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世貿一館的國際書展會場去逛一下,順便幫今周刊同仁打氣,發現人潮洶湧,而且,每一場作者分享的演講都坐得滿滿。台灣有這麼多的愛書人來逛書展,這是很值得正視的現象。
這些年,很多大型書店都收攤,出版業的營運愈來愈辛苦,我常常為台灣年輕一代的孩子是不是保持閱讀習慣感到憂慮。這回在書展中看到很多年輕的面孔,讓我放心不少。
40年前,我喜歡在財訊出刊後,騎摩托車去重慶南路的書報攤和報攤老闆聊天,看著一大疊的財訊不斷的補書,心中很高興。那時整條重慶南路都是書店,騎樓下都是書報攤。我印象深刻的是漢口街的書攤老闆張威,我和他有聊不完的話題,後來這些書攤收了,不知道他哪裡去了,書店也一家一家收了。
以前賣雜誌,書攤是很重要的通路,後來都進超商,銷售當然受到影響。出書連露出的機會也很少。像誠品敦化店,忠孝東路店收了,對出版事業的影響都很大。地方的通路更嚴重,以前西螺有一家文昌書局,現在也收了。
出版業的通路愈來愈少,經營也愈來愈辛苦。我常常和郝明義,沈雲驄說,未來要精準出書,不要求多,知道市場的需求,還要懂得造勢,像這幾個月的張忠謀傳,黃仁勳的書都會很暢銷。
另一個是紙本巿場在萎縮,但電子書巿場快速崛起,書的出版進入新的時代。業者如果沒有控好發行量,單是庫存的書就會把公司拖垮。
這次我在書展會場看到出版愈來愈多元,像國史館也來擺攤,菩蕯寺也來參與。最讓我感動的是徐宗懋的國文館也租下大場地,他去租借展珠寶的櫃子來展他的古典圖文。
徐宗𢡟先生和我年紀差不多,我們都是新聞人,他的定位是「以技術為核心的美學紙本作品」,他率領6個人的團隊,一年出口上萬冊,一本定價2000元以上的畫冊到海外,他廣泛收集百年來台灣近現代史的圖片,這個文史保存的工作,他能用最精簡的人力,創造最大的商機,這是出版業定位很清楚的經營者。
宗懋兄帶著我參觀他的展場,他對每一件作品都如數家珍,站在俾斯麥時期的畫冊後面,他很開心的告訴我如何買到這個作品。他送我一冊「歲月台灣」,我說這是今年最珍貴的禮物!這裡面的每一張老照片,每一張都是經典!
在國際書展看到了亮點! 昨天到世貿一館的國際書展會場去逛一下,順便幫今周刊同仁打氣,發現人潮洶湧,而且,每一場作者分享的演講都坐得滿滿。台灣有這麼多的愛書人來逛書展,這是很值得正視的現象。 這些年,很多大型書店都收攤,出版業的營運愈來愈...
由謝金河發佈於 2025年2月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