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美國優先」並非其原創口號,而是美國歷史上孤立主義的一再反芻。
第一位飛越大西洋的傳奇飛行員查爾斯·林白,在二戰爆發前曾在全美極力鼓吹美國應遠離歐洲戰爭。
而在1992年共和黨初選中,挑戰老布希的派崔克·布坎南,則批評美國介入伊拉克與科威特的戰爭,並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主張美國應專注於自身利益而非全球責任。
這些歷史人物不僅塑造美國政治的孤立主義,更成為川普政策的靈感來源,使「讓美國偉大」成為影響全球的政治信條。
自二次大戰結束,美國一直以軍事同盟、經濟援助、和外交談判等策略,確保國際穩定,形塑全球秩序。
但近年來美國外交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烏俄戰爭、北約組織(NATO)關係、美中競爭等議題。
川普政府的對外政策與歷屆政府截然不同,不僅影響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也對盟友產生深遠影響。
川普親俄政策引爆美國內部分裂!烏俄戰火下,美俄關係將走向何方?
美俄關係自冷戰結束後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
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曾嘗試與俄羅斯建立合作關係,例如支持俄羅斯的市場經濟改革,並促進兩國軍備控制協議。
但隨著普丁在2000年上台後的強硬政策,美俄關係開始趨於緊張。
2008年俄羅斯入侵喬治亞、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進一步惡化美俄關係。
在此背景下,川普對俄政策顯得異常寬大,例如:不顧他的國安團隊與國會的反對,多次試圖撤銷美國對俄羅斯因為入侵克里米亞的制裁;在2018年赫爾辛基與普丁的峰會,公開質疑自己情報機構,認為俄羅斯沒有干預美國選舉;甚至拒絕譴責俄羅斯軍事情報總局(GRU)在阿富汗懸賞殺害美軍,輕描淡寫的說是假新聞;乃至於2022年2月俄羅斯大規模入侵烏克蘭前夕,公開讚揚普丁的軍事行動是天才之舉。
這些舉措與傳統美國對俄立場南轅北轍,引發國內外對美國外交政策的疑慮。
近年來,俄羅斯積極運用資訊戰影響國際輿論,更在美國媒體平台肆無忌憚地散播假訊息。
根據美國情報機構,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與軍事情報總局自2014年開始,透過社群媒體與網路平台影響美國選舉,加深民主與共和兩黨對立。
美國本土的保守媒體與俄羅斯資助假新聞的推波助瀾下,助長國内政治的兩極化。這使得美國社會對政府機構、傳統媒體的信任度下降。
而川普的支持者中更有爲數不少的人,認爲普丁的價值觀,如反同性戀(LGBTQ)與他們一致。因此他們仇視民主黨的程度,更甚於厭惡普丁的獨裁。
烏俄戰爭是二戰後歐洲最嚴重的軍事衝突。美國及北約對烏克蘭提供的軍事與經濟援助,使烏克蘭能夠在戰場上抵擋俄軍攻勢。但在這種環境下,美國對烏俄戰爭的態度出現了不一致的聲音。
民主黨與日漸式微的傳統共和黨主張對俄羅斯採取強硬的政策,而川普領導的共和黨則認為美國應該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甚至完全退出歐洲事務。
這種內部分歧不僅影響美國外交決策,也可能影響未來美國在西太平洋衝突的立場。
美國孤立主義抬頭 台海局勢出現變數
冷戰結束後,美國一度希望透過經濟合作促進中國政治改革。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崛起與軍事擴張,美中在貿易、科技、南海問題等領域的競爭逐漸加劇。
近年來美中關係進入新一輪對抗,包括貿易戰、限制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和以「印太戰略」對抗中國。
這些政策顯示美國對中國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並對台灣的戰略地位產生影響。
美中關係的變化直接影響台灣的安全環境。
