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1瓶真能抵12瓶?醫師:台灣人最缺的沒補到,這2種人吃多恐傷身

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1瓶真能抵12瓶?醫師:台灣人最缺的沒補到,這2種人吃多恐傷身

王姿允 醫師

健康

截圖自Youtube影片

2021-03-02 14:06

理科太太近日在募資平台推出營養補充品「太空人維他命」,號稱「1瓶抵12瓶,提供有營養補充需求的現代人」,但是⋯⋯現代人真正需要的營養素到底是什麼?

 

從太空人膠囊,來談營養素的補充停看聽

 

今日在募資官網出現一則更新「太空人維他命的營養素搭配選擇,是根據國民健康署定期公佈的《國民營養調查》,就現代人飲食習慣中相對容易缺乏的項目進行補充,故多數營養素含量都在每日參考值的 30~100% 之間......」

 

看到這個有點好笑又好氣,因為這根本是拿國民營養調查打臉自己!如果真的根據最新的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02-105年)發現,國人血液中最缺的礦物質,以鈣的不足狀況最為嚴重,其次為鎂,再者為鋅及鐵,但是這個膠囊裡面完全沒有鈣跟鎂。

 

再者,維生素缺乏最嚴重的為脂溶性維生素D跟水溶性維生素B12,維生素D真的要補也建議一顆400IU(嬰幼兒的劑量)起跳,但是它一顆裡面的維生素D才120IU,卻額外加了爭議性比較大的脂溶性維生素E,事實上國人血液維生素E測量值並無嚴重缺乏現象。那補這個要幹嘛?

 

而且針對容易缺乏的水溶性維生素,這顆膠囊的劑量卻遠遠不足,例如B12,我的建議都是100mcg左右,她的卻是1.38mcg,至於為何放這麼低的劑量,我推測原因很簡單—怕麻煩。

 

我國衛福部對於維生素的劑量只要超過150%就要辦理查驗登記,很多市售的保健食品劑量低,或許都是想要避開冗長的查驗登記迅速上架,很多藥廠或大廠做的規格都是比較高的劑量,從這個太空膠囊的成分可以發現,唯一超過每日參考值的生物素(355%),是因為這項不在需要查驗登記之列。

 

如果真的是參考國民營養調查,應該要有一顆是鈣鎂維生素D複合錠,一顆是高單位B群複方(葉酸包含在內)加上鐵劑跟鋅,脂溶性易累積的維生素可以放50-80%每日建議,水溶性的可以放100-150% 或更高。

 

 

這顆含有大量脂溶性營養素的膠囊,可能有什麼不利健康的問題?

 

這個之前林杰樑醫師也有提過,醫學界對於抗氧化藥物補充劑對健康保護作用尚未有定論。

 

例如丹麥(Lancet, 2004)一份分析14篇大規前瞻性研究,參與者170,525人,研究抗氧化維他命(維他命A、C、E、胡蘿蔔素、或硒)對預防腸胃道癌症的效果,結果發現服用過量維他命A、E及胡蘿蔔素,在抗氧化時,可能因脂溶性維生素長久累積過量,反而有害身體健康,提高致癌及整體死亡率。

 

另一篇加拿大(JAMA,2005)一項長達7年針對9,541名55歲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給予維生素E的研究,發現維他命E不但不能預防心臟病或癌症,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中高齡患者反而會增加心臟衰竭疾病的發病及住院的機率。研究者推測可能是高劑量維他命E干擾人體原有的天然抗氧化劑功能—>有心血管疾病跟糖尿病的人服用維生素E其實是不建議的。

 

(然後很弔詭的是又把心臟病可能需要的CoQ10加在一起,是要為難誰?)

 

因此在國人血液報告不缺維生素E的情況下,補充維生素E或許有害無益。

 

這顆太空人膠囊的定位到底是什麼?

