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25年的關稅戰開打之後,毫無意外地引發全球貨幣價值的大幅變動, 美元對主要貿易夥伴國家的匯率2025年4月後,呈現明顯下滑趨勢,尤近期亞洲貨幣急速升值,引發各方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美元匯率貶值伴隨美元資產價值的縮水,引發金融市場準則結構性改變的隱憂,而非僅是市場的短期波動。
美元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衰退,雖非迫在眉睫,但對長期投資組合構建和風險管理策略而言,實是一潛在的重要考量因素。
川普關稅政策下:美元貶值,亞洲貨幣競相升值
自2025年1月實施新關稅政策以來,美國商務部資料指出美元指數已貶約6.8%,值得注意的是當中亞洲貨幣的權重,較亞洲與美國貿易金額的權重低甚多,美元實際跌幅恐大於此。
這匯率變動與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緊密相連。透過對進口商品徵收額外關稅的同時,美國亦在推動貿易夥伴國貨幣升值,以達成縮減貿易逆差的多重目標。
避免出現若美國課徵10%進口關稅,貿易夥伴國貨幣對美元貶值10%,用此抵消美國關稅的預期效果。
這種政策組合特別反映在美債殖利率上升及亞洲貨幣普遍升值的現象上。
特別是新台幣兌美元自2025年初至5月初已升值約8.3%,最高甚至到達一美元兌換新臺幣29.2元的紀錄,也創下2022年來的高點。
美元貶值連鎖效應!美國公債賣壓推高美債殖利率
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更引發市場對美國通膨壓力增加的預期,對美元形成貶值的壓力。
雖各國央行基於維護貨幣準備價值,而未直接出售美國國債,但以固定收益證券為主的其他國家機構投資人,例如保險公司、退休基金,預期其本國貨幣將升值時,出於匯率避險需求,減持美國政府公債投資部位,形成的賣壓推高了美債殖利率。
美國國債規模已超過36兆美元,加上川普政府的財政支出擴張以及對富人與企業減稅,導致預期政府債務將加速攀升。
事實上有超過350位經濟學家,在2024年總統大選期間聯名,其中多位還曾榮獲諾貝爾獎的桂冠,警告川普激進的經濟政策會加大聯邦政府赤字,足以造成全球重大的負面影響並損及美國國家利益。
美債不再安全?資本流動方向改變 恐引發更強烈匯率動盪
川普上臺後經濟政策的反覆不定,造成廠商決策無所適從,經濟成長前景看淡、通貨膨脹壓力再起、及就業市場出現疲弱,都造成美債借款成本上升。
比較值得令人擔憂的是, 在2025年4月出現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大震盪中,美債殖利率上升不再吸引資金流入美國市場,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浮現美債似已不再被視為無風險資產(risk-free asset)的徵兆。
對美元前景的擔憂使美元資產主導國際金融市場的基礎可能出現鬆動,導致全球資本流向更加難以預測,引發更為強烈的匯率動盪。
去美元化?全球外匯儲備美元占比降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占的百分比,已從2016年的65.4%下降至2024年的59.2% ,作為全球貿易結算與儲備貨幣,美元的地位長期逐漸被其他貨幣或資產所取代。
多年來,美國兩黨在負債上限、政府預算這些議題上的鬧劇,讓全球央行對美元長期穩定性的疑慮非一朝一夕,於是形成追求多元化儲備資產的趨勢。
川普政府僅看到實體商品進出口貿易赤字,卻忽略美國享受服務貿易、 數位商品貿易、及金融帳盈餘的貿易政策, 造成2025年5月著名投資人巴菲特都罕見公開批評川普政府進行「不負責任的」政策,自毀主導世界經濟的長城,表達對美元前景的擔憂,並透露已增加對日圓資產的投資。
這一立場,似乎也預示了國際資金流向可能出現的變化。
美債殖利率飆升 全球金融市場的警訊
對國際金融市場而言,由於美債殖利率被視為全球資產訂價的基準,其上升將導致全球金融資產價值下跌,過程勢必引發金融市場波動。
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財政脆弱,國際借款多以美元計價為之,美債殖利率上升將直接增加融資成本和債務負擔,引發還款能力風險上升。進一步導致全球整體金融體系貸放條件緊縮,市場流動性降低,增加金融機構風險。
除此之外, 投資者對信用風險、到期風險的額外報酬要求,利率自然會隨之節節升高,不利於企業融資貸款和經濟的發展。
美國利息支出暴增,政府債務雪上加霜
隨著殖利率上升,美國政府將面臨更高的利息支出負擔。
根據最新的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 2024年2月發布2024-2034年預算與經濟展望報告An Update to 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 2024 to 2034),若不加以控制,到2030財政年度,聯邦政府的淨利息支出預計將達到約1.4兆美元,相當於GDP的4.5%,超過國防支出成為最大的項目,而2023年此比率約3.1%。
美元貶值下的台灣:挑戰與轉機並存
就像所有的經濟現象常常是一刀兩刃、禍福相倚一樣,美元貶值對於台灣並非只有百害而無一利,進口原物料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及原物料的成本降低,抵消部分出口損失。
但不能否認新台幣對美元升值 ,直接衝擊台灣出口企業的價格競爭力,尤對高科技製造、精密機械等產業影響為顯著。
在可預見的未來,於臺灣廠商主要貿易往來的國家區域,仍以其經濟與美國高度相關者,佔主導的地位。即使經濟體量居世界第二的的中國, 努力多時仍與美國市場難以分道揚鑣。
強勢台幣來了!台灣產業化危機也是轉機
企業勢得接受一段時間強勢的新台幣之現實,可預見對於匯率曝險管理未來會更加重視,出口可引入匯率聯動條款,或考慮加入其他貨幣計價機制的可能性。如遠期外匯合約、貨幣期權等避險工具的使用亦可能提高,形成金融機構未來的商機。
就像1990年代初期新臺幣大幅升值,臺灣產業化危機就是轉機的情況,廠商不僅供應鏈中美元計價的成本部分會進行檢討,提升本國採購比例,長期反而強化本土產業的韌性。
另外, 可以從產品差異化加速與附加價值增加,來降低價格需求彈性及對銷售的影響,企業更會加速拓展與美國相關性較低的新興市場,分散風險。
結論:全球金融秩序重塑,台灣企業嚴陣以待
美債殖利率上升不僅是單純的市場現象,而是全球經濟金融格局反映了川普政府不受歡迎的貿易政策、美國財政的惡化、及全球資本市場對美元長期地位的重新評估。
全球金融市場經歷少見的激烈波動、資本流動方向改變,已經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對於國際貨幣體系而言,也是美元國際地位來到重大考驗的十字路口;但對廠商及投資者而言,評估可能的新金融秩序下資產配置策略,需嚴肅納入長期決策考量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