹錫悅發表緊急談話,指控在野黨掌握多數的國會癱瘓政府,為保護自由民主主義,防範反國家勢力的顛覆威脅,全國將自當天23時起,實施「非常戒嚴」。
國防部隨即成立戒嚴司令部,甚至調動專責反恐行動的特種兵團「白虎部隊」,搭直升機空降位於首爾汝矣島的國會議事堂,試圖落實戒嚴令上的「禁止國會與一切政治活動」條款;與此同時,反對戒嚴群眾快速集結,以肉身阻擋軍警控制國會,掩護議員翻牆入場舉行臨時會議。
炸鍋》「他是清醒的嗎?」
影視圈鳴槍 上班族、學生、社團跟進
4日凌晨1點,3百名議員組成的國會,以出席190人全數贊成,通過解除戒嚴議案。由於軍隊不願濫用武力鎮壓、拘捕異議者,尹錫悅在凌晨3點半宣布尊重國會意願,國務會議隨後也決議解除戒嚴,結束驚心動魄的6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