川普第一任時期,美國國會雖然通過《台灣旅行法》與《台灣保證法》加強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但2016年12月,川普接受福斯新聞採訪時提到,除非美中在如貿易上達成協議,否則美國不必被「一個中國政策」束縛。
此言論引發國際關注,因為它暗示台灣可能被用作美中談判的籌碼。這讓外界對美國在台海問題的承諾產生疑慮。
而拜登政府在對台政策非常明確,不僅多次強調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還提升軍售與軍援規模,強化台灣自我防衛能力。同時也積極推動「印太戰略框架」深化與日本、澳洲、印度的合作,確保區域安全與戰略平衡。
這些戰略框架不僅制衡中國影響力,也顯示美國透過多邊合作維持印太地區的穩定與開放。
但若新一屆政府在「美國優先」包裝下的孤立主義擡頭,選擇削弱與印太地區的安全合作,不僅可能影響美國與日本、澳洲、印度等盟友的互信,也可能讓中國在該地區獲得更大的戰略優勢。
因此如果未來川普降低對台灣承諾,不僅可能影響台海局勢,還可能對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布局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的政黨輪替與政治變化,使外交政策與國際局勢充滿不確定性。
這種變化可能導致區域安全架構的重新調整,甚至削弱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進一步改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美國戰略退縮往往帶來更大衝突:韓戰歷史殷鑑不可忘
二次大戰後,美國推動「馬歇爾計劃」,向戰後歐洲提供超過相當於今天幣值的1,75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以重建基礎建設、恢復工業生產、和發展市場經濟。
這不僅幫助西歐國家迅速擺脫戰爭創傷,也防止共產主義勢力在動盪中擴張,並鞏固美國在自由世界的領導地位。
馬歇爾計劃的成功顯示,美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時,能有效塑造全球戰略格局,確保國際秩序的穩定與經濟發展。
這項政策不僅強化了美歐之間的戰略聯盟,也為後來的北約的軍事同盟奠定基礎,使美國在冷戰期間能夠圍堵蘇聯。
然而歷史經驗也顯示,戰略退縮往往帶來更大的衝突與不穩定。
1938年英國與法國在《慕尼黑協定》中對納粹德國採取綏靖政策,允許希特勒吞併捷克的蘇台德地區,以換取德國不再進一步擴張。
這種妥協並未能阻止納粹擴張,反而助長希特勒的野心,最終在次年全面入侵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樣地,美國在韓戰爆發前的亞洲政策,使北韓與蘇聯誤判美國的決斷。
美國在1949年撤回駐韓部隊,僅留下少數軍事顧問,且未提供南韓重型武器。而1950年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未將南韓納入美國的「防禦周邊」。
這些政策信號使北韓與蘇聯誤判美國不會積極捍衛南韓,進而在同年6月發動全面入侵。
杜魯門總統被迫介入戰爭,以避免共產勢力在東亞擴張。四年下來韓戰的結果美國軍人36,000人戰死,付出慘痛代價。
因此從歷史經驗來看,美國的外交選擇對全球穩定與戰略格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當美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承擔長期戰略責任時,往往能夠塑造有利的國際秩序,促進盟友安全與經濟發展。
但當美國選擇退縮,無論是出於國內政治考量或短期利益計算,都可能導致盟友信心動搖,使敵對勢力趁機擴張,進一步改變全球權力平衡。
因此川普政府未來在印太地區的戰略選擇,將直接影響亞洲的穩定與安全,也將決定美國能否維持全球領導地位。台灣是美中競爭的核心焦點之一。若美國削弱對台支持,不僅將加劇台海危機,還可能引發區域盟友對美國安全承諾的質疑,進而促使日本、韓國、澳洲等國調整自身安全戰略,甚至尋求如核武在内的替代性安全保障。因此這種美國的戰略退縮將不僅限於台海,更可能導致中國在印太地區擴大影響力,削弱美國長期累積的國際領導優勢。
