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台海的軍事平衡逐漸向中國傾斜,而國防部似乎沒有什麽突破性的强化。但台灣並非沒有機會可資利用。以淨評估方法論和合理資源分配的全軍戰略規劃,台灣可集中發展解放軍仍然脆弱的一些領域,例如指揮管制、電戰、飛彈防禦、和網路戰等,並以主動攻擊加強自身防禦。
已被川普政府解散的五角大廈智庫淨評估辦公室(Office of Net Assessment)的創始人安德魯·馬歇爾(Andrew Marshall)曾說:「淨評估的目的是著眼於大局,並評估國家間的長期競爭。」他認為淨評估的方法之一是利用企業的競爭策略,比較美軍與其他潛在敵國君隊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以找出實現國家安全目標的最有效手段。
美國最近發布的《2025 年度威脅評估》(Annual Threat Assessment) 概述全球安全,反映了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下屬 18 個情報機構的集體見解。
佔據公開報告版本四分之一篇幅,關於中國的部分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其試圖奪取台灣,和阻止—以及在必要時擊敗—美國軍事干預的能力方面,可能正在取得穩定但不均衡的進展。」 「不均衡的進展」這個措辭值得更深入的審視,因為它突顯中國的弱點和台灣可資利用的機會。
對台灣而言,進行淨評估可為其更廣泛的戰略規劃提供指導,並為接下來的軍事採購與能力培養定下方向與目標,從而增強台灣嚇阻、打亂、和擊敗中國入侵的能力。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解放軍「不均衡的進展」反映一個事實,即雖然解放軍在軍事現代化的某些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但在其它領域仍面臨大小不一的瓶頸。換句話說,中國正在朝向其阻止美國干預,以實現併吞台灣的目標前進,但其進展在各個領域並不一致。這種情況為台灣和美國創造可利用的空間——特別是在解放軍能力仍不夠成熟,或面臨瓶頸的領域。
雖然 《2025 年度威脅評估》的機密版本沒有公開發布,但開源資料揭示解放軍軍事能力的一些具體弱點,而台灣也可戰略性地利用這些弱點。
舉例來説,其關鍵的脆弱領域包括指揮管制 (Command and Control, C2) 系統、電戰 (Electronic Warfare, EW)、飛彈防禦、和網路戰等。這些領域複雜且作戰時相互關聯,但即使針對其中一個領域進行有效攻擊也可能削弱解放軍的作戰效能。
如果台灣能在解放軍某些脆弱的關鍵領域進行針對性的投資,就可擴大其軍事能力缺點,進而可增強國防態勢,並强化嚇阻能力。
瞄準解放軍的通訊弱點
解放軍的中央軍事委員會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簡稱軍委聯指),負責指揮其全軍的聯合作戰。位於北京的西山指揮所,是解放軍作戰的中央神經中樞,由習近平擔任「總指揮」,督導各戰區之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簡稱戰區聯指)。
在戰區層級,台灣當面的東部戰區司令部位於南京,負責包括台灣在內的區域軍事活動。雖然這些指揮中心的通訊基礎設施的具體細節是機密,但眾所周知,近年來解放軍已將其通訊系統升級為光纖網路和衛星。然而這些系統並非對電戰和網路攻擊免疫。
在美國技術(如先進的電戰設備和網路攻防能力)的協助下,台灣可探索並利用解放軍通訊系統的弱點,瞄準解放軍的關鍵指揮節點。
對其通訊基礎設施,例如光纖網路的交換機、多工器、終端設備等,和衛星系統的無綫電波、地面站、通訊鏈路、控制系統等,進行攔截、破譯、篡改、和干擾等攻擊;進而擾亂解放軍的指揮流程,並在其下達命令過程中造成混亂。只要能有效利用解放軍通訊網路的弱點,台灣可削弱中國進行軍事行動的能力。
類似的這些通訊干擾可延遲或阻止解放軍執行同步的精確打擊,從而為台灣的防禦創造可利用的機會。
電子作戰干擾行動能力
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在2024 年 4 月進行重大改組,電戰分成多個獨立單位,分布在解放軍各軍種。他們的電戰組織以前為集中式,但已分散到空軍和海軍,某種程度反映現代軍隊組織作戰的趨勢。
雖然這種能力分散提供戰術靈活性,但也帶來軍兵種間協調的挑戰,和不一定匹配的專業能力。相比之下,雖然美軍也將其電戰能力分配到各軍種,但與解放軍最近的改組相比,它的組織結構更加完善和協調。
台灣可以通過大幅加強自身的電戰能力,利用解放軍的潛在弱點,例如其雷達系統、無綫通訊、指管中心、和飛彈防禦系統等。透過投資先進的信號攔截、分析、干擾、和以人工智慧驅動的電戰能力,台灣可擾亂解放軍協調軍事行動的能力。
因此台灣國防部應重視電戰,把它當成戰力倍增器,創造我軍技術利基,進而削弱解放軍在空中和海洋的優勢;而空域和海域都是中國對台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必要跨過的天然障礙。雖說如此,台灣在電戰領域還有很寬廣的強化空間。
