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今周刊》台灣大未來論壇來到第二天(6/19),雲象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葉肇元以「從台灣到世界 AI 智慧醫療新時代」為題,跟民眾分享雲象科技創辦十年來的努力,以及AI在醫療產業的應用。
「我們不希望AI做到人類醫師其實可以做的事情,但我們希望人跟AI協作時,可以進一步的把醫療品質提升,而且可以整個落地到臨床端 ,甚至造福全球的人類」。本身就是醫生的葉肇元,對於AI幫助病理科醫生有很高的期望與想像,透過不斷嘗試,如今也逐漸成為現實。
「台灣政府其實在醫療AI這個領域,從2017年開始就已經投入了非常多的資源,至今也沒有停過,」葉肇元表示,2018年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年,行政院在這年核准前瞻基礎建設10億台幣預算,建置了超級電腦,提供充沛計算資源推動AI研究及產業發展,也讓醫療AI開始發展;之後幾年的補助計畫,也讓葉肇元對醫療AI產業充滿信心。
病理科是葉肇元的專業,2009年他在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赴美到南加大攻讀病理博士班,在2015年毅然放棄博士班學業,返台創立雲象科技,如今公司已經接近十年,不僅自家開發的系統已經獲得了長庚、國泰醫院的採用,也陸續得到廣達、國泰創投以及臺企銀創投的資金挹注,持續朝目標邁進。
高齡化+人才荒 病理科面臨危機
病理科醫師可能對一般患者來說比較陌生,葉肇元解釋,如果今天有一個病患有腫瘤,被外科醫師切下之後接下來這個腫瘤會送到病理科,交由病理科醫師來看這個細胞與組織型態,來決定說這個腫瘤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一般病理科醫師不會接觸到病患,不過卻是診斷各項病症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
而在此同時,全球癌症病患人數不斷上升,相反地,病理科醫師的人數卻是逐漸下滑,還呈現老化的趨勢,葉肇元評估,目前全球病理科醫師的平均年齡大概在60到65歲之間,這是一個非常可怕,即將到來的危機。
此外,葉肇元提到,病理科的檢測方式,已經基本上一百五十年都沒有變過,都是利用醫師用肉眼透過顯微鏡看玻片上的細胞,而醫生的眼睛跟你我也沒有不一樣,也是會累、會看錯,還可能早上下午看得不一樣。
▲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是病理科出身,所以更理解人工判斷、解讀玻片的盲點。
切片、影像數位化 AI輔助精準判讀
他舉例,曾經在病理學會上請三十位醫生標記同一張照片上覺得重要的發現,三十位醫師的判斷幾乎都沒有交集,由此可知,病理科其實亟需科技輔助, 甚至可以說「想要AI的幫忙想很久了」。
雲象科技專注在病理學的數位化上,讓醫院的切片、玻片影像能真正的數位化,也導入AI輔助判讀數據。例如在大腸鏡瘜肉的檢測上,雲象科技與台大與國泰醫院合作,用超過四十萬張的內視鏡影像來訓練AI系統,如今國泰醫院也已經導入雲象的大腸鏡檢測判讀系統。
此外,這些玻片數據的數位化,也能讓各方使用者可以遠端就看到病患的玻片影像,可以做到跨科、跨院甚至跨國的交流諮詢。
而雲象科技的成果不僅在國內獲獎無數,也已經打入各國市場。在德國,雲象的系統已經獲得法蘭克福大學醫院等多個醫院採用;而在日本,也獲知名藥廠小野藥品合作注資,在2023年,海外營收已經超過四成。葉肇元表示,國際拓展對他們來說相當重要,如今已經證明了台灣智慧醫療在國際上是有立足之地的,未來希望與台灣的強項硬體業結合,繼續推廣到全世界。
延伸閱讀:「用電腦時間比看病多…」布局智慧醫療,電子大廠如何用AI幫助醫院轉型、解決醫護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