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你也能出一份力! 達人傳授無痛節電法

你也能出一份力! 達人傳授無痛節電法
家中窗戶外掛百葉窗或竹簾,室內可以成功降溫二至三度,減少冷氣用電量。

唐筱恬

生活消費

攝影/唐紹航

1124期

2018-07-05 15:46

台灣人均用電量高達一萬多度,比鄰近日、韓都高,耗巨資走回頭路蓋燃煤電廠,無異飲鴆止渴,全民力行節電,省下一座電廠,才是先進的公民行動。但由於現代人已習慣電力帶來的便利性,如何善用工具無痛節電,成為生活新趨勢。

「節電不代表要大家犧牲生活品質、當苦行僧,學會善用自然資源,把家中電器通通換成省電、高效率設備,就可以做到。」台灣綠適居協會理事長邱繼哲說。

 

高溫來襲,台灣夏季尖峰用電屢破三六○○萬瓩大關,冷氣堪稱尖峰用電元凶。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觀察,台灣許多民眾冷氣開太強,設定冷氣溫度時,建議比室溫低五度左右最健康,而且冷氣每提高一度,就可節省空調六〜九%耗能。

 

夏天如何讓室內降溫,少開一點冷氣,成為節電大作戰的第一要務。

 

走進台灣綠適居協會祕書長譚海韻位於桃園的家,外頭烈日高照,但室內仍感覺涼爽,祕訣在於家中裝設雙層窗,並在窗戶間加裝百葉窗簾,如此夏天可以把熱輻射成功阻擋在外,冬天還可以有保暖效果,一舉兩得。

 

節電首重少開冷氣 百葉窗簾裝屋外 降溫三度

 

譚海韻指著家中的雙層窗戶說,「許多人把百葉窗裝在屋內,事實上百葉、竹簾必須放在窗外,才能有效隔熱,把熱輻射阻擋在外,如此屋內可降溫三度左右,就可以少開冷氣。」

 

另外譚海韻家中還裝設「二十四小時全屋換氣設備」,把室外的空氣抽進室內後除溼、過濾,再降溫。邱繼哲說,把大自然資源引入室內,是最有效的節電方式,像他裝一台全熱交換器,不但可以少開冷氣,除溼機、空氣清淨機通通都不用裝,也達到省電效果。

 

「夏天約有六○%熱能,都是透過窗戶進入屋內。」主婦聯盟副執行長吳心萍說,可以在窗戶玻璃上貼隔熱貼,或在窗戶外掛竹簾,都可以有效降溫。

 

許多民眾出門時已養成隨手關燈、關電扇的習慣,但多數電器如電視機、 床頭音響、錄放影機、電腦螢幕等,仍然插著電,讓電力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流失。根據能源局統計,待機電力約占用家庭總用電的九.五%。

 

善用定時器等小物 關掉待機電器 省電多多

 

不少人外出時匆匆忙忙,很難做到拔完插頭再出門,此時若能運用一些節電小設備,就可以輕輕鬆鬆無痛節電。吳心萍指出,可以購買一個「附開關的延長線」,出門時直接關閉延長線,不用一個一個拔插頭,既安全又省電。

 

一名節電達人指出,可以請水電師傅把家中「電線迴路」連結在一起,出門時,只要關掉總電源,就可以一次把用不到的電器通通關閉;但人不在家時仍要運作的冰箱,就不必連結在一起。另外,晚上睡覺開著捕蚊燈很浪費電,可在插座上裝設「節電定時器」,設定幾個小時後關掉,就可以有效節電。

 

電熱水器占用一般家庭耗電量大,舉例來說,冷氣連續吹一小時平均花一度電,但一般家庭用的電熱水器使用十五分鐘,就要花上一度電。一般小家庭成員白天出門上班、上學,根本不需要用到熱水,但多數人都是二十四小時開著電熱水器,十分耗電。

 

吳澄澄說,電熱水器通常一天加熱三次,其餘時間保溫,換算下來一個月就要花三十度。若裝設一個定時器,可以設定晚上睡覺時關掉,早上六點起床再打開,如此就不需要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斷的加溫、保溫,也可節電。

 

節電

▲點圖放大

 

避開尖峰時間用電 家用儲能系統 未來新趨勢

 

隨著安裝太陽能板日益普及,以及各國為了降低尖峰用電,紛紛針對尖峰、離峰時間,訂定不同電費費率,引導民眾省電,因此「住宅型儲能」系統成為未來新趨勢。台電去年推動「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方案,針對尖峰、離峰時間訂定不同費率。台電業務處長黃順義指出,每月用電度數超過五百度的家庭、小商家,按照夏月累進電價,一度電高達四.六一元至六.一三元,但若參與時間電價,尖峰時一度電才四.四四元,比較省錢;不過,用電五百度以下用戶,不建議用此方案。

 

一名省電達人參加時間電價,在家中裝設小型儲能系統,每天可以在離峰時間儲二度電,尖峰時間使用。盈碩能源公司創辦人徐世康表示,家用儲能系統可以儲存太陽能發電,或在離峰時儲電,尖峰時運用,日本與歐洲都積極推廣,但現在台灣電價太便宜,民眾誘因仍不足。「節電就是發電」,若每個人都能舉手之勞、節約用電,也等於是參與能源轉型,為國家能源盡一份心力。

延伸閱讀

夏季電價今上路 小家庭每月多付440元

2018-06-01

政院拚節電 用電大戶超標要加價

2018-05-31

綠委:用1千億蓋深澳電廠,跟國民黨沒有不一樣

2018-05-04

節約資源:我們該有的集體承諾

2018-04-26

幫超商、科技大廠省電 明基能源有一套

201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