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黃金避險變「坑」:永坤黃金人去樓空,數千人血本無歸
隨著金價飆升,朱莉·李(音)認為,對這種貴金屬的投資是她做過的最明智的決定。在中國各地,無數像她這樣的人把積蓄投入黃金,被那些許諾未來得到豐厚回報的公司所吸引。
大約一年前,李女士通過永坤黃金投資了約25萬元人民幣(約台幣102萬)的金條。
永坤黃金是一家在中國東部運營線上平台和數十家實體金店的企業。由於投資表現出色,她又刷信用卡追加了15萬元(約台幣62萬)。
然而就在上個月,當朱莉·李和數以千名投資者準備獲取收益時,永坤突然凍結所有帳戶、關閉線下門店,位於杭州的總部也人去樓空,公司不再回應電話和信息。
現年28歲、在中國西南省份四川從事客服工作的李女士說:「那是我的全部積蓄。銷售人員一直告訴我,金價會持續上漲。」
中國黃金買爆全球!投資狂潮背後的「不安」信號
像李女士這樣的散戶投資者的熱情是推動金價最近屢創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月,中國投資者購買了約124噸金條和金幣,同比增長了12%,遠超其他國家的投資者。
李女士和其他許多黃金投資者可能血本無歸的困境令中國官員感到擔憂,因為他們對任何可能造成社會不穩定的潛在源頭都非常敏感。
永坤黃金的一名客戶告訴中國媒體,她家在該公司的投資高達1200萬元(約台幣4900萬)。當地警方已對該公司展開刑事調查。
受害者維權遭打壓?警方警告勿「集體上訪」
警方在調查的同時也警告心懷不滿的投資者,不要組織集體維權活動。在中國,金融犯罪受害者往往會遭到嚴密監控,因為許多人曾訴諸公開抗議。
本週三,來自全國多個省份的數十名投資者計劃在杭州市政府門前拉橫幅抗議。據一些在場人士稱,他們剛抵達現場就被大批警力包圍,至少一名情緒激動的投資者一度被拘留。其餘人員被引導至信訪辦。
他們回家後,一些投資者接到了警方的電話或登門拜訪,警告他們不要再上訪。
房市股市不振:黃金成「最後稻草」,卻暗藏致命騙局
黃金通常被視為經濟或地緣政治動盪時期的避險投資,而中國經濟放緩以及與美國的貿易戰可能是推動部分需求的原因。
對黃金的熱情快速升溫也反映了中國的投資者對其他投資的信心不足。房地產市場尚未從嚴重低迷中復甦,這導致一些知名投資基金倒閉。中國大陸股市多年來一直萎靡不振。
這使得黃金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替代選擇。信息研究公司Metals Daily的首席執行官羅斯·諾曼表示,中國投資者是「堅定的買入者」,他們「改變了全球金條市場的格局」。
在這些信念的推動下,中國投資者湧入黃金基金,一個銷售金條、金幣和小金豆的行業蓬勃發展。
國企合作、警方表揚都騙人?揭露永坤黃金的「完美偽裝」
永坤黃金由金融分析師汪國海於2014年創立,該公司同時銷售黃金並提供在線投資服務。汪國海在在本世紀前十年創立了數家資產管理公司,並獲得了有著政府背景的機構授予的榮譽稱號。
公司相對較長的運營歷史、零售網點的規模以及看似獲得政府認可的形象讓投資者感到放心。其子公司永坤資產管理曾與國有的中國工商銀行合作銷售以黃金為支撐的投資產品。去年,永坤黃金還因阻止詐騙分子購買金條進行洗錢活動而受到警方表揚。
記者無法聯繫到永坤黃金的創始人汪國海,公司電話也無人接聽。
來自四川的投資者李女士表示,她開始將錢投入永坤黃金是因為金價穩步上漲,同時中國的銀行所提供的儲蓄存款利率太低。
永坤黃金推出了一個看似零風險的投資方案。投資者可在網上下單購買金條,數週後既可選擇提取實物黃金,也可將金條回售給公司——若金價上漲可賺取差價,若金價下跌,永坤承諾按原價回購,李女士說。
公司承諾300萬元以上的投資年化收益率高達9%。
投資者獲得了證明黃金存放在國有中國銀行某支行金庫的憑證。然而,當記者通過電話聯繫該支行時,一位只透露姓王的工作人員表示,永坤黃金及其關聯公司都沒有在那裡存放黃金。
來自中國北方省份山東的大學生付茵迪(音)說,她的父親是一名建築工人,在一位銷售員上門並保證黃金存放在銀行金庫後,把全家的積蓄140萬元全部投了進去。
她說,在永坤黃金到這個位於全國最大黃金產區的小城開設了一家門店後,還有700名當地居民也進行了投資,其中許多是退休人員。
「他們相信黃金能夠保值,」付女士說。「但現在連本金都拿不回來了。」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公司前員工透露,他們也通過公司基金投資了黃金,部分原因是這樣做能獲得豐厚的獎金。
李女士表示,上月她曾與其他投資者前往杭州向警方提交證據。永坤投資者還在社群媒體控訴公司捲走畢生積蓄,抖音平台上#永坤黃金#的話題標籤瀏覽量已突破3000萬次。
幾位在社群媒體上發聲的投資者表示,他們接到了警方的電話。
作者簡介_Daisuke Wakabayashi
時報駐首爾亞洲商業記者,報導區域經濟、公司和地緣政治新聞。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註:全文獲《紐約時報》授權,By JOY DONG, DAISUKE WAKABAYASHI© 2025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