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時我和公婆同住,長輩的習慣是不管物品用不用得到都要留下來,有限的居住空間就被壓迫,長期累積就會影響到我的生活。」提出「斷捨離」的山下英子說。
身為「斷捨離」教母的她說明:「只進不出的習慣,會讓家中物品越來越多,在封閉的空間中,到最後連自己的心靈都變得閉鎖。」
她認為,物品也需要「新陳代謝」,「東西進來就要活用,不需要的就丟棄。」
只留現在用得到的物品,漸漸的就能養成習慣,在購物時就會買進「適量」需要的東西。斷捨離不但能讓生活更有品質、居住環境更加舒適,還能在不自覺中存到錢,改變自己的財務狀況。
她接受《今周刊》專訪,親自說明為何提出「斷捨離」?什麼是「斷捨離」?並解答一般人常遇到的問題。
目錄
- 為何提出「斷捨離」?
- 什麼是「斷捨離」?
- 節儉和斷捨離的差別?
- 如何丟東西?有3個步驟
- 如何克服「匱乏感」?
- 為何會有「囤積症」?
- 「斷捨離」會財源廣進
- 為何會捨不動用「好東西」?
- 要如何管理有情感的東西?
- 物品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嗎?
- 收藏和斷捨離的關係?
為何提出「斷捨離」?
1954年出生的山下英子,在22歲大4那年學習瑜珈,「瑜珈中有斷捨離、去除執著心的思考,開啟了我的這條道路。」
「那時候雖然接觸這個思想,對年輕的我來,要捨棄執著心、遠離執著是困難的。」她坦言。
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後,遭遇不景氣,山下英子的父親、姊姊、外甥女陸續過世,還要照顧罹癌的母親與婆婆。在身心壓力下,2001年、47歲時,她獨自前往寺廟修行,穿著僧服、極端簡單的生活讓她思考:「原來人們真正需要的很少」。
此時的她才赫然發覺,「斷捨離」這3個漢字都是減法。
「東西不夠、不足會讓我們有損失,東西過剩也是損失,我學會換一個角度看斷捨離,它是『結束、丟棄、遠離』,換個角度去看,對我的人生產生很深的影響。」
「過去我們都很注重要去獲得東西,要據為己有,在獲得後要怎麼樣放手是另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什麼是「斷捨離」?
2000年山下英子出版《斷捨離》一書後,在日本造成極大迴響,2010年成為流行語,隨後風行全球。
她認為,「斷捨離」是「減法的收納」,「我有一個很明確的選擇的量尺,以現在的我的時間軸來選擇,沒有用的、不合適的、不舒適的,只要符合這3個就會減法。」
斷(東西的入口) | 選擇必要的東西 |
捨(東西的出口) | 留下必要的東西 |
離 | 挑選出來的東西都發揮功能 |
重覆實踐「斷」、「捨」,就能達到「離」的狀態。
節儉和斷捨離的差別?
節儉和斷捨離有衝突嗎?山下英子表示,節儉的意識很重要,但不能單只看這個方面,「節儉的想法是眼前有這些東西,如果我把它留下來,可以減少未來的花費,這個觀點是很重要的。」
「如果把不必要的東西留下來,久了會壓迫到所處的空間和你的時間,這兩件事情的均衡是應該要去注重的。」
她分享:「東西越堆越多,會影響到生活的空間和自己的時間,因為需要花時間去整理物品。」
她指出,可以將用不到的東西想成是「不良存貨」,「一直留著他,要付出的成本是更高的,不如放手,讓東西去到可以用得到的地方,才有正向循環,最終對大家都是有益處。」
▲只留下現在需要的東西。圖/山下英子提供
如何丟東西?有3個步驟
山下英子表示,「斷捨離」有階段:分解、分別、分類。
第一個步驟是分解。把擁有的東西全部拿出來,讓它一目了然,就能看得到什麼東西是需要的,什麼是不需要的。
第二步驟是分別:和不需要的東西分手。
第三步驟是分類:將需要的東西分門別類、放在應該放的地方,才能讓物品活起來。這個階段就是「收納整理」。
她說明:「收納整理前,如果沒有經過分解、分別,是沒有意義也沒有用的。就像是『不良存貨』,一直整理它是沒有意義的。」
如何克服「匱乏感」?
心理上的匱乏感,會讓人不自覺買很多物品,要如何克服這個心態?
