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林、南方朔(王杏慶)、林正杰、陳婉真、顏文閂…這5位文人、出版界、黨外時期重要人士,在今年5-6月接連離世,顏文閂則是在去年12月底逝世,享壽80歲。
其中,陳曉林3年前曾做攝護腺癌手術、76歲過世,南方朔78歲肺炎併發症,林正杰73歲肺腺癌,陳婉真75歲三陰性乳癌擴散至肺部,顏文閂80歲晚年曾中風,離世原因則未公開。
5位歷史洪流中重要的人物,幾乎都是70多歲離世,未能達到國人平均壽命80.23歲,而他們在表面上看似風格各異,但在台灣的政治與文化領域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且在某些方面展現出共通的特徵。
他們的作品或行動,不僅反映個人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與思考,也對台灣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社群平台上也有不少追悼文,認為這幾位重要人士離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而他們時刻關心國家大事,卻對自己照顧少了些。
「顏文閂每天都在關心國家大事,但卻忘了自己的生計」
資深媒體人莊豐嘉在臉書提到,如果南方朔是那時代的思想大師,顏文閂就是本土派媒體崛起、不可或缺的媒體巨人。
莊豐嘉提到自己原本在新新聞工作,顏文閂找了司馬文武接下原屬於軍方的台灣日報重新創刊,「顏文閂打了一通電話給我,由於他和司馬都是我的老闆,我就從新新聞到了台灣日報」。
莊豐嘉說,在台灣日報長達9年,從政治組組長做到總編輯,「是我新聞工作期間最長的媒體,顏文閂對我可說具有提攜之恩。台灣日報結束之後,原本我們幾位他的舊屬和他會定期聚餐,後來他小中風,聚餐就斷了」。
「晚年他十分落魄,不喜歡和外界接觸,我是很久後才知道顏文閂離世消息,從前的媒體文人,看似意氣風發,其實多數不善理財,以致晚年連照顧自己都顯吃力」。
「有朋友說,每天都在關心國家大事,但是卻忘了自己的生計」。
在臉書看到大師(南方朔)過世,許多人悼念的消息,自然會想起在新新聞工作那段期間,偶而與他的相遇,多在截稿回辦公室時才有機會。常常是稿子未完,中場宵夜的時光。他那剪報蒐集資料的功夫,為我們所共知,卻也學不來。 但我還要說的是,凋零的報人,還...
由莊豐嘉發佈於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范立達:他們用行動或文章告訴我們,基本權利不是從天而降
資深媒體人范立達也在臉書發文,自己在1988年出道跑新聞,適逢「520事件及大審」迎來的震撼教育。「剛出道跑新聞的我,什麼都不懂。從小在黨國教育的催眠教育下,也一直以為那些反對政府的人,都是反動份子,都是異議人士」。
「直到我一次又一次目睹小霸王林正杰在街頭的狂飆;親眼看到陳婉真為了打破黑名單,從海外勇闖中正機場,又被航警像扛豬似的抬出海關;又看到剛剛問世的《新新聞》,南方朔每周一篇的專欄文章。漸漸的,我原本的確信動搖了…」。
范立達說,開始大量閱讀所謂的「黨外雜誌」,接觸那些被政府貼上異議份子標籤的農運、工運、台權會份子,慢慢明白他們的訴求是什麼,慢慢理解他們的抗爭所為何來。
「終於在某個深夜,我從書堆中抬起頭,喃喃的說:原來,我被這個政府騙了二十多年…,我終於體悟,為了維護好不容易得到的權力,擁有權力的政客都會不擇手段去摧毀那些反對他們的人!所謂的理想,不過是為了奪取權力的口號與工具」!
「在解嚴後的那個年代,林正杰、南方朔、陳婉真,用行動或文章不斷告訴我們,基本權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黨國的賜與,是要靠著人民流血流汗流淚去爭取的」。
林正杰 2025.06.03 享年73歲 南方朔 2025.06.09 享年78歲 陳婉真 2025.06.11...
