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今周刊發行人親身經驗:爸爸70歲第一次健檢發現了肝腫瘤,才能多活4年...

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今周刊發行人親身經驗:爸爸70歲第一次健檢發現了肝腫瘤,才能多活4年...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因為親身經歷,體驗健康檢查的重要性。

張孝瑜

健康

今周刊攝影團隊

2022-04-29 20:37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2022年1月份公佈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癌症的時鐘速度加快為4分20秒,也就是每4分20秒就會有一人確診罹癌。其中,大腸癌連續14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肺癌緊追其後,長年排名第二。但若看十大癌症死亡率,肺癌卻「穩居第一」。面對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我們可以怎麼做?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收聽Podcast《Today來讀冊》>>https://reurl.cc/GxbQNx

 

「我一直是奉行健康檢查的積極者!」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這樣形容自己。之所以積極,起源於70歲老父親這輩子第一次的健康檢查,就那一次,居然發現了發展相當迅速的惡性肝腫瘤,幸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又能多陪伴父親4年寶貴光陰。「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可能沒這麼幸運!」回想起來似乎還心有餘悸。

 

根據國健署公布,大腸癌連續14年居十大癌症之首,肺癌緊追在後,梁永煌強調,即使如此,肺癌卻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且光是肺癌,政府每年花在其上的健保費用竟高達193億元,不可不嚴肅以對。

今周刊2017年8月,製作專題《最要命的新國病肺癌》,邀請時任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現台大癌症中心的分院副院長陳晉興為同事們進行教育訓練。陳晉興提到,在台灣罹患肺腺癌人數相當多,因此建議40歲以上、抽菸或有家族病史等高風險族群,應至少做一次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檢查。

 

當時今周刊31歲記者製作該專題、加上有抽菸習慣,所以決定接受檢查,沒想到竟發現結節,醫師判讀後建議手術,切片確定是惡性腫瘤。隨著醫療進步,肺癌治療相對迅速,曾在2015年罹患肺腺癌、前副總統陳建仁說:「接受微創手術後第四天就能上班!」

從數據來看,第一期肺腺癌5年存活率是88%,將近九成;相對的,如果是第四期,5年存活率只剩下8%。梁永煌樂觀直言:「如果早期發現肺腺癌,換個角度看應該恭喜你!」因為早期發現絕對是生存關鍵。

 

不過在台灣,有6成的人發現自己確診罹患肺腺癌時,都已是第四期,但日本在第四期才確診者卻只有3成。造成其中差異關鍵是,日本不遺餘力地推廣LDCT篩檢,還有巡迴車降低篩檢門檻,其防治方式值得台灣借鏡。只是梁永煌提醒,即便篩檢後發現結節也無須緊張:「很多人是被病『嚇死』而不是病死的。」

 

在國際上包括台灣,依據結節公分數、大小都有標準處理流程,假如腫瘤0.3、0.5公分,可能三個月或半年再進行追蹤,會有幾種追蹤結果:一、結節消失;二、大小沒有改變,有可能是小時候罹患肺結核或發炎,造成傷痕。但假設結節變大,就要視大小增加的幅度、狀況而定。

 

聯發科前財務長喻銘鐸也曾受惠LDCT,他在第一次拍攝後持續追蹤3、4年,之後陳晉興醫師判斷雖結節沒有變化,但實體變結實,因此建議手術。由此可知,結節不到1公分、發展慢,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相對的,時任新光健檢中心主任高尚志醫師自曝也有結節,有一次發現結節變化很快,一下長大為3點多公分,就去進行手術,但切片結果卻是良性。

 

因此篩檢後也不用過度緊張,只要多閱讀專業期刊或是可靠來源的醫療文章,多蒐集了解醫學知識,與信任的醫師討論並聽取專業意見,癌症並沒有這麼可怕。而且,造成癌症的因素百百種,包括環境、生活習慣、壓力、遺傳.....等各方面,「我們很難保證自己不會得癌症,但你可以讓自己提早發現。」梁永煌說。

 

更多詳情請參考《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早已不在人世

書

延伸閱讀

減重成功、擺脫拖延症、開始運動…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蔡宇哲:3步驟建立正念習慣

2022-04-08

每個人都有一卷「暴力錄音帶」?心理師:從自我覺察開始,學會「四方法」非暴力溝通

2022-01-07

「從小很悲觀,曾經想自殺!」人生不斷「肖想」的小野,鼓勵厭世代:從土地連結裡,點燃生命熱情

2021-12-24

一早被股息香醒,00919發錢囉!66萬人平均領7千元,未來還有配息續航力?跌回25元是好買點?

2024-04-15

面對代代木公園的低調奢華

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