川普若出賣烏克蘭 恐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台灣也可能陷戰火
如果川普政府真的出賣烏克蘭,導致北約瓦解,世界將面臨更高風險的軍事衝突,甚至可能步向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台灣也將可能陷入戰火。
那些聲稱美國無法同時支援烏克蘭,因為「真正的威脅來自中國」的美國政治人物,如美國副總統梵斯,實際上只是在為孤立主義尋找藉口。
他們假借中國崛起之名,掩飾自己對國際參與的抗拒,但結果將是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使其不再承擔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
這種戰略退縮將不僅危及歐洲安全,更會讓中國在印太地區更加大膽地擴張影響力。解放軍從來沒有在第三島鏈演習過,其最近在澳洲和紐西蘭附近海空域實彈演習,可以此觀之。
拜登總統已四次明確表態,若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將出手相助,進一步強化美國對亞太盟友的安全承諾。
相較之下,川普在對台問題上的立場卻顯得曖昧不明,不僅屢次對台灣發表不實指控,更在多個場合表現出對台海安全的漠視。
川普拒絕支援烏克蘭所釋放的訊號,正是美國不願堅守民主與主權原則,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亞洲,都將讓獨裁勢力更為猖獗。
這種對國際參與的退縮並不會讓美國強大,反而會削弱與盟友的互信與合作,使全球安全架構更加脆弱,最終讓俄羅斯與中國這兩大獨裁國家得利。
不想淪為美中棄子 台灣能做什麽?
哈佛教授也是前美國防部官員埃利森 Allison 説:川普與習近平都願意坐上談判桌,並「做生意」。艾利森說這交易可能會讓台灣付出代價;在台美中的三角關係中,台灣將被貶值,因爲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川普認為台灣是美國的核心利益。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鷹派代表之一,他長期支持台灣,推動抗衡中國的立法,如《台灣旅行法》和《台灣保證法》。
但受川普器重的馬斯克在中國有龐大利益,如特斯拉在上海有超級工廠,依賴中國市場與供應鏈。
他過去曾發表言論,建議台灣應該放棄主權,接受類似香港「一國兩制」的安排,這一立場明顯偏向北京,並引起台灣與美國政界的批評。
馬斯克的親中言論與盧比奧的強硬對華立場形成鮮明對比,這顯示川普政府內部在台灣政策上的潛在矛盾。
盧比奧作為國務卿可能會強化對台支持,而馬斯克的影響力則可能推動更符合川普「交易性」的對台立場,使台灣問題成為地緣政治交易的一部分。
如果川普政府最終選擇以經濟利益優先,美國對台政策可能出現變數,這將影響台美關係,甚至影響台灣的安全。
川普第一任用的國家安全顧問 Geneal HR McMaster 在今年二月慕尼黑安全會議後,給歐洲國家的建議極為中肯。
他說川普雖然固執,但也不是不能被說服。事實上有各路人馬經常去拜訪他,影響他,所以他的公開發言經常搖擺不定。所以盡管川普令人不舒服,但還是要去拜訪他、説服他。
在台灣可能在美中談判中被當作交易籌碼的情況下,台灣應主動與美國決策圈溝通,論述在軍事、經貿、與科技等方面合作,提升自己在美國戰略布局中的地位。
因此台灣可循李登輝總統雇用卡西迪公關公司的模式,雇用新的華府公關公司,或能與川普可以説得上話的親信(他們不一定是根據聯邦法律登記有案的外國代理人),接近川普和他身邊的人(如盧比奧),向他們强化說明台美合作符合美國利益的重要性。
川普的外交是交易性質,這意味著台灣不能僅依賴傳統盟友,而必須積極展現自身的戰略價值,讓美國看到與台灣合作的實質利益。
同時台灣必須强化對美、日、歐的外交與政治情報收集,以便靈活應對。並積極參與國際對話,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區域穩定,避免在大國博弈中被邊緣化或犧牲。
作者簡介_廖宏祥
在美國的國防與航太工業工作36年,曾任麥道航太駐台代表、台綜院戰略所研究員、戰爭學院榮譽講座;領域跨國防與航太科技、軍事與戰略研究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