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的關稅大戰,打得是全球政經局勢動盪,即便後續稍有平緩,但影響卻是長遠的。
美國貿易戰的目的是促使製造業回流並降低貿易赤字,最終卻演變各國進入美中二選一的供應鏈困境。不僅是各國政府焦頭爛額,原物料商、進出口商以及跨國企業都必須隨之調整策略,畢竟「製造業回流美國」看起來已經成為未來數年內的最大趨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人都驚訝於美國居然會因為川普一人而轉變如此之快,但其實供應鏈的調整策略,已經進行了八年。
川普一.〇時代,啟動製造業撤出中國
二〇一七年,川普第一次就任美國總統就開始積極在關稅、貿易上施力,例如: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談判、簽署美墨加協定、要求中國兌現當初加入WTO的承諾等。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對中國的關稅制裁,也就是現在普遍為人所知的「川普一.〇關稅戰」。如今回看這次貿易戰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傾銷僅從直接轉為間接、整體規模不降反升,同時中國承諾對美國的採購完全不曾履行,可以說是未能在貿易面產生效果。
然而,在貿易面雖不如預期,在供應鏈上卻有驚人進展。二〇一七年後,外商在中國的直接投資規模依然起起落落,但整體而言處於下降趨勢,尤其,去年的FDI規模僅四十五億美元,創三十年來最低水平(見圖一)。因此,川普一.〇時代的供應鏈政策,可以說是:慢,卻有效。
拜登時代「友岸外包」,手段綿密但效果不彰
拜登於二〇二一年就任,市場原本預期川普任內的關稅、貿易與供應鏈策略將會反轉。但現實是,這些政策不僅沒有反轉,反而還進一步延伸成全面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友岸外包的主要目的是將關鍵產業的供應鏈轉回美國本地以及「可信賴的友好國家」,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對關鍵產業的定義較過去更加明確,例如:資訊、醫療、能源與關鍵礦產;另一方面,美國未將中國納入友好國家,展現出要將相關供應鏈抽離中國的決心。
表面上,友岸外包政策似乎有效。印度、越南、墨西哥這些兼具人口規模、人口紅利與工資偏低的國家,不僅對美出口額有顯著成長,同時更吸引了大規模的外資投資(見圖二)。然而,中國透過這些友岸「洗產地」,最終也使該政策未能真正收效。
川普二.〇時代:製造業撤回美國
回顧過去八年美國的貿易政策,雖然方向越來越明確,但在手段不夠全面完整的情況下,效果略嫌不足。從這個角度看來,就可以理解川普再次上任後為什麼一出手就是下猛藥。不過,我們是否需要擔心美國後續也會如此強硬?答案可能是「否」,因為不可能所有製造業都回流美國。
第一,美國現在已經是充分就業,如果所有製造業都回流美國,將使薪資通膨成為長期壓力。第二,美國工資成本高,即使低階製造業回流,最終也將因缺乏價格競爭力而再次外流。
對於美國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以及高階製造業。川普二.〇的貿易戰,明確針對鋼鐵、藥品以及半導體做出政策表態,其實就暗示了除了這些產業以外,美國未來仍樂於對外採購。因此,我們可以預見的是:短期而言,各國企業將持續擴大對美投資以對沖後續可能的政策風險(見表一);長期而言,美國將調整平衡國內生產與海外進口,以維持美元的競爭力。
美國再次偉大,很可能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企業投資布局的方向球。
(國泰世華銀行投資研究團隊提供)
國泰世華銀行投資研究團隊,由不同財經領域專業研究員組成,以客觀、專業角度,提供金融市場研究與分析,範圍涵蓋各主要國家總體經濟、股市、債市、匯率及商品等。
*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本文提及個股與產業或投資標的僅為說明之用,不代表任何金融商品的推介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