 

看起來所有劑量最大的CoQ10(15mg)(其實是只有所需30mg的一半劑量,而且葉黃素一天最多是30mg,他大概只有1/4),在我看來,他這兩顆就是含「CoQ10 30mg+葉黃素15mg」為主體再加一點鐵10mg ,然後剩下的空間再用啤酒酵母加一些微量B群,這並不是獨創特殊產品,以往 Q10大家也是會合併魚油、海豹油等去做成保護心血管的產品,這個產品又將葉黃素加進去,以往廠商不這樣做,是要區別真正有需求的族群產品。

 

她的構想把這兩個和藻油加在一起,脂溶性的有利吸收的構想是還不錯,但只有很小眾的某些特定族群可能需要,而且COQ10的限制也很多、15歲以下、孕婦哺乳使用抗凝血劑都不宜,這顆被喻為是「心肌的營養素」,通常只有在給心臟科醫師評估後,有心臟衰竭或是相關適應症、沒有相關禁忌症的人,才需要特別補充。

 

如果真的是要做太空人產品,應該是以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為主,而不是國人沒有需要補充的維生素E跟Q10。

 

結論是,如果今天不是用聳動的名稱跟口號誤導民眾,而只是標榜「這是一個費了很多心思的COQ10+葉黃素」產品,我想沒有任何的疑慮,以這個產品的文宣內容,就會有人被誤導「我只要吃太空膠囊就補足一天所需」,而不去補真正可能需要的鈣鎂跟B群,卻過量補了不需要的脂溶性營養素,恐怕傷荷包也傷身。

 

從食物中獲得營養素到底夠不夠?我需要吃保健食品嗎?

 

 

依個人臨床經驗和淺見,其實所有營養素補充劑(supplement)要補充的適應症(indication)只有:

 

✓ 驗血報告真的有缺,或是雖正常但有伴隨明顯症狀或疾病診斷(以鐵劑為例,就是有貧血的症狀出現)。

 

✓ 正在經歷會「消耗」更多營養素的狀況:例如懷孕、減脂、疾病手術燙傷後、洗腎中、喝酒吃甜食(消耗B群)。

 

✓ 預期對於營養素「攝取」減少或「吸收」變差的狀態:例如全素者對葉酸跟B群的缺乏、高齡者吞嚥困難或食慾降低、肥胖者、高脂肪飲食造成的營養吸收不良、腸胃疾病或腸道菌異常造成吸收不良。

 

若是一般吃好睡好,無症狀且驗血報告一切正常的人,我都建議吃原型食物就好,而且低脂低鈉飲食,才不會讓營養素的流失增加或吸收不好。(例如:高脂肪會讓鈣質流失變快)

 

營養素的缺乏與否,要注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例如最近許多婦產科前輩在討論「維生素D到底能不能縮小子宮肌瘤」的話題。先想想, 什麼樣的飲食跟環境會產生子宮肌瘤?

 

答案是:高糖、高飽和脂肪、環境荷爾蒙、壓力。

 

以上這幾個加起來久了,結果就是造成腸道菌相異常跟多樣性下降。

 

去年的《Scientific report》期刊發現身上活性維生素D的濃度跟腸道菌多樣性呈正相關,所以推測一個健康的腸道生態系,才能發揮使營養素活化以及充份吸收利用的功能。許多營養素補充會有幫助的研究,都是針對「缺乏」的人,即使增加了劑量暫時發揮了功能,若還是高糖高油不正常飲食,源頭沒改變,身體也不會真正變健康。

 

營養素缺乏,只是不正確飲食跟生活型態造成的「結果」,並不是疾病產生的「原因」,一昧focus在把某種營養素捧成藥物般的神效,而忽略了源頭的飲食習慣,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所有跟營養跟疾病有關的研究判讀,請先搞清楚前因後果不要倒果為因,且所有干擾因子包括生活習慣跟飲食都要全盤考慮進去,跟專業的營養師或醫師諮詢,確認是否需要補充,才不會浪費錢又傷身。

 

作者簡介_王姿允醫師

台灣唯一同時擁有家醫、肥胖、美容、老年、骨鬆等五科專科醫師認證的醫師。專長為肥胖醫學、專利4+2R增肌減脂飲食、腸道微菌研究、新陳代謝疾病。高雄湞媄診所院長。經營粉專「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本文獲王姿允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一粒米毀了豪門夢!女主播與準婆婆吃飯被判出局:一粒米掉桌上都撿起來,出身卑賤

2021-03-02

感冒最好的良藥,是讓身體排汗!罹癌後存活45年...台大醫師這樣做,20多年沒感冒

2021-02-22

百貨公司清潔工打掃17年,一生省吃儉用住33萬老屋,92歲去世留下2億多,他是怎麼做到的?

2021-02-22

1個理由,我把00941全賣了!她年領168萬股息、42歲提早退休:台股2萬點,存股只留這3檔ETF

2024-03-25

台股傳奇交易員!巨人傑17歲進股市、本金只有1萬,31歲翻成交量5千億超級散戶:即使賠1元也要找出原因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