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看似有規劃的職涯,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完美。
我也知道第一份工作選擇不多,不會有完美的選擇,但至少我做出了決定,終於,在漫長且充滿不確定的求職之旅後,我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第一天工作帶給我滿滿的文化衝擊。當我踏入新公司的大門,一股截然不同的氛圍撲面而來。這裡的空氣似乎凝固了,新人訓練的過程充滿了刻板的簡報和疲憊的聽眾。
同事接連打哈欠、座位被隔起來 難忘的第一天正職工作
我坐在那裡,看著新同事們一個接一個打著哈欠,心裡不禁思索,這真的是我夢想的起點嗎?
午餐時間,我跟著人群走進一個類似自助餐的食堂,一邊咀嚼著平凡無奇的午餐,我一邊思考著這份工作即將帶給我的變化。
我的辦公桌位於一個被隔板圍起來的小島中,裡面放著一張基本的L型桌子,隔板高度剛好遮住視線,讓人感覺既孤立又封閉。
我開啟分配給我的舊式Windows筆電,螢幕上映出的是已經許久沒見的微軟登入介面,這邊比起設計團隊的文化較為制式一點,看似很多事但也沒什麼事的一天就這樣結束了,但也是令我難忘的第一天正職工作。
繁瑣制式的設計流程 本土企業的衝擊
為了快速上手,我開始翻看團隊過去做過的專案跟設計師的文件。當我深入研究公司過去的專案和設計流程時,我發現這裡依賴著過時、繁瑣的文件和規範,缺少了設計思考和創新的氛圍。
設計在這裡似乎只是流程的一部分,而非創造價值的核心。
薪水從3萬5變6萬 從本土到外商的障礙
2015年,我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成功從台灣本土公司跳到了夢想中的國際外商 Yahoo!,薪水也從第一份工作的3萬5躍升至6萬,辦公環境從封閉的小空間變成了開放式的跨國科技公司。
那些曾經覺得遙不可及的蘋果Mac和超大螢幕,都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看似一切都在升級,但在這光鮮的背後,挑戰卻從未停止。
那時的我,心中不禁想著:我能否適應這樣的環境?我能否在這群高手如雲的團隊中站穩腳跟?即便一切都不熟悉,但我有面對障礙的勇氣。
▲從本土企業到外商的3大障礙。(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障礙一:領導力
剛到新公司不久,主管便告訴我,我將負責購物中心的APP設計。我驚訝地問:「一個人負責整個APP的設計嗎?」他輕描淡寫地回應:「對啊,現在你就是購物中心的設計師。」
在我生涯的前兩份工作中,我的角色大多是螺絲釘式的執行者,對產品的全面策略並沒有參與感。
但現在,作為「產品的主人」,我開始需要對產品的整體負責,理解為什麼團隊此刻要專注於這些重點、為什麼產品需要現在做出這些功能,並且要與其他團隊的設計師合作,確保設計的一致性。
這種責任感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但同時也給了我一個絕佳的機會,去訓練自己的領導力。漸漸地,我開始在會議中積極發表對產品的意見,並主動推動一些我認為有趣且有潛力的設計概念。
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做設計,而是主導產品的發展方向,這種主動性和責任感,讓我開始真正理解什麼是領導力。
障礙二:主動性
在過去的工作中,主動性這件事並不是必需品。當時,我的生活節奏非常規律――朝九晚五,下班後可以放下工作,安心享受個人時間。
這種生活與工作的明確分界讓我感到安逸,但也讓我不時產生一種疑問:「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會不會就這樣過完一生?」
然而,進入外商的工作環境後,我發現這裡的文化完全不同。在這裡,主動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司要求你80%到90%的時間專注於核心專案,但同時也大力鼓勵你在剩餘的時間裡,投入自我學習或是開展side project。
你可以發起一個小型讀書會,也可以成立一個小小的創業團隊,去推動那些讓你感興趣的創意專案。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學會了主動追求學習和成長,不再等待機會,而是自己去創造機會。這種主動性,讓我的職涯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也讓我感受到工作的真正價值。
障礙三:OKR思維
在本土企業中,工作的衡量標準通常是基於「完成了多少任務」或「做了多少專案」,更像是KPI(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的模式。只要按時完成分配的任務,就算是達成目標。
然而,當我進入外商工作後,發現這裡的績效衡量方式完全不同。作為產品設計師,我不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要深度參與到公司的整體目標中。我們的成功不僅僅是「做了幾個專案」,而是要看這些專案如何影響公司整體的OKR(目標關鍵成果,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
OKR是一種將組織目標和個人貢獻緊密結合的方法,確保每個人都在為同一個方向努力。每個季度,公司都會定義明確的OKR,這些指標為所有產品線設定了具體的成功標準,讓團隊的每一步行動,都與公司的長期願景和策略目標保持一致。
回想在本土企業工作時,情況完全不同。我的直屬老闆會每兩週分配進度,但對於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這些任務如何與公司整體策略相關聯,這些訊息大多不透明。
然而,在外商的環境中,我開始了解到,為了讓自己的工作真正具有影響力,我必須學會以OKR思維來看待和評估我的工作。
這不僅要求我理解自己的任務,更要理解公司的整體目標,以及我們的工作如何為達成這些目標做出貢獻。
OKR思維讓我明白,成功不僅僅是完成工作,更是要做出有價值的貢獻,確保每一個設計決策都在推動整個組織向前邁進。這種意識的培養需要時間,但它讓我的工作變得更有意義,也讓我的職涯發展更有方向感。
在從本土公司轉到外商的過程中,我經歷了許多挑戰。領導力要求我從執行者轉變為負責人;主動性激勵我不僅做好核心工作,還要積極探索新的機會;而OKR思維則教會我將個人工作與公司的整體目標緊密結合。
這些挑戰不僅磨練了我的技能,也改變了我的工作態度,讓我從一名單純的「設計執行工具人」, 成長為一位具備全局觀和策略思維的產品設計師。
這段經歷讓我明白,成功並非僅靠技術,更在於心態的轉變與持續地面對改變。
延伸閱讀:年薪百萬,戶頭空空...想財務自由先整理帳戶,4種錯誤帳戶分配,讓你越存越窮!「3個銀行帳戶」讓你錢自動變多
作者簡介_曾韻如
現任全球第四大加密貨幣交易所OKX的產品設計部門資深設計主管,主要負責Web3 Marketplace、Discover、Defi的設計體驗。
研究所畢業後,她曾在多家知名公司工作,包括D-Link、趨勢科技、Indeed及台灣雅虎(Yahoo!),並於2016年選擇到新加坡加入Grab團隊。
在Grab期間,曾任首席產品設計師(Principal Product Designer),帶領整體Grab App的體驗設計,包括消費者端客戶體驗、交通運輸、食物外送、雜貨配送、包裹配送,並專注產品策略與願景、設計賦能與影響力三大面向。
曾負責過多個重要專案,包括乘客端體驗的重新設計、Grab Super App首頁的設計,以及交通運輸服務的體驗。她也曾組織和領導GrabHealth設計團隊,專注於東南亞的O2O醫療照護解決方案。於2024年10月離開Grab,加入OKX。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我28歲,領世界級薪水:從指考英文20分,到影響6億人日常生活的首席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