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經過數十年打拼後,完成不窮、不病、不無聊的初步挑戰後,邁入熟齡的第三人生,大家都把「樂活、幸福」視為生活目標。本書作者「樂活大叔」施昇輝延伸第三人生的各個面向,從理財、學習、探索、親情、健康、道別,規畫出「活到老,幸福到老」的最佳進行式。
施昇輝曾經罹患五十肩,一度手痛到舉不起來、穿衣服都有困難,已過花甲之年的施昇輝覺悟,越老越要動,而且日行萬步還不夠,他聽從女兒建議,進健身房做重訓、增長肌力,後來有了顯著改善。而施昇輝為了跳脫舒適圈,在59歲重回校園當學生,考取台藝大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和一群年輕人一起上課。
要活就要動 走路成第三人生最好的運動
進入第三人生後,能自我運用的時間變多了,而且大家都說「活動」就是「要活,就要動」,這時當然再也沒有理由不運動了。
很多文章都說「每天走萬步」是第三人生最好的運動。看來很簡單,再不做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我也自我要求,要持續走一、兩個小時,才算日行萬步,而不是每天只看手機的每天紀錄有達到就滿足。
前幾年,我的小女兒轉職做健身教練,就一直鼓勵我進健身房做重訓,我依然不為所動,理由就是「我每天都走萬步,也有在運動啊!」
日行萬步還不夠!女兒苦口勸增肌慢老
她說:「老爸,這是不夠的。」後來我們的對話,被她寫進了她的書《珍珍教練的40+50+60+增肌慢老重訓課》裡:「爸爸,雖然你有日行萬步,但這不算是腿部的肌力訓練啦!」
「我已經有多走動了,這樣不算練到腿力嗎?」
「走路是一項非常好的活動,但它並不是肌力訓練,也無法取代肌力訓練。」
肌力成長需要經歷「破壞」、「修復」、「成長」的三個階段。若要有效增長肌力,則一定要透過足夠的阻力,給予肌肉微破壞的效果,才能促使肌肉產生適應、變強的現象。
從走路到做重訓 對抗負向衰退速度
走路對於腿部的刺激並不大。久未活動的人走路,可能在一開始會腿部肌肉痠痛,但身體很快就會適應此強度,接下來走路的強度便低到不足以再產生新的刺激。刺激不夠,就不會繼續激起「破壞-修復-成長」的正向成長循環。
如此一來,便無法敵過年齡增加所帶來的負向衰退速度。走路雖然是一項很好的活動,但並不足以帶來好的肌力成長效果,甚至連「維持」都會有點難度。
後來,我真的開始進健身房,跟著女兒做重訓。一開始只是為了改善我的五十肩,後來有了顯著效果後我仍持續重訓,就是認同女兒所說的「破壞」、「修復」、「成長」的說法。
適度的破壞 是強迫走出舒適圈
進入第三人生的階段,很多人害怕生活改變,只做自己熟悉的事。有些人都和同一群朋友聚餐、爬山、出國;有些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生活,整天待在家裡看書、追劇、聽音樂。
自以為過得充實,但如果不做一點突破,到頭來就會越來越沒有人生的樂趣,讓生活越來越像一灘死水。
所以我認為大家應該也要做一些適度的「破壞」,也就是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圈」。
大家應該多多努力嘗試,讓自己在第三人生還能有很多的「第一次」,而不要老是活在過去的生活型態裡。
要大家直接走進一個全新的生活圈,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做不到。但你可以透過接受朋友的邀請,去參加陌生的聚會,這是「走出舒適圈」最好的機會。
在陌生的聚會裡,不要只和邀你的朋友聊天,而要加入其他人的談話。或許從這些新鮮的話題中,就能找到新的興趣,進而開創你新的人生。
退休重返校園 圓夢讀電影
這種新的刺激,也許會「破壞」你原本平靜的生活,但在和新朋友的互動中,一定可以慢慢「修復」你的心情及生活節奏,最後你才能在第三人生中享有「成長」的喜悅。
以我為例,在2018年重回校園當學生,而且是去念雖然有興趣卻從未念過的電影,然後要和一群年輕人一起上課。
這就是「走出舒適圈」,當然也就是一種「破壞」。經過兩三年的求學生活,也就是經歷了「修復」的過程,最後當然就能成就人生的另一次「成長」。
有新的刺激、體驗 才能擁有成長的喜悅
此外,我透過朋友的邀請,去參加陌生的餐會或聚會,從而認識了非常多新的朋友,接觸很多新知識領域,都讓我在第三人生仍有讓人興奮的成長經驗。
不要再滿足於日行萬步(熟悉的生活)了,只有重訓(走出舒適圈),才能讓你有一個更健康、更有趣的第三人生。
作者簡介_施昇輝
已過花甲之年的樂活大叔。畢業自台大商學系。退伍後,曾在《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擔任行銷企畫。29歲進入證券業,負責協助企業申請股票上市上櫃與募集資金。44歲毅然決定離開職場,當全職的股票投資人。53歲時出書分享投資心得,意外踏上暢銷作家之路。因其簡單的佛系投資理念、單純化的投資經驗與心得,廣受投資大眾喜愛與推崇,媒體向來形容他為「理財達人」,他卻更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為「樂活大叔」,傳播其溫暖以及正向的人生態度。「樂活」是其人生態度,「簡單」是其人生哲學,「分享」則是他的人生志業。
本文摘自今周刊《樂活大叔的幸福本事【限量親簽版】:施昇輝的第三人生進階提案》