由范達達發佈於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江仲驊:陳婉真是台獨戰士,也是抗癌鬥士
台中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副理事長林芳如,則是悼念陳婉真,「前輩曾為我們講述記者生涯與創辦《潮流》的初衷,就是為了報導真相,她提到後來因建國黨抗爭而被抓捕到台中看守所的政治犯生活,看守所的飲食跟住宿條件很糟糕,很多人都因此生病,後來因為刑法一百條修正案通過,她叛亂罪才免受二條一唯一死刑而出獄」。
謝謝陳婉真前輩為台灣人爭取知道真相的權利!謝謝您2021年讓我們知道台灣突破報禁的故事!您創辦第一份地下報《#潮流》!請安息! 2021年的 #自由路上藝術節,好民文化行動協會與藝術策展人蘇承璞,共同策劃了「義起反抗: 1979...
由好民文化行動發佈於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陳婉真的好友江仲驊也說,陳婉真10年前就罹患乳癌,很堅強從來不告訴別人,一個人經過手術化療,把乳癌暫時壓下來,4年前她再度確診最惡性的「三陰性乳癌」,一般殘餘壽命不會超過2年。
「我也曾陪伴她數次手術及化療,中間的痛苦從她堅強的表面,維持正常人的形象,所以沒人看得出來,她仍寫稿,繼續幫助協會的工作,參加各樣的活動,她不僅是台獨戰士,也是抗癌鬥士」。
江仲驊說,沒有人知道她所suffered的一切,不願被癌症打倒,一直承受痛苦努力抗癌,不需別人同情,「而她想國民黨沒倒中華民國沒終結,她絕對不願先倒」。
很多好友都驚訝台獨戰將陳婉真女士今晨在清邁醫院去世。不是幾天前或幾個禮拜前看來好好的嗎?紛紛來訊息詢問。其實婉真姊在10年前就罹患了乳癌,她很堅強從來不告訴別人,連情同姊弟的我都沒被告知。她一個人經過手術化療,把乳癌暫時壓下來。但癌細胞是殺...
由江仲驊發佈於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陳曉林從鬼門關走回來,思考餘生還能做甚麼
聯合新聞網報導,作家楊樹清指出,陳曉林在3年前罹患攝護腺癌第三期動了手術,熱愛出版的陳曉林說,從鬼門關走回來他開始思考餘生還能做甚麼。
「陳曉林說一生最尊崇的是古龍和龔鵬程,現在做出版非常辛苦,1年要銷毀兩萬本書,但他仍在出版路上堅持不悔」。
林正杰健康情況每下愈況,對時事仍關注評論
而有「街頭小霸王」之稱的林正杰,因肺腺癌離世,前立委賴坤成發文說,5月才去探望林正杰,已感覺他的健康情況每下愈況,說話氣若游絲、不時跑廁所,交換安寧照護的心得,也對時事有所評論。
「我和他政治立場是南轅北轍,正杰是極統派,而我永遠堅持著台灣主題優先,這10幾年來,正杰為了養生而搬到台東武陵監獄旁的武陵旅館,過著閑雲野鶴的日子,偶爾也會上門去聊天、爭辯,憶及過往不勝唏噓⋯」。
陳曉林、南方朔、林正杰、陳婉真、顏文閂重要生平與經歷
姓名 | 出生年月日 | 逝世日期 | 年齡 | 死亡原因 | 重要生平與經歷 |
---|---|---|---|---|---|
陳曉林 | 1949年8月8日 | 2025年5月26日 | 76歲 | 曾罹攝護腺癌,疾病過世 | 台大電機系、美國哈佛碩士。以散文《青青子衿》成名。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時,他正20來歲,他雖就讀台大電機系學生,卻轉而攻讀歷史與哲學,專攻近代史,並翻譯歷史學家湯恩比的史學鉅作《歷史研究》,於1978年出版。曾任《中國時報》副刊主編、《民生報》總主筆,創辦「風雲時代」出版社,致力重編古龍、高陽、倪匡等經典作家作品,催生《衛斯理系列》復刻計畫。與古龍、金庸、倪匡交好,獲國家文藝獎。 |
南方朔(王杏慶) | 1946年12月13日 | 2025年6月9日 | 78歲 | 肺炎併發症 | 台大森林學系、森林學研究所碩士。知名作家、詩人、評論家,曾任《聯合報》副刊主編、創辦《新新聞》,並長期擔任主筆,後轉任香港《亞洲週刊》。曾於《明報》、《蘋果日報》、《國語日報》等報章開設專欄,倡導倫理反思與文化深耕,被譽為一代思想大師。風格犀利深刻,被譽為思想大師,活躍於亞洲華文評論界。2007年獲中國文藝協會「中國文藝獎章文學評論獎」。 |