山下英子說明,以「斷捨離」來看,這是「斷」的階段。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去重覆「放手」的行為和意識,就不會一直收東西進來。
「斷捨離」是一種意識的建立,當你慢慢建立後,會發現原來有很多東西都是不必要的。有這個意識後,會去分辨這個東西是有需要或不需要,回頭會去影響「把東西拿進來的階段」這是一個意識化的過程。
她形容,就好比生命的機制,「人要呼吸才能活著,這個過程是將不要的氣體排放出去,才有能接受空氣(必要的東西)」,「將不要的東西先放手,才能夠吸收進來有用的東西,不會陷入過多換氣的狀態。」
▲要學會分辨什麼是必要的東西。圖/山下英子提供
為何有「囤積症」?
山下英子指出,「囤積症」的人是透過囤積行為展現價值觀,用「囤積」的行為構築城牆,他在這裡面才會感到安心。
如果是家中的長輩有「囤積癖」,子女將囤積物品丟棄,就像是破壞了他的城牆、如同他的要塞被攻擊了。
因此,必須要先去理解長輩為何會囤積,若不想去理解他的行為,反而擅自做主的丟棄他擁有的物品,這個行為對他來說,就是嚴重的攻擊行為。
她說明:「我們當然會希望長輩不要龜縮在自己小小的城牆內,所以,更要讓他們知道外面有更美好的世界,要將這件事傳達給他們,而不是去敲毀他辛苦建立的城牆。」
她強調:「要和長輩有溝通的管道,要很細心、不急躁的去做;如果不能花時間去解決,只能耐心的去守護他。」
「斷捨離」會財源廣進
實踐「斷捨離」會減少物品的數量,知道家中有什麼東西,就能避免重覆購買,也不會有用不到的物品,讓空間產生餘裕,對經濟是會有改變的。
許多人為了節省開銷,會在打折時多買一些東西,反而增加無謂的花費。當你學會正視物品,不斷的詢問自己:「現在我需要這個東西嗎?」只要知道自己此時需要什麼,就能養成習慣,適量購買必要的東西,自然就能存錢了。
山下英子認為,「斷捨離」後,當空間產生餘裕,會讓時間多出來,心情變得更好、精神更富有。心靈的富有最終會連結到所有的富有,這是正向的循環。
同樣的,「斷捨離」會開拓人際關係,因為學會了精挑細選的技術,很自然會結交品性良好的朋友。這是因為敏銳度變強了,了解對自己而言,什麼事情是重要的,也會增加我們看人的直覺。
「斷捨離」,不只是經濟面的影響,而是會聚集好的東西進來,如同海納百川的概念。「斷捨離」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修養,也可以把它想成是人生的哲學。
為何會捨不得用「好東西」?
很多人都有這個通病,買了昂貴的物品會捨不得使用。然而,物品放久了,會舊、會壞,在大掃除或整理時才發現,又對自己感到懊惱。
這種有這種心態的人是覺得自己不值得用好的東西,「斷捨離」可以讓我們改變想法,「當你覺得自己不配用好東西、用好東西很可惜,有這種想法是你把東西放在比你自己高的定位,東西是比較偉大,你比較低下,會有上下關係,相對的就是你的自我肯定感也是低的,主從關係是混亂的,把東西當成是主,你是從」。
她說明:「當你落實斷捨離後,會調整心態,你才是主角,東西頂多是好朋友,當錯亂的定位調整後,有助於提升自我肯定。」
▲山下英子強調,要了解自己和東西的主從關係。圖/山下英子提供
要如何管理有情感的東西?
有情緒價值的東西,自然會經常想要去保養它,這樣的東西就不可能會太多,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
「我不會強制去做數量管理,不會有守則,而是以當下的感性和嗜好做基準,會有最適合的數量留下來。」
物品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嗎?
「我不覺得要這樣做。」山下英子表示,在生活當中的物品會增加或減少,會有不同的種類,會因為時間而放在適合的地方,因此,不會有固定位置。
她強調,要將物品放在可以俯瞰的角度,在那個當下怎樣收納最好拿、最好放。」
她建議物品要定期整理,「有些東西每天、每周或每季去檢視,我不會強迫自己要怎麼做,在心中自然會知道檢視的規律檢視。」
收藏和斷捨離的關係?
「斷捨離」和收藏的想法並不衝突,山下英子強調:「當你因為收藏的物品,讓你可以一直持續感覺到快樂的話,收藏當然是有價值的。」
「你和這件東西的關係是活著的,而不是死掉的關係。」
她分析:「很多收藏家將焦點放在收藏、獲得的價值,東西買到就放在那裡不要管它,就不是真正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