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善便秘,試試看邊吃邊喝水。吃很多菜但是沒多喝水,便秘只會更嚴重!
常聽到一句話:「吃飯不要喝水,會稀釋胃酸、食物難消化!」最新研究跟臨床觀察早就把這個迷思KO掉了 。今天三件事講重點:
1. 餐中小口配水,排便更順暢
2. 適量喝水不會稀釋胃酸,也不會干擾營養吸收
3. 空腹猛灌水,小心啟動「假性口渴」
餐中配水就像腸道天然潤滑劑
義大利 1998 年一項針對慢性便祕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高纖飲食若再加每天約 1.5–2 公升的水,兩個月內排便次數大幅增加,瀉藥使用量顯著下降 。
也就是說,纖維+水就像把乾掉的海綿泡回水裡,能軟化糞便、讓腸道蠕動更順暢。高纖食物配點水,相當於幫腸胃上了「潤滑劑」,吃澱粉前先吃三個拳頭蔬菜的纖維( 大約10克),能降低飯後3分之一血糖AUC。
胃酸沒這麼容易被「沖淡」
Mayo Clinic 明白指出:適量喝水不會「沖淡」消化液或干擾消化,人體會自動維持胃酸的正常濃度,除非有嚴重胃食道逆流,別再誤會我們的胃酸的能力。當然,也不是要大家飯後狂灌喔。
空腹狂灌水反而越喝越渴
生理學研究指出,一次短時間內大量灌水(例如一次 750 mL 以上),身體會迅速「開啟水利署閘門」抑制抗利尿激素 (ADH) 分泌,導致水利效應(water diuresis),在 30–60 分鐘內大量排出低滲尿液 。水分走得太快,血漿滲透壓很快又回升,大腦誤以為「還缺水」,結果口渴循環重啟,讓人越喝越渴。
不只要喝夠 還要分次小口
最新分析近 1.5 萬名成人的飲食紀錄發現,水分攝取量與便祕呈現「劑量反應」關係:喝得越足,便祕機率越低 。換言之,每天攝取足夠的總水分(包含食物與飲料中的水分)有助於預防便祕 。重點還是在「總量」+「分次小口」兩方面一起兼顧!
▲想要為身體補水,幫助排便更順暢,不是狂灌牛飲,用對方法效率更高。
你的水喝對了嗎?怎麼喝才對?
1.簡單口訣:「兩口食物,配一小口水」。按照水、肉、菜、一口一口的順序,最後吃飯,餐中適量喝水,有助食物順利下嚥和消化。
2.早起後先來一杯約300ml溫水,溫和喚醒腸胃,給消化道加點水分潤滑。
3.白天平均分配喝足約佔全天 70% 的水量,晚上睡前兩小時儘量減少飲水,避免半夜起來跑廁所影響睡眠。
4.光喝水、不吃蔬菜水果,等於沒把「海綿」丟進去,再多水也沒用。
延伸閱讀:便祕不改,小心大腸癌上身!專家推薦:這9種食物常常吃,快速排出腸道毒素又通便
本文摘自蕭捷健醫師臉書粉絲頁,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