林正杰 | 1952年11月8日 | 2025年6月3日 | 73歲 | 肺腺癌 | 東海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民進黨創黨元老,1981年當選台北市議員,與陳水扁、謝長廷並列「黨外三劍客」,擅長街頭運動,1990年當選立委。後轉加入統派並支持民眾黨,政治立場轉折引發關注。 |
陳婉真 | 1950年6月10日 | 2025年6月11日 | 75歲 | 三陰性乳癌擴散至肺部(於泰國清邁) |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畢業。台灣新聞工作者、政治人物、文史工作者,主要從事1940至1950年代間之台灣史相關研究。曾任《中國時報》記者,主跑省議會新聞,接觸黨外人士如許信良,逐漸轉向黨外立場。1979年創辦黨外雜誌《潮流》,揭露戒嚴體制下的政治壓迫,後赴美成為黑名單人士,在美期間發起「台灣建國聯合陣線」,抗議國民黨壓制民主。1991年因成立「台灣建國運動組織」,被依刑法第一百條叛亂罪逮捕,引發社會廣泛要求廢除相關法律,並促成黑名單解除與政治犯釋放。1992年代表民進黨當選立法委員,1996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持續倡議反核、轉型正義等議題,被譽為「台獨女戰神」。2017年7月出任《民報》董事長。 |
顏文閂 | 1945年9月1日 | 2024年12月23日 | 80歲 | 晚年曾中風,死因未公開 |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新聞組畢業。曾任《聯合報》記者、《聯合報》採訪中心政治組召集人、《自立晚報》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兼社長、《台灣日報》董事長。1986年《自立晚報》總編輯時期,主導報導許信良機場事件中軍警對抗議群眾施暴;1987年1月,《人間雜誌》第15期以顏文閂為封面人物,刊出陳映真專訪顏文閂,將顏文閂視為台灣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指標人物。1988年,顏文閂轉任《自由時報》總編輯兼社長,為《自由時報》早期壯大的編輯核心人物,提出「主流/非主流」概念。晚年擔任《台灣日報》社長,經濟困頓、低調離世。 |
這5位在台灣民主化與轉型過程中,以親身投入或以新聞評論臧否時政,對當時政治改革與社會進程,扮演一定的角色與力量,然而他們也各自在下半人生後續做了不同選擇,或轉彎或堅持,產生了不同的命運。
資深出版人顏純鈎:南方朔對政府與個人分際看得很重
資深出版人顏純鈎說,南方朔本來是偏藍的改革派,但因為對馬英九的不滿,轉而支持民進黨的蔡英文,足見他不但思想上非常通透,作為現實政治的觀察者,也相當敏銳睿智。
「郝明義曾任馬英九政府的國策顧問,在反服貿運動中,他已察覺馬英九的問題,只是在要不要辭國策顧問一事上有點猶豫,當時南方朔即勸他一走了之,南方朔的理由是,你的聘書是馬英九給的,國策顧問職銜是他給的,你不同意他的施政,要公開唱反調,就該辭掉之後再大鳴大放,否則,在道德上有瑕疵。郝明義果然去立院公聽會時,公開發表一篇致馬英九總統的辭職信」。
顏純鈎說,從這件事可以看到,南方朔對政府與個人的分際,是看得很重的,政治是政治,個人是個人,個人可以為政治服務,但不應被政治綁架。
文化人切戒成建制附庸,對政治保持遙遠的興趣 台灣文化人南方朔先生近日去世,我讀過楊照﹑郝明義﹑龍應台和馬家輝幾位的追掉文章。我和南方朔只在亞洲周刊酒會上有一面之緣,平時拜讀他的文章,可惜沒有聯繫。 ...
由顏純鈎發佈於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隨著他們的凋零,標誌著台灣追求與轉型民主化過程黃金時代的結束,但歷史仍會記錄每個人曾為台灣轉型付出的軌跡,對於這些人一生的變與不變,最後也會給予客觀的評價。
陳曉林、南方朔、林正杰、陳婉真、顏文閂3個共通點
- 1、政治立場與社會關懷:這些人物在其作品或行動中,均表達對社會現象的關注與批判。
- 2、文學與媒體參與:多以文字或媒體為平台,表達個人觀點與立場,影響社會輿論。
- 3、文化與歷史意識:在其作品或行動中,展現出對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反思,並以此為基礎,提出對當前社會的觀察與建議。
本文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