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病治療新藥,今年第一季有望獲發藥證在台灣上市。相關藥物的主要效益是「延緩病程惡化」,接受治療前,病患及家屬應留意副作用風險。
過去無藥可醫的阿茲海默病,如今全球已有兩款藥物上市,分別為Lecanemab、Donanemab。台灣食藥署也已經核准,近期可望核發藥證,供台灣病患使用。
談新藥之前,要先釐清觀念。在台灣,診斷阿茲海默病多是依病人症狀推斷,正確率約八、九成,亦即並非所有病人都是真的罹患阿茲海默病。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科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徐文俊指出,要確實診斷阿茲海默病,必須透過脊椎穿刺採集腦脊髓液,檢查乙型類澱粉胜肽42(Aβ42)含量是否下降;或使用腦部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Amyloid PET),檢查大腦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現象。由於類澱粉正子造影費用約七萬元,腦脊髓液的Aβ42試劑檢測也須一萬元,需要自費,實際上願意花錢檢測的病人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