加強飛彈防禦嚇阻作用
解放軍的 HQ-9B、HQ-19 和 HQ-22 地對空飛彈系統被吹捧為可以與美國的愛國者三型(PAC-3)和薩德(THAAD)飛彈防禦系統相媲美。儘管有這些宣傳,中國仍從俄羅斯採購 S-400「凱旋」式防空飛彈,加强其飛彈防禦能力
但在烏克蘭,美國提供的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在戰場上已多次證明其對 S-400 的卓越效能,不僅摧毀俄羅斯多個S-400飛彈陣地,還摧毀俄軍機場、指管中心、和後勤樞紐等關鍵軍事設施,迫使俄羅斯將沒被摧毀的重要資產從前線撤離。
台灣對美採購的 ATACMS 飛彈只有80餘枚。考慮到解放軍的攻擊能力,台灣應對美採購極爲大量的至少三種地對地攻擊飛彈: ATACMS、精確打擊飛彈(Precision Strike Missile, PrSM)、和戰斧攻陸巡弋飛彈(Tomahawk Land Attack Missile, TLAM)。
ATACMS 與PrSM的射程分別超過300公里與500公里,且都可用台灣已向美國軍購的海馬斯(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HIMARS)機動飛彈發射架發射。由於美國軍工體系的生產瓶頸,交付延遲。
加上一旦台海有事,外國對台的運補恐更加困難。而美軍即將把ATACMS除役,因此台灣應可要求與洛克希德在台共同生產此型飛彈,華盛頓應當較不致以技術機密理由反對。
而TLAM的射程更遠達1,600公里,超過解放軍殲-15主力戰機沒有空中加油的作戰半徑。這些遠程精確飛彈可攻擊解放軍的關鍵軍事設施,例如海軍基地、機場、彈藥庫、和油庫等關鍵設施,從而擾亂解放軍的作戰節奏和能力。
台灣假如具有這些飛彈攻擊能力,可在中國發動入侵時進行有效報復,也可產生一定的嚇阻作用。
中國的網路防護能力非常弱
中國的駭客組織,如 61398 部隊 (APT1)、61486 部隊 (APT3)、 和 78020 部隊等,反映中國的網路攻擊能力。然而英國的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評估中國的網路防護能力,也就是其免受長期和複雜網路攻擊的能力為「很弱到非常弱」。
同時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的《2024 年全球網路安全指數》也顯示,中國在網路安全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此外,解放軍的網路防禦機制仍處於與傳統軍事行動整合的早期階段,凡此種種都是台灣潛在的可乘之機。
從廣義來説,中國的網路基礎設施依賴西方技術,就算是華爲以逆向工程開發的各種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網關等網路設備,仍是根源于美國的設計理念。這在軍事衝突時可能造成中國的根本劣勢。
在美國的技術支持下,台灣可利用這些潛在弱點,進行大規模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網路作戰,切斷解放軍的戰區聯指和軍委聯指等作戰指揮中心。通過瞄準關鍵系統和其他網路基礎設施,台灣可遲滯中國協調和執行軍事行動,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嚇阻能力。
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過去20年,台海的軍事平衡逐漸向中國傾斜,而國防部沒有什麽突破性的强化。但台灣並非沒有機會可資利用。以淨評估方法論和合理資源分配的全軍戰略規劃,台灣可集中發展解放軍仍然脆弱的一些領域,例如指揮管制、電戰、飛彈防禦、和網路戰等,並以主動攻擊加強自身防禦。
而上面敘述的領域只是少部分舉例而已,只要仔細探索與分析,配合情報作業,必然可發掘更多。
美國作爲台灣的主要武器供應國,長久以來一直側重於提供防禦系統。華盛頓不願提供台北遠程精確飛彈、垂直起降的隱形戰機、和其它攻擊武器系統,使台灣處於不利地位。
鑑於台灣面臨的威脅迅速演變,美國迫切需要修改其對台軍售過於謹慎的立場,以提供台灣在與中國發生衝突時,對中國造成重大破壞的能力。因此就軍事平衡的角度來看,今天台灣快速發展攻擊能力至關重要。
通過加強台灣的攻擊能力,美國可確保台灣不僅有能力自衛,而且能夠有效阻止中國的侵略。台灣和美國必須合作制定既涵蓋防禦又包括攻擊能力的戰略與戰術,使台灣能在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壓力前,成為一支不容敵軍忽視的力量。
原文刊登於2025年4月2日的《外交家》雜誌《Capitalizing on PLA Vulnerabilities: Taiwan’s Opportunities for Enhanced Defense》
延伸閱讀:決戰台海!台灣如何以「不對稱戰略」威懾中國進犯?
作者簡介_廖宏祥
在美國的國防與航太工業工作36年,曾任麥道航太駐台代表、台綜院戰略所研究員、戰爭學院榮譽講座;領域跨國防與航太科技、軍事與戰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