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住民要在尋職有多難?調查顯示,儘管75%的新住民都是全職勞工,但他們僅能做低階技術性工作,多數是製造業、服務業,更慘的是升遷、培訓機會都沒他們的份。
根據內政部統計,國內已有近60萬的新住民,佔總人口2.5%,另根據教育部統計,112學年級各學校,就有超過27萬名,來自新住民家庭的子女入學。粗估新住民及其家庭、子女,人數已超過百萬人。
只是,這些新住民在台灣職場被貼上標籤,導致工資低、工時長。就有位來自柬埔寨的3寶媽,儘管肯吃苦,兼了3份職,月薪僅在2萬至5萬元浮動。
1111人力銀行、輔大與新住民事務權益促進總會發布「新住民勞動力調查」,發現新住民在台灣職場被貼上標籤,導致他們「工資偏低」、「工時長」、「難升遷」,這是多數新住民普遍面臨的困境。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2024年為止有約57萬名的新住民,佔台灣總人口比率約2.5%。其中,又以來自中國最多,其次是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此次,受訪新住民有89.21%是女性,且年齡集中在36至54歲,以中壯年人口為主。
7成5新住民為全職工作者,每週工時逾35小時
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有高達75%的新住民為全職工作者,僅有17.5%是主掌家務或自由業,此外,有超過8成新住民每周工時已超過35小時,是國內重要勞動力來源。
調查顯示,這些新住民投入職場,多屬製造業、餐飲服務、清潔、家庭幫傭。她們面對各式各樣職場壓力,包含「工資偏低」、「工時過長」、「文化差異」等,由於總是被「貼標籤」,因此也較難找到穩定工作。
口音太重遭嫌棄,柬埔寨三寶媽苦兼3份工
今年39歲的潘喜玲來自柬埔寨,是一位3寶媽,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她也同時找了3份兼職,小學外語老師、法院、警局通譯,還經營了微型電商。儘管如此每月收入也只在2萬到5萬元浮動。
起初來台,潘喜玲想當專職翻譯,卻因為口音問題無法成為正職,之後她改到市場尋職。有間蛋糕攤販見她口音重、面有難色,但她主動提出「低於行情」的時薪,才尋職成功。由於她努力上進,受市場婆婆媽媽客戶青睞,二度獲老闆加薪。
目前,潘喜玲創立微型電商「柬到寶三寶媽」,小有名氣,更曾獲移民署築夢計畫補助肯定。只是,她無奈表示,近年柬埔寨詐騙園區新聞頻傳,有顧客踢館痛罵「柬埔寨很可怕」,令她十分無奈。
▲潘喜玲創立微型電商,在網路販賣一些柬埔寨特色商品。
新住民多從事基層勞力 難獲升遷、培訓機會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指出,由於語言或文化差異,即使是擁有大學學歷的新住民,也經常被排除在客戶接觸、行政文書,自然也無望晉升培訓,只能從事基層勞力、重複性高的低技術性工作。
另外,曾仲葳點出,本國籍勞工對「新住民搶工作」或「占福利資源」的職場印象,也讓新住民難以融入工作團隊,無法獲得公平的升遷機會。
曾在中國國營銀行上班 年薪百萬來台剩1/3
從中國東北嫁來台灣的44歲李小姐目前定居台灣,原本以為以她資歷,來台灣能輕鬆求職,想不到兩個月投了國內多家銀行,十來封履歷全遭已讀不回,僅獲一間外商面試,待業長達半年。
由於李小姐過去曾外派日本、精通日語,後在台灣找到一家日商擔任人資,目前月薪5萬元,但年薪僅過去的1/3,令她十分無奈。
75%新住民有意願免費職訓 實際僅16%參與…
要克服語言差異、文化差異、就業歧視等阻礙相當不易,調查顯示,僅有16%的新住民,曾經參與職業訓練,72%不考慮創業開店。不過,若有免費職訓輔導或創業貸款,有75%的新住民表達有意願。
新住民事務權益促進總會理事長謝立功表示,新住民的困境並非單純的語言障礙或文化適應,政府應以雙贏策略改善勞動力不足,譬如透過終生教育提升新住民的職能,在空大開設專班、專人輔導與協助。
曾仲葳則認為,調查揭露新住民在台灣勞動市場的高度參與,以及制度上的不平等,政府應設立多語言的新住民就業平台,持續推動職訓課程,並設立新住民創業輔導中心,提供一站式資源與貸款服務,強化勞動權益保障與反歧視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