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並非完美的霸權,但卻是不可或缺的霸權。
賴清德總統出席歐戰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時的致詞,堪稱可圈可點,語句簡潔有力、立場鮮明。他強調:「以武力侵略其他國家,都是不正義的罪行,而且必定失敗!」短短幾句話,說出了戰後世界秩序的核心價值,也再次提醒我們:歷史不只是回顧,而是對當下的警鐘。
從大歷史觀來看,這句話的分量不輕。幾百年來,國際社會一直是在叢林法則中運作,強權主導、弱國受制,是現實邏輯。直到20世紀初,這種邏輯才開始出現鬆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開始嘗試建立規則來約束戰爭行為,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種嘗試才真正成形。這背後,不能忽視一個事實:美國的全面介入,改變了世界局勢。
美國不只擊敗了法西斯勢力,更在戰後推動成立聯合國、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打造全球貿易規則與安全架構。這個過程並非出於理想主義,而是結合了美國的實力、利益與價值觀。國際關係理論稱這種狀況為「霸權穩定」(hegemonic stability):當一個強權願意負擔成本、提供公共財,如國際安全與經濟穩定,就能換來相對穩定的全球秩序
這種秩序雖非完美,但確實維持了近80年的相對和平。部分台灣輿論卻持相反立場,將美國視為戰亂根源,這種觀點既缺乏歷史感,也忽略地緣政治的殘酷現實。的確,美國不是無所不錯,但如果沒有這個由美國主導的架構,西歐能否擺脫蘇聯陰影?台灣能否有今天的自由民主?恐怕未必。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秩序才發生革命性的轉變。侵略不僅變成了道德上的錯誤,也被視為戰略上的愚蠢。
和平的價值往往難以被看見,正如我們無法統計警察阻止了多少次未發生的犯罪。但正是這種結構性的安全保障,讓我們得以生活在沒有戰爭的日常中。對台灣而言,這樣的「結構性保護」極為關鍵。蔣中正曾高唱:「自由民主必戰勝專制獨裁,正義公理必克服侵略強權!」明居正教授也指出:「暴政必亡,是歷史的鐵則。」
更諷刺的是,正因台灣身處在這樣的保障中,才有輿論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批判美國。如果我們不能理解這種保護從何而來,就難以在面對風險時作出正確的戰略選擇。
今天,美國內部出現強烈的孤立主義聲音,若川普主義再度上台,勢必衝擊美國對盟邦的承諾。對台灣而言,這並不是「別人的政治」,而是切身的安全問題。如果美國選擇退場,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準備面對一個由強權主導的亞洲秩序?
歷史已經多次告訴我們,當領導型強權退卻,世界秩序容易陷入混亂。台灣,作為地緣政治前線的小國,更應該看清楚這個現實,鞏固與民主大國的合作關係,強化制度韌性與自我防衛的能力。
簡言之,今天的國際秩序並非理所當然,而是強權願意負責的結果。我們無法選擇所處的地緣位置,但可以選擇站在哪一邊。不要等秩序崩潰了,才開始懷念那看似「有缺陷」的和平。
作者簡介_湯先鈍 Simon H. Tang
Californian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與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兼任教授;台灣大學法律系學士